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度电影十佳

 牧心小憩之 2016-02-17
2015年观影仍以老片为主。选择这十部新片作为年度十佳仅依据个人角度。如若抛开“冷门”与所谓“逼格”之说,这十部电影的构建其实都是非常自由、纯粹、简单化的,代表了某种创作上的返璞趋向,而这种趋向似乎一直都存在。另外,去年的「聂隐娘」「头脑特工队」「帕索里尼」「桑格莉之夏」「真实」「尘世女王」等片虽然没有入选,但仍旧值得影迷注意。

编号只作计数,无关排序。

「马钱」  葡萄牙  佩德罗·科斯塔
「马钱」 葡萄牙 佩德罗·科斯塔
1.马钱 Cavalo Dinheiro

科斯塔的《马钱》是纯粹电影化的,和格林纳威的视觉系电影类似,可以与文学品质及社会意义割裂开来各取所需。黑人主角凭借直觉与激情,在记忆里、梦魇中、想象内直面各方游魂、追溯历史,在具有现象学意义的时空坐标系中行动、呓语并产生精神流变。同沃伊齐希·哈斯的《沙漏》类似,影像空间内的点线面,均是理性无法涉足的禁区。但两者有着背反的处理方式和气质。《沙漏》中充满魔性的运镜,贯通了变形的时空并形成诗意,手段与氛围合二为一。而《马钱》中,导演对画面和场景进行简单、直接的强调,并坚持其一直以来反复使用的固定观察视角(方泰尼亚三部曲)、斯特劳布电影中的二维静物构图以及画家伦勃朗式的光暗协调,在古典视觉谱系中结合写实主张,使《马钱》一片的控制手段与超现实语义有着根本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所产生的抽象性恰恰是此片的难得之处,就像罗西里尼把情节剧处理成新闻,布列松把演员调教成模特,戈达尔把情境孤立成简单元素,不同审美面向的约定性融合产生“毛刺”,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拓展了除去其本身意指以外的、无法归同于经验的、超额的、关乎电影内外的涵义。

「青春的三段回忆」  法国  阿诺·德斯普里钦
「青春的三段回忆」 法国 阿诺·德斯普里钦
2.青春的三段回忆 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来自法国最“磨(娓)磨(娓)唧(道)唧(来)”的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现代法国艳情史》前传。赋予观众以全知视角,通过叙述者反向追溯往昔是拍摄回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基调在先,搜索其后。但阿诺的这部回忆录却不惜以前两个多小时积淀的冷静与从容,来集中换取电影最后时刻男主角马修·阿马利克情绪崩溃的一瞬间。三段分属不同类型风格的青春回忆,着重的爱情篇章,于常人该是历练与坦然,之于他,却如梦魇重生,当头一棒,导演在此便彻底摧毁了观者对于叙述者角色的自我生成,这一瞬间的“现身”可谓全片的指向所在,意义却不在于反转,而在乎一种精神化的不确定度。导演睿智、细腻、以少集多的影像流动,其实终在说明两件事——环境与时间。时间的作用力度,有时候不止源自其水滴石穿的雕刻过程,也在于某种对往昔挥之不去的“耿耿于怀”。

「女人的阴影」  法国  菲利普·加瑞尔
「女人的阴影」 法国 菲利普·加瑞尔
3.女人的阴影 L'Ombre des femmes

德斯普里钦说他“上一代”那些有着严重自然主义倾向的法国导演对自己影响很大,像皮亚拉、让·尤斯塔奇,以及菲利普·加瑞尔。《女人的阴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影像的信息体量,镜头中的巴黎街道变成了空荡的道具,不再承载时代的任何蛛丝马迹,甚至将画面过滤成黑白,都是意在剔除色彩所起到的现实标注作用(个人意淫),这种影像让人无法不想起五六十年代的法国老片,就像电影里那简单到纯净的故事格局,它既可以发生在当下,也可能发生在过去与未来,是极具沟通性的日常风貌。情人之间的背叛与回归,通过简单的调度与画面构造便形成链条,电影内的“电影”(摄制抵抗运动的纪录片)并没有跟故事本身形成互文,这亦是对修辞的取消。抛开戏剧性、现实典型性与社会面向等众多包袱的纯粹影像,反而多了一份等待填补与丰富的、自由的原初之美。

