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亨林,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1953年生于陕西靖边县。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司法部党组原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第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国学教育中心名誉主任,延安大学兼职教授,榆林学院兼职教授,北京书法院顾问,《书法导报》顾问等职。
韩亨林自幼习书,四体皆能。作品多次赴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交流展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法制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画报》《陕西日报》《美术报》《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导报》《大公报》,央视书画频道,新浪网、人民网、光明网、人民美术网、中国报道网等数十家媒体作过专题报道。编著出版了《韩亨林硬笔书法》、《韩亨林硬笔书法〈中国古代廉政名言集锦〉》、《韩亨林书法选》、《韩亨林隶书〈白云山赋〉》、《韩亨林楷书〈重建白云山三大殿倡议书〉》、《韩亨林行草书长卷〈奥运赋〉》、《韩亨林楷书、隶书、魏碑、行草书〈白云山记〉等系列书法集》、《韩亨林隶书〈道德经〉》等著作。
韩亨林行草书长卷《奥运赋》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晚会”上拍得23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小学操场建设,在书法界和慈善界受到广泛赞誉。被中国艺术市场年度(2009-2010)书画排行榜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百位书法家”、“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书法家”。被评为“2012中国硬笔书坛年度杰出影响力人物”。
韩亨林书法艺术受众广泛、雅俗共赏,在社会各界备受推崇。沈鹏等书坛大家和郑欣淼等文化名宿以及知名人士撰文评论,给予极高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导报》社社长王荣生先生编撰了《韩亨林书法艺术研究》一书,以供书坛同道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之用。
毛泽东十六字令《山》
2010年,《韩亨林楷书、隶书、魏碑、行草书〈白云山记〉系列书法集》正式出版发行,在书法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张海、欧阳中石、李铎、刘艺先生阅读后亲自撰写评语,给予了极高评价。
沈鹏先生评语: 悠悠白云,巍巍青峰。道兼儒释,全真为宗。 有山有观,环抱其中。郑王贾公,宏文发聪。 韩亨林君,八法专工。笔力遒劲,清隽流通。 静如处子,动若游龙。深情故土,缅怀幼童。 把卷玩赏,其乐无穷。传之后世,六合同功。 韩亨林先生书白云山记读后得四言十韵 沈鹏
张海先生评语: 韩亨林是从陕北大地走出的高级干部和著名书法家。陕北不仅是革命圣地,更以丰富的人文资源闻名遐迩,白云山就是其代表。千百年来,不少文化名人曾登临白云山,留下许多名篇佳作。韩亨林先生历经两年,以真、行、草、隶四体,将当代陕籍文化名流贾平凹、郑欣淼、王巨才及自己撰“白云山文”共五篇,精心创造,计五卷,庄重典雅,洋洋大观,实乃当代文学名篇与书法艺术结合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推出不仅有力地提升了白云山的人文厚度,且对当代书家创作内容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庚寅季秋 张海于友石斋
欧阳中石先生评语: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虔礼书谱句 与亨林先生共勉 中石
李铎先生评语: 韩亨林书多篇《白云山记》,其内容均出自多位当代文学名流,诚当代文学与书法结合之典范。韩书诸体皆善,尤以隶楷为佳,其书取法高古,独辟蹊径,公余出此,令人喜之。 庚寅秋末 李铎谨识
刘艺先生评语: 佳县白云山为晋陕及内蒙交界处名山,山中白云观系关西名观。此山此观对西北人民生活影响颇深。当今著名书法家韩亨林先生身居要职,自幼与白云山结缘,多年来不断以书法讴歌此山。近日又撰《白云山感怀》一篇,文笔极近《岳阳楼记》,并以擅长之隶书书成一卷。其隶书用笔轻松自如,结字生动活泼,与娓娓道来之文章相匹配,诚为合作。亨林书艺精进,文辞隽永,书文俱佳,余更当刮目相看矣。 庚寅岁杪拜读后谨识 实子刘艺于醒庐北窗下
《韩亨林诗》
(文/王荣生)自十多年前结识韩亨林先生以来,我耳闻目睹、切身感受了他的书法艺术勇猛精进、声望日隆。2012年夏天,在编辑刊发一组评论韩亨林书法艺术的文章时,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将韩亨林书法艺术的评论和报道文章编撰成书,以供书坛同道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之用。在之后的一次书法活动上,我把这一想法告知众多书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近几个月来,我携《书法导报》的同事,广泛搜集素材,认真分析筛选,精心整理编排,终于形成了《韩亨林书法艺术研究》一书。
《为而不争》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主要有三个部分:
一是当代书法大家评价韩亨林书法艺术的亲笔题词。韩亨林书法艺术在书法界广受好评,得到很多书法大家和书坛元老的高度赞赏。本书收录了沈鹏、张海、欧阳中石、李铎、刘艺先生在阅读《韩亨林楷书、隶书、魏碑、行草书〈白云山记〉系列书法集》后亲自撰写的评语,以及刘艺先生为《韩亨林行草书长卷〈奥运赋〉》题的跋,共6篇。能获得如此重量级的书法大家一致肯定和褒扬,放眼当今书坛,实属凤毛麟角。这充分说明了韩亨林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成就以及在当今书坛的地位和影响。
《法无上下一清如水》
二是社会各界对韩亨林书法艺术的评论和报道。韩亨林书法艺术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很多人首先认知的是“著名书法家韩亨林”,进而才了解“高级领导干部韩亨林”。本书收录了社会各界评论、报道韩亨林及其书法艺术的文章共35篇,计8万多字。这些文章的作者来自社会各界,有书法大家,有书法理论家和专业评论员,有文化界名人,有高级领导干部,有著名院校专家学者,有报刊媒体负责人,有艺术品收藏家,有高级记者和编辑,有同学和朋友,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解读和展现了韩亨林的书法艺术和人格魅力。这些文章选自于公开发行的报刊,其中有中央和国家级报刊,有地方和部门党政机关报,有书法和艺术类专业报刊,有财经和商业类报刊,有境外报刊,反映了韩亨林书法艺术受众广泛、雅俗共赏,在社会各界备受推崇。这些文章时间跨度长,从1989年至今,历二十余年,从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韩亨林书法艺术创作、发展及其哲思和心路历程。
《杜甫诗》
三是韩亨林书法作品的影印插图。本书选录了96幅韩亨林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涵盖真、草、隶、篆、行、魏碑等各种书体以及硬笔书法,甚至还有逆笔和左笔书法,充分展现了韩亨林书法“四体皆能”、“八法专工”的深厚底蕴。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尺度不一,有诗词、歌赋、散文、联句、题词、榜书、信件、感悟以及出版著作的局部,大逾八尺、小至掌间,充分反映了韩亨林先生在书法创作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这些作品精选自韩亨林先生近三十年书法创作的积累,最早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最晚的是新近之作,从中基本可以看出其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风貌以及不断精进和升华的脉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中包含有韩亨林作的十首诗,另还有一幅画,亦属上乘之作,印证了古人所言“诗书画同源”的文化魅力,也展现了韩亨林先生精神世界的斑斓多姿和艺术才情的丰富广博。
《毛泽东词》
编定这本书,我也有很多感慨。
当代书家研究,尽管题材丰富、角度不同,总括起来,不外乎“其人”、“其书”。“书如其人”,研究人物、研究作品是两位一体的。作为一个书法家,也最终是人与书的统一。
韩亨林先生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也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他的经历、思想、品德,以及工作,都是值得研究的。
韩亨林生于1953年,7岁时父亲去世,少年时期家境贫困,但他学习成绩优秀,心灵手敏。他从一个山里娃成长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人生阅历丰富。从政是他人生的主线,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他的基调。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书法是我钟爱的艺术,几乎伴随着我的一生,但它永远要放在工作的后面,绝不能为此耽误和影响工作。”
《元朝吴镇题画诗》
书法的确是一直伴随他的。早年他就表现出多种文艺天才,特别是擅长书法。书法热兴起之初,他就出版过硬笔书法字帖。在日常工作中,他利用书法为社会服务。纵观其人生履历,不论哪个时期,他都没有离开对文艺、文化的追求。
韩亨林艺德高尚。比如,2008年10月17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的“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晚会”上,他捐赠的《奥运赋》书法长卷现场拍卖,拍得的232万元全部用于支援贫困地区小学操场建设。再比如,2010年,他和陕籍文化名人宣传白云山,创作出版了《韩亨林楷书、隶书、魏碑、行草书〈白云山记〉系列书法集》,在书法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当代书法大家阅读后亲自撰写评语,给予极高评价:沈鹏作“四言十韵”赞,“韩亨林君,八法专工。笔力遒劲,清隽流通。静如处子,动若游龙”,“把卷玩