分享

真正的学习是不讲兴趣的(空山)

 007学习 2016-02-17

常听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没有兴趣"也常常成为不思进取或半途而废的堂皇的借口。


真正的学习其实是不讲兴趣、不依赖兴趣的。


十几岁之前的孩子,他的兴趣是变动不居的,很大程度上也是虚幻的,如果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真正的学习将难以进行。十几岁以后的孩子,可能对某一方面会有比较稳定的兴趣,但真要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成就,也远不是只靠兴趣就能达到的。


其实人的兴趣,是浮在生命表层的,多属于气质之性的一面,多数并不可靠。比如孩子很容易对吃喝玩乐感兴趣,对稀奇古怪的事物感兴趣,对零碎的知识感兴趣,这些与人的德性智慧是无关的,如果迷恋这些所谓的兴趣,还会妨害德性智慧的成长,古人谓之"玩物丧志"。 人对于德性智慧的渴望,是深微内敛的,它往往不表现为外在的"兴趣"。但对一个人来说,德性智慧其实是更重要更本质的一面。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反:感兴趣的常常是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反而是重要的。这是人类真实的困境,不了解这一点,是不了解人性的。试看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就会发现,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大多数是无意义的,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他感兴趣而其实又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当他经历一个又一个幻灭,好像明白了一点人生的意义,想要去努力追求时,他已经没有时间精力了!这是人所面临的永远的遗憾。教育之所以重要,就是要让一个人早日领悟人生的意义,从肤浅虚幻的"兴趣"中跳出来,把握生命的真实。


所以教育,不是要满足一个孩子这样那样的兴趣,而是要让他早日领悟人生的意义!


所以教孩子,是不必太在意他是否有兴趣的,学习就是学习,学习是为了充实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不是满足你一时的兴趣爱好。感兴趣要学,不感兴趣也要学,更深一层说,不感兴趣而能够学好,才是更可贵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性格气质的变化是最大的。


有人说孩子对读经不感兴趣,为什么要学?这样的人是不了解经典,也不了解人性的。经典是最普遍的人性的表现,只要是人,就有人性,就一定需要经典的启发。现代人对经典对人性没有信心,才不敢理直气壮地教孩子读经,于是把读不读经这么重大的选择交给孩子的"兴趣",这是把读经当儿戏了!其实,越是对经典抵触的孩子,越需要读经,因为可能他整个生命状态已经天地之道太远了。


所以古人很少讲学习的兴趣,而比较强调孩子听话和尊师。因为孩子很难知道他该学什么,而老师是知道的,他有一定学问,至少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多少明白人生的意义何在。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圣贤之书,就是在增加他领悟人生意义的机会。当一个孩子逐渐明白人生的意义,才有真正的"兴趣"产生,这样的"兴趣"其实不是兴趣,而是一种理想或志向,它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因而更加稳定长久。(空山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