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白石:"早就听说北京挤 "

 闲庭斋阁 2016-02-18

齐白石:"早就听说北京挤 "

齐白石的北京生涯共计三十八载,其五十五岁时初到京城时遍告亲友:“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北漂意志坚定,作画辛勤,开弓没有回头箭,总是要混个人样出来。

但在他七十岁那年,得意弟子瑞光和尚意外圆寂,让老头白发人送无发人。其拜祭之时痛哭了一场,回家依旧难过,引出了思绪万千:“人是早晚要死的,我已是70的人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这些年,卖画教书,刻印写字,进款却也不少,风烛残年,或许可以不必再为衣食劳累了。”

1945年 《新新新闻日报》“齐白石仍在北平卖画”

这个已经七十岁的老头认为自己“也应歇歇”了,可是不知为何他终未息肩,依旧马不停蹄,好像也身不由己,欲歇不能。及至晚年声名日隆,画中添一蜜蜂便有十元之资,或为了动乱年代家中生计,或是缘于闲不住的老人天性,本来萌生了“歇歇”之意的齐白石,最终提笔又画了二十余年,并刻了以方印章自嘲,曰“有衣饭之苦人”。

荣宝斋木刻水印信笺 作者齐白石

荣宝斋木刻水印齐白石早年人物信笺中有“偷闲”、“也应歇歇”两幅,每开都题写“八大本,白石制。”两幅绘画一为挖耳朵,一为捅鼻,人物造型均来自齐白石后来在自述与提款中常常提到的“八大人物册”,这或许正是齐白石此种情节发源的滥觞之所。

仿文嘉山水图 作者八大山人

只是八大的人物画作几乎不见,乃至连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也极为罕有,且用笔简略,甚至是缺乏五官的基本描述。或许齐白石当初见到的“八大人物画册”也非真迹,但却无疑吸收了其中简率诙谐的人物特色。

勾临人物稿 作者齐白石

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一套四开的人物画稿,成为后来成为其许多创作的底稿。尤其这幅画有三个老人和一个青年的画稿,三个老人分别作搔背、挖耳和捅鼻状。相比“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画中人物造型更为精致成熟。这三种人物形象后来也在齐白石的画中不断出现,并配以不同的背景,尤其是“搔背”一图,齐白石甚至将其中老者换作钟馗加以深入。

人物画稿(挖耳、捅鼻) 作者齐白石

钟馗搔背画稿 作者齐白石

“挖耳、搔背”自然不算风雅,但却也十分快活,“偷闲”之时用来捅鼻更是有趣。齐白石北漂卖画三十余年,从“饿死京华”到蜚声海内,每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开始赶制荣宝斋的定单,然后才能吃口面条。白石老人的艺术确实发源于民间绘画,但其实这些技法都被他晚年可以的摒弃,他没有摒弃的是则自己农民木工的情愫,存留下真切自然的天质,或者是现在被人说的最多的“一颗童心”。

“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