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底蕴几何,看的不单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文化,更该看的是寻常百姓的生活情志,街头巷尾的风土人情。 感受一座城,请从生活细微处的小滋味开始,譬如,吃食和贩售它们的吆喝声…… 1.“瞪眼儿食,瞪眼儿吃,大眼儿瞪小眼儿——吃饱管够哇。” 故·事细说—— 过去,老河北鸟市、老北开、三不管及河东地道外等地,均有此种小食摊:大块动物下水,老汤加水加料自管清炖,味道极佳,可以现选、现切、现买、现吃。 当然,叫卖的宏阔音声,也很有沽上掌柜的特色,颇富诱惑力——吊人胃口,勾人腮子。心、肝、肚、肺,任尔自选,要多少切多少,掌柜以小竹牌随盘记账,待吃好后一并收银。吃客都是下层人士,又省钱、又解馋,与掌柜的及炖肉大锅面面相觑,相互瞪眼儿。 津门俗语有一句“一翻一瞪眼儿”,多用于打牌赌钱,而此处的“瞪眼儿”,纯系“心明眼亮”“揭锅亮底”之形象释义了。 2.“韭菜呀,盒子——虾皮儿、香干儿,还有碎粉条哇;荤素都有——烙的——盒子。” 故·事细说—— 至今未见绝迹的小吃摊档,依然可见韭菜盒子的身影。重口味、泛气息,价不高、有滋味,一般好胃口的人都无法抵御其诱惑的。 卖家分别抓住这些人的心理,吆喝出“盒子”的具体内容,就为逗得你馋涎欲滴、掏钱快买。也有不少人讨厌它散发的冲鼻气味,天津人不然。听这摊主叫卖,便知此地人亲韭菜的胸怀了。韭菜盒子,绵延不绝,地域吃俗由此可见一斑。 3.“酱羊蹄儿呀,烂没魂儿啦;老头儿乐呀,差不离儿——一抖搂全离骨儿啦,一吃就来神儿呀——您了。”
故·事细说—— 西北城角,大小伙巷;高手辈出,小吃绝伦。单说这儿卖的酱羊蹄,真比最高等饭店所制佳肴还赢人。只不过滋味难以言传,因其买主儿多为熟客,那吆喝也就偏重火候儿、口感,不必再宣扬其味道了。当街驻立,很少游动,吆喝声裹进了落日之余晖,一番温馨气韵萦绕在闹市街头,它虽不是老城西北角的一砖一瓦,却也凝固了似的,镌刻在此一地域的城市记忆之中。 4.“糖皮儿果篦儿——哗楞棒儿;棒槌馃子——'油老虎儿’……” 故·事细说—— 津门早点,炸馃子的品种也有个演变过程,今日的棒槌馃子,说得文一点叫“油条”,即由早期的长坯儿、哗楞棒儿进化而来,但,进化了不见得更优质了。 优质的“哗楞棒儿”,费工夫费油利润又薄,精明的摊主不说乐于偷工减料,却也暗度陈仓:玩个“删繁就简”。哗楞棒儿没了,几乎连点吆喝的余音也没留下,就这么个小小的遗憾,也难说不能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启示:发掘并传承优秀的民间技艺等,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
|
来自: yuebai0532 >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