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主要是三家在争了,从各种预测网站以及颁奖季奖项归属。《荒野猎人》《聚焦》《大空头》成为今年奥斯卡的三大热门,而三家的热门度也是依次排列。不出意外,今年最佳影片应该就是这三部影片中诞生了。 不过,相比最热门的《荒野猎人》,我反倒喜欢胜算略低的两倍,也就是
这两部影片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可以拿在一起聊下。因为都是群戏,关注的都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话题(天主教性丑闻与次贷问题),而且都是行业题材(新闻与金融)。 两部片子各有特点,也各自精彩,我都很喜欢。 社会问题的影片,最大的好处就是有现实的延展性,你可以通过影片,引申到生活中的很多遭遇,引出更多的思考,这样的影片,也会显得更加扎实。 一部部聊吧。 聚焦 Spotlight
不过,我并不认为《聚焦》是一部完完全全揭露性丑闻的电影,这一选材,更多是增加影片的话题性与社会意义,同时,观众也会更关注。很明显,如果导演真想把事件放在性丑闻本身,他大可以增加一些性丑闻的实际段落,一些当事人与坏神父的故事,那一定更抓人。
所以,这部电影主要的剧情,都放在这群记者如何去收集调查,整理采访,去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最终达成目标这件事上。 类似的电影,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70年代的那部《总统班底》吧,关于《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
此类电影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记者们各种工作细节以及他们的努力,去塑造行业性格。记者该是做什么的,以及该怎么做。这样的电影,想必新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应该更有共鸣吧,看完难免雄心万丈,原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真的可以这么伟大,可以改变世界。真棒!嗯,希望如此吧。
给人感觉,他们似乎是想要用一两天的时间就完成所有调查一样。这种友意的压缩时间无疑进一步加强了影片的紧张感,让片子更好看,更抓人嘛。
作为一部行业电影,由于关注话题的敏感性与重要性。对抗的是一个庞大的、无形的力量,难度可想而知。也说明这个行业的伟大与重要。这样的电影会让人很提气。
相比《聚焦》,《大空头》的精彩更让人意外。
亚当·麦凯
由他执导这样一部严肃的金融题材,挺不让人放心的。
或者是喜剧导演的原因,亚当·麦凯在《大空头》这部电影玩得相当花哨。各种新闻事件与社会镜头、文化标签的大量剪入,都是些花招。而演员直接对着镜头袒露心扉,邀请现实中的明星讲解专业术语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设定,也让片子很好玩。
因此,像《大空头》这样的影片,如果不把专业通俗化,可能就会很可怕。大多数观众非得看疯不可。什么叫次贷,那个叫CDO,什么叫AAA评级,估计很多人都是全程懵逼。所以,又要把故事讲得有趣,又要把这些金融术语和事件说明白,其实,还是很多技巧的。否则,要么就讲简单了,要么就讲枯燥了。都不太行。
大空头嘛,虽然容易被看成太空头,实际上,重心都是空头,就是买空,或者是做空。炒股的应该都懂这个。有人看好市场,认为市场能更多,就买多,就疯狂买入;有人看空市场,认为市场要完蛋,就反着来,买空,市场越糟糕,他们越赚钱。这个很熟悉的设定吧。 这里面有些非常有趣的情节,比如这群力主买空的人,恰好是在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进去的,当然被人当傻子看。而他们去参加金融大会,却发现,这些看多的,是更多傻子。于是决定,傻子这么多,必须再加码,多买空。 这个情节就更眼熟了,简单说,当看多成为一种狂热,一种疯狂,满地捡钱的状况之后,那就离空不远了。因为这里显然有大量泡沫,是不是很熟悉?恩,有些人一定很熟悉。其实都是一样的。
当然,由于这是一个喜剧导演执导的电影,这里面还是有不少喜剧以及戏谑的成分,包括打破第四面墙这件事,本就是带着强烈戏耍味道的。 谁吃亏,谁得利,最后大家都看得很清,大口头也只是表像,其实,这个电影真正讲的是,为什么会出现次贷危机这件事。这几个买空的人能不能赚钱,赚不赚钱,不重要。 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一部是金融的,一部是新闻的,感兴趣都可以去看下,毕竟都是奥斯卡热门,豆瓣评分也都在8分以上。《聚焦》有高清,《大空头》在奥斯卡之前应该只能看到SCR了。具体的自己找吧,都不是什么难找的片子。 好了,到这吧,祝观影愉快!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