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痛苦的人,都应该努力去伟大

 萧氏春秋 2016-02-18



没有裂缝,光便无法照进来。


1


 

那天,推出情人节的文章后,有一个留言:“大年初三,和他分手了……”原因未知,缘由模糊。但所有破碎都非幸事。在爱不再临幸的谷底,那些痛与执迷,会像怪石一样,密集又坚硬地,不饶恕地,等着二次伤害我们自身。


我能说什么呢?我不相信情感导师,也不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言语,比爱人的拥抱更强大。我只有告诉她:你知道吗?我经历过的失恋,一定比你痛苦百倍。


2007年7月23日,我打开某扇门,看见四面空空。他把我的笔记本、钱全部带走。手机浸入水中。留有一张纸条:“再见!”从此,我再没有见过那个人。


那是我一生中最耻辱,也最漫长的恋情。他以他的暴戾、无情、卑鄙,直接毁了我对人的信任,对爱的解读。与过程相匹配的,是它结束的方式,也毫无恩慈悲悯。如同最后一记重拳,闷声擂在我身上。


整整一个下午,我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在那些磅礴的泪水中,想到曾经的迷狂与珍爱,疑惑与对质,缠绵与崩解,感觉泪如镪水,人如废铁,再无重新建筑之可能。


我恨吗?当然。如果他在眼前,我会撕碎他。


我悔吗?当然。假设重新来过,我希望一切都不要发生。


但上帝的果园里,唯独没有如果。生命的设计中,唯独没有假设。一切都是单向度,不可逆,你只能在这败局中,缓慢而艰难地站起来,继续朝前走下去。


 

2


 

在那个七月的末尾,一个朋友说,你应该庆幸,你不再受困了。


是啊,结束也是开始。结局已定,不会再有变节,不会再有沦陷,不会再有理解力之外的动荡。一切都。因此,生命不再如煎似熬,得已从那沸腾和炽热中,归于常态,归于理智,归于自由。


而在自由之中,万紫千红的人与事,将会陆续到来。


时至今日,再谈起这些事,已经像是前世的一次冒险。而我最庆幸的,是没有贪恋那痛苦,放弃自救,任由自己沉沦。而是在情感归零之际,将之前投注在他身上的滂沱的注意力,慢慢地,嫁接到另外的事件上。


这并不容易,但也不难。无数的他们,在另一些时空里,都以这样的方式,成功地自救。


20岁时,恩格斯在不来梅商行当练习生,与一个姑娘相爱。不久,恋爱告吹。他自然满心悲伤,然而,已逝之爱就像一辆破了胎、没了油、没了脚踏的摩托车,不仅无法代步,反而成了负担。


他知道,只有弃而还走,方能身心俱解。回家乡后,恩格斯翻越阿尔卑斯山,开始了到意大利的旅行。当山河入目,风光荡胸,失恋的痛苦逐渐被不断更新的艳遇所驱除。


事后,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向大自然倾诉爱情的痛苦……得以怡然开脱,熔化在温暖的生活之中”。


1844年,恩格斯又与一位姑娘恋爱了,几个月后,他又一次失恋。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他轻车熟路地,将痛苦转化为创造性活动中的生产力,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无独有偶,贝多芬的恋情也game over了。琪丽哀太嫁为他人妻时,他写了遗嘱,一门心思要自杀。好在,之于一个倔强的灵魂,痛苦就是一种强大的反作用力,它带来的打击有多重,激发的斗志就有多浓。不久,他创作出“第二交响乐”。36岁之后,他与丹兰士的爱情又被毁了,紧接着,他创作出“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悲伤简直成了他的催产素。

 

 

3


 

所有人都渴望幸福,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温暖与爱。但有时候,因种种不可抗的因素,痛苦还是不请自来。


而借酒浇愁式的逃避,自欺欺人式的抗拒,都会让这股能量成为异已,在内心倒戈相向,与自我厮杀,带来的攻击愈来愈深。


正确的应对方式是:接纳它,承认它,然后将它转移或升华。比如另辟蹊径,去完成蓄谋已久的计划,实现悬而未决的梦想,踏上魂牵梦萦的远方。


唯有如此,成长才会发生。


《社会心理学》里,有这样的句子:升华,是正常的人驯服其反社会冲动的首要方法。


这是惟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升华用得越多,自我的生产性越强,成为女牛顿、女爱因斯坦、女盖茨、女卡夫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前些年看到一件事,一个失恋者准备自杀,阴差阳错地,报了一个德语培训班。她想,死之前去看看。一看,觉得有意思,注意力全投了进去,痛苦不自觉消释许多,当然不想死了,继续学,然后就掌握了一门新语言。


再后来,她又分手了几次,结果你猜怎么着?是的,如是再三,她成了一擅长多国语言的牛人。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伪,但这个逻辑是通的。所有的痛苦,都是一种警示。它以高分贝发出声音:改变,改变,快改变!改变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你可能变得像LOW逼们一样,一蹶不振,受苦作孽。也可能变得像伟人一样,从庸碌之辈,跃上天才之林。


因此,分手即是一个契机。它让我们退回自身,重新审视生活:没有了他,生命就不再有意义了吗?我能否为自己而活?藉由这个念头,努力建设自身,然后,让光芒跃入,荣耀你自己。

 

4


宝剑已沉,就不要再刻舟。


白兔已遁,便不要再守株。


感怀伤逝的人,所要做的,无非站在无人的扁舟上,一边积累,一边用无钩之钓,钓起你可能的传奇。


或于树下苦修,七七四十九天后,满身祥光,天花如雨,而你得道成佛。


那时候,你必将被一种认知所刷新:正如死亡让我们审视生之意义,失恋也让我们看见爱之价值。


因为死,生才幸。因为失恋,爱才慈悲。如同走向一面暗色调的镜子,我们站在自己面前,省察这如同奇迹的一切,生出珍惜之心。


桑塔亚那说: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梅艳芳则唱: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一个朋友曾经在饭桌上,谈论消失的意义。他总结:向死而生,向失而爱,都是我们逃掉的必选课,在这门学科上,我们都得补修学分。


怎么补呢?在2007年盛夏的那个下午,我对自己说:自此刻起,好好生活,好好爱。无论在什么时候回首,都可以说,我没有辜负。




就像一场牌局
一张一张用心地出
出到后来
手中空无一物
也不过是重新洗牌,再来一次


今日种种

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
君已陌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