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将归(二首其二)
(二) 结束箱书叠箧衣,浮桴妻女幸相依。 家无阳羡笼鹅寄,客似辽东化鹤归。 可畏从来知夏日,难酬终古是春晖。 田园劫后将何去,欲起渊明叩昨非①。 注释:①将于夏杪买舟赴海上、母妹等时避难流寓于沪。
【背景】是1937年8月,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上海,从13日起国民政府派出大量军队全面抗击日寇,这场战役称为“淞沪会战”,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江阴是中国海军的重要基地、长江咽喉,经过参谋本部5年的经营,被誉为东方马奇顿。江阴保卫战自11月13日上海失守开始至12月1日江阴失守(江阴炮台12月3日失守),前后共历时18日,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也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份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最重大的损失。诗人想到此时尚在上海的母亲、妹妹等,忧心如焚而又力不能及,在这种背景下于1938年春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结束:整治行装的意思。南朝梁褚翔《雁门太守行》:“便闻雁门戍,结束事戎车。去岁无霜雪,今年有闰馀。”唐善生《送智光之南值雨》:“结束衣囊了,炎州定去游。草堂方惜别,山雨为相留。又得一宵话,免生千里愁。莫辞重卜日,后会必经秋。”清方式济《远行曲》:“结束语童仆,鸡鸣看天曙。” 浮桴(fú):乘舟航行。桴:小的竹、木筏子。《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曰:“道不行,乘桴(皇疏:“桴者,编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浮于海。”宋叶适《高永州墓志铭》:“浮桴百艰,终也望洋。”现当代范曾《范曾诗稿卷二·海外述怀》(1989年):“三载悠悠不复往,庭中草茂又春温。浮桴已悔辞京阙,寄寓无缘探国门。冠盖往还皆大梦,飙尘奄忽惜芳魂。归来注料他乡泪,倾入长歌浊酒樽。” 幸:高兴。《史记·淮阴侯列传》:“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宋苏轼《与钱济明书》之九:“某启。得来书,乃知廖明略复官,参寥落发,张嘉父《春秋》博士,皆一时庆幸。”《水浒传》第一一六回:“今得瞻天子圣颜,抱龙凤之姿,挺天日之表,正应此气。臣不胜欣幸之至!” 相依:互相靠对方生存或立足。《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南朝宋鲍照《芜城赋》:“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 【按】首联写诗人将要回家之际的自我安慰。意谓,(三年远离故国、客居他乡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开始)整理大大小小箱子里的书籍和衣服了,这次乘船回国,幸而有妻子和小女儿相伴,(否则,还不知道这次的行程将受怎样的煎熬)。 阳羡笼鹅:亦省作“鹅笼”。比喻幻中生幻,辗转相生或变化无常。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少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钢奁子,奁子中具诸饰撰,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香旨,世所罕见。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口:‘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愿君勿言。’彦口:‘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仍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口:‘善。’男于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门:‘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日又晚,当与君别。’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 寄:寄居。《说文》:“寄,托也。”《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论语·泰伯》:“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宋王洋《赠向扬州》:“野人本住蓬莱侧,寄籍淮甸老阡陌。” 辽东化鹤:辽东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作白鹤回到家乡去。后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世变迁很大。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隋卢思道《神仙篇》:“时见辽东鹤,屡听淮南鸡。”金王若虚《还家》:“伤心何啻辽东鹤,不但人非物亦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清曹寅《哭陈其年检讨》:“得似辽东隺,重来吊故丘。”文人称丹顶鹤为辽东鹤,以“辽东鹤”抒发物是人非,思念故土之情。唐王维《送张道士归山》:“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唐杜甫《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珪。”唐李贺《嘲雪》:“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唐罗隐《期徐道者不至》:“辽鹤虚空语,冥鸿未易亲。”宋欧阳修《采桑子》:“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宋周邦彦《点绛唇·辽鹤归来》:“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宋刘克庄《沁园春》:“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宋张孝祥《浣溪沙》:“我是临川旧史君。