「共产主义者」  法国/瑞士  让-马里·斯特劳布
「共产主义者」 法国/瑞士 让-马里·斯特劳布
4.共产主义者 Kommunisten

当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降格到《无家电影》,斯特劳布的《西西里亚》降格到《共产主义者》,同样的电影,同样的形式,由高悬的艺术装置降格到家庭作坊操作平台,降的并非是逼格或者格调,而是对语法与修辞更进一步的稀释,让最基本的电影元素脱离开“事件”的控制,指向浮生。就像某人说的:这电影我也能拍。仅仅是不同场景内模特演员面无表情的念白,斯特劳布就用了黑屏、纪录片长镜以及自然景物空镜头进行严谨的切割,形成标点符号式的场景缓冲。单个场景要么取消景深,要么放置在野外,降低演员背景中要素的密度,有时候觉得斯特劳布拍的并非是以获取观众感知为目的的人或事,而是阻断观众意志融入的、简单却抽象的行为艺术。

「疯狂的爱」  奥地利  杰茜卡·豪丝娜
「疯狂的爱」 奥地利 杰茜卡·豪丝娜
5.疯狂的爱 Amour fou

奥地利女导演杰茜卡·豪斯娜的这部《疯狂的爱》除了摄影上的简约与古典美之外,怎么看都是浅尝辄止的。这更像是欧洲部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行为素描,他们衣冠楚楚,举止优雅,敢爱敢恨;喜欢聚会和听音乐,不愁吃穿,只负责空虚和感慨;既有超然于世的知识和思想,又会为世俗特权被剥夺而忧怒;他们在面对存在问题上,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混乱和“疯狂”。结局两人均死得不知所谓,佐证了此片一本正经外表下所放置的态度:粗简与戏谑。他们更像是从油画里直接走出来的滑稽古董,而不应该是用来作无差别理性分析的模型或者案例,受扰于人物心理动机与行事逻辑的缺失会影响对影片的判断。其实所谓的优雅,都是装出来的,无法简单、自由地看待自己与世界,倒是真的。

「浅色调」 墨西哥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浅色调」 墨西哥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6.浅色调 Güeros

墨西哥导演阿隆索·帕拉西奥斯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不知为啥会获得最佳处女作奖)。四比三的画幅比例,黑白摄影,即兴叙事,社会特征的嵌入,主客观声音的混淆,如新浪潮重生。全片既设置了寻找摇滚歌手的主线,又通过即兴的空间-影像瓦解主线(一路所见),又时不时地在瓦解生成的空间段里放大时间点(例如抠脚皮),而这从宏观到微观的逐级切入又对应不同的主题:寻梦、社会动向、非理性的诗意瞬间(在声音处理上,导演混淆了主观、客观与第三方声音的界限,在听觉中掺入杂音,在杂音里生成音乐,依稀记得结尾塞车杂乱的鸣笛声中隐约的小喇叭奏鸣曲)。

「文森特」  法国  托马斯·萨尔瓦多
「文森特」 法国 托马斯·萨尔瓦多
7.文森特 Vincent n'a pas d'écailles

当超级英雄大片降格成简约小品,自编自导自演的《文森特没有鳞片》拥有年度最为奇妙的观影体验。没有黑暗都市,没有二元正邪对立,没有救世情结,有的只是无差异的日常世界,超验的乡村山水灵气,以及其貌不扬只用动作完成生命意义的无言超人。这是部沉默的电影,惊奇于画面的四两拨千斤。这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结尾文森特如海豚、飞鱼般,在大洋中争风逐浪,此时淡化了人的社会属性,又混合了动物般的感知,完成了一场纯粹生物式的精神放逐,回归到最原始的本真状态。按此意义,这又是一部简单的,与好莱坞各种侠影价值取向完全相反的出世电影。

「然后呢?告诉我」  葡萄牙  若阿金 · 平托
「然后呢?告诉我」 葡萄牙 若阿金 · 平托
8.然后呢?告诉我 E Agora? Lembra-me

这是一篇以“我”的视角和人称,来供“你”窥私的私人影像日志,就像《野兽之夜》之于Cyril Collard,《》之于德里克·贾曼。曾作为约阿·凯撒·蒙泰罗的制片人,奥里维拉、沃纳·施罗德、拉乌·鲁兹等导演的录音师,若阿金·平托在病毒与药物的侵入作用下,完成了一部关乎个人经历、历史、电影、哲学、生物学的思悟集锦。这些细碎的思悟,犹如散布在沙中的铁屑,而导演此时的处境(疾病,药物,神智,感知),则犹如强力的磁铁,将这些思悟紧紧排布在磁力线上,组织成具有向心趋势的视听网格。我们跟随着导演的悲哀,茫然往返于神祗之间,捕捉当下的奇迹, 回溯命运之源,然后呢?告诉我,或许这部电影的时间轴,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卡罗尔」  美国  托德·海因斯
「卡罗尔」 美国 托德·海因斯
9.卡罗尔 Carol

托德·海因斯在《卡罗尔》的结尾安排了一场理性与精神的博弈,完成了其作为男性导演在电影作品中将女性感知面主体化的一次尝试。《卡罗尔》是简单的,从故事到调度都遵循了最基本的模式,对两个女人以外的因素做了虚化处理,尽可能地降低了社会表征与时代本质讨论的可能性,使这个有着女同烙印,却不受制于时间定语,适用于任何爱情经验的故事更具观众塑性。实际上,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凯特·布兰切特与鲁妮·玛拉的行为互动,而另一条隐藏的符号式线索,个人认为也是本片的奇妙之处,即“手”这个意象作为女性精神感知的沟通装置对全片所起到的结构作用。手并非智慧器官,它的很多运动倚靠的是人的潜在意识。电影中的女性通过手的触摸和观察来实现精神信号的传递,以“体验”而非逻辑来形成影像组织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影片结尾处,当Therese坦承悲剧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她一直不能理性地平衡欲望与诱惑的时候,Carol的一个抚摸动作,便随即摧毁了Therese刚刚建立起的理性防线,精神化的女性感知自此宣告胜利。另外,私以为鲁妮·玛拉的表演较凯特·布兰切特更胜一筹。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法国/俄罗斯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法国/俄罗斯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10.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Franco?onia, le Louvre sous l’occupation

如果博物馆是各种艺术藏品构筑的历史回廊,那么《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则是不同媒介拼贴而成的影像迷宫,两者构成互文关系。索科洛夫通过画外音陈述,真、伪影像资料与幻想空间(拿破仑)的并置来构成个人思悟的话语体系,从写实到写意,每一部分单独拎出来看,似乎均是在企图入侵并占有观众(纪录片角度),但当幻想空间里的拿破仑偶遇伪情境再现里的胜利女神,当画外操控一切的导演与镜中演员直接对话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只不过是另一场《俄罗斯方舟》式的他人之梦,类似于戈达尔电影里的突发离间,观众的独立视角因此得以保存并释放。总之,这是一部刺穿各种边界,如梦似幻却十分谨慎的私人杂烩纪录片。

2015年度个人最失望的10部电影(名导名作):
新片:《流浪的迪潘》《火星救援》《山河故人》《出租车》《电子云层下
老片:《趣味游戏》《干涸的夏天》《蛇眼》《暴力挽歌》《贼之高速公路

---------------------------------------------------------------------------------------------------------------------------------------------

2015年度观摩老片十五佳:
1. 葡萄牙式再见(1986 葡萄牙 扬·伯特洛)
2. 声音与愤怒 (1988 法国 让-克劳德·布里索)
3. 革命前夕 (1964 意大利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4. 国王与王后 (2004 法国 阿诺·德斯普里钦)
5. 祝福 (2002 泰国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6. 马太福音 (1964 意大利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7. 狂热 (1994 俄罗斯 琪拉·穆拉托娃)
8. 北方的桥 (1981 法国 雅克·里维特)
9. 再见菲律宾 (1962 法国 雅克·罗齐耶)
10. 孩子王 (1987 中国 陈凯歌)
11. 我们不能白头偕老 (1972 法国 莫里斯·皮亚拉)
12. 小孩与鹰 (1969 英国 肯·洛奇)
13. 波尔多的欲望天堂 (1999 西班牙 卡洛斯·绍拉)
14. 巴里林登 (1975 美国 斯坦利·库布里克)
15. 本命年 (1990 中国 谢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