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著名鬼才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昨日因癌症去世,享年75岁。 译 | 韦伊 编辑 | Agnes
对于大众来说,安德烈·祖拉斯基(Andrzej Zulawski)最出名的印象除了与苏菲·玛索长达16年的婚姻之外,就是拍摄了一系列惊世骇俗又寓意极深的电影,阿佳妮在《着魔》中与章鱼形的魔鬼交媾、《萨满教》中大长腿Iwona Petry吞噬情人的大脑,其电影风格黑暗诡异,有时甚至会让人觉得歇斯底里。但祖拉斯基自己曾告诉过著名影评人霍伯曼(J. Hoberman),自己十分讨厌“歇斯底里”这个词,而更愿意用法国人专门为他创造出的“祖拉斯基式的”(Zulawskien)一词来代替,Zulawskien的意思和“太过了”差不多。
这个特点在下面这篇由化名为“The Ferroni Brigade”的两位欧洲影评人Olaf M?ller与Christoph Huber 在2012年对祖拉斯基进行的采访节选中非常突出,祖拉斯基对电影、波兰社会、天主教会等方面有着相当激进的看法。
Q= The Ferroni Brigade A= 祖拉斯基 Q:从你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其他的艺术形式,包括摄影、绘画、诗歌等。你如何看待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A:电影就是小偷,是经过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怪异的叠加:它本身是戏剧,但是通过摄影机等干预手段,成了电影。这行为本身是拙劣的、非常态的。正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所示,表演才是人类的常态。我们为什么会想要表演?我不知道。就像小孩为什么喜欢玩耍,我也说不上来。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本性。因此,电影为了它自己的存在,从周边一切源泉窃取或者说借鉴:绘画、文学、音乐、戏剧、杂耍、哑剧。无穷无尽!所以要我说,电影就是个杂种!也正因为这一点,我爱电影。
A: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作品中的这些幽默元素啊!不过现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么,总是悲喜交加。可惜很少人注意到这点,我很遗憾。一旦涉及艺术,人们就会有这种奇怪的倾向:非黑即白。在他们看来,你绝对不能把托马斯·曼和卡夫卡混杂在一起,但在我看来,对于文学的未来,这是个十分有力和诱人的提议。一谈到严肃的话题,他们就觉得不能和粗俗、无稽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Q:1970年代中期,《银色星球》(On the Silver Globe)被迫腰斩。过了20年,你才回到波兰,拍了《萨满教》(Szamanka),但波兰国内对这部电影十分排斥,你觉得这是否与片中对波兰社会当时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的冷静批评有关? A:我不知道!因为你这提问,本身就带着你自己对于波兰的主观印象,但那与波兰的事实并不相符。迄今为止,波兰仍是一个倒退的国家。《萨满教》拍摄于16年前,在当时,真正统治社会的仍是教会、旧制度残余、小资产阶级这些力量,它们千方百计想要敛财。《萨满教》针对的就是它们。 波兰社会的这种倒退有点像司汤达的《红与黑》。“红”我们曾经有过,现在轮到“黑”了。当时,在波兰一些小城市,教会禁止人们去影院看《萨满教》,声称它是种罪孽。那位女演员的人生也被他们搞得一塌糊涂,至今,在我那智慧的祖国,《萨满教》仍被视作一部失败作品。我想在这里为它正名:它绝非失败的作品! 《萨满教》剧照 Q:《萨满教》和你早期的波兰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夜之第三章》(The Third Part of the Night)和《魔鬼》(The Devil)也都是针对社会现状的批评,只不过《萨满教》的时间背景是当代,而那两部用历史做了伪装,但它们都展现了一幅十分丑陋的社会景象。
Q :在你的作品中,宗教常常是受攻击的对象。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