而今欲作岭南人。重来辽鹤事犹新。去路政长仍酷暑,主公交契更情亲。” 【按】颔联写诗人因思念家乡,只能不去考虑归途的安危了。意谓,我们家没有(可以幻中生幻、辗转相生)的鹅笼,但我这个很长时间)客居他乡、心念家国的人还是要回家了,(想想故园,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满目凄凉了吧)。 可畏:令人畏惧。《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颖达疏:“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左传·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晋杜预注:“夏日可畏。”唐韩愈《寄三学士》:“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道遇一长人如方相状,直前欲搏之,目睢盱(suī xū,睁眼仰视的样子)可畏。” 从来:历来,向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元氏之世,在洛京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音》,而颇纰谬,误反‘颛顼’字,顼当为许录反,错作许缘反,遂为朝士言:‘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翾”耳。’”明张居正《文华殿论奏》:“此地从来多荒少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至于两妻并立,则从来无一相得者,亦从来无一相安者。” 夏日:夏天。描写夏天炎热的诗歌如:《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南朝梁萧纲《苦热行》:“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唐王维《苦热》:“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唐杜甫《夏夜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钱钟书《酷暑简拔翁》:“墨巢老子黄陈辈,毒热形骸费自持。应指中天呼曷丧,欲提下界去安之。鸟靴席帽翻江梦,白牯青奴待雨欹。为讯作丛新长竹,萧萧可解起秋思。” 酬:酬答,报答。《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注:“饮宾客而从之以财货,曰酬,所以申畅厚意也。”《国语·周语》:“交酬好货皆厚。”注:“交酬相酬之币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我,贱人也,足以辱尹。尹将必辱,为惠已甚。吾无以酬之,若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现代梁启超《谭嗣同传》:“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终古:自古以来。《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终古虽远,旷焉如面。”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惟君固房陵,诚节贯终古。” 春晖:这里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按】颈联想象归途中的炎热以及对母亲、祖国养育之恩的报答。意谓,让人畏惧的季节历来就是夏天,(不知这一路上会怎样的难熬),(可是不管受怎样的煎熬,我也得回去),自古以来最难以报答的就是“母亲”对儿女们的养育之恩啊。 田园:田地和园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宋曾巩《上齐工部书》:“巩世家南丰,及大人谪官以还,无屋庐田园于南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万延之)自此营建第宅,置买田园,扳结婚姻。”钱钟书先生这里所说的“田园”所指的范围更为广泛,应该是指祖国大地。 劫后:灾难以后。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归飞越鸟恋南枝,劫后余生叹数奇。”劫:灾难。清赵翼《焦山江上》:“终然浩劫入沧桑,纵有赤心天不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惊致研诘,则吴郎家亦同日遭劫,一门俱没。”清魏源《圣武记》卷九:“如蝗蝻非人力所能捕尽,惟委于刧数之未完。” 起:产生,发生。陈寿《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明末清初张潮《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齁(hōu)声起。”清末明初梁启超《谭嗣同传》:“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渊明扣昨日: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钱钟书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现在需要追问一下,自己过去选择的治学道路是不是正确的。 【按】尾联设想自己的祖国现在是什么样子,并对自己选择的文化强国之路产生了隐隐的怀疑。意谓,我的祖国在被日寇侵略、蹂躏之后,(我不知道自己该去那里),又能去那里,(在这样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追问自己的所作所为之今昔是非的想法,(想要问问自己过去对治学道路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杪(miǎo):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简评】诗歌从准备回家前所做的准备写起,想到有恩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相伴,心中稍感宽慰。可是,再想到自己在外学习三年,却丝毫不能对家人的安全负起一点责任,不能报答“慈母”的深恩于万一,又不禁生出万分歉疚,所以竟至于怀疑自己所选择的治学道路是否正确。这首诗频频用典,出入古今,给读者以广阔的驰骋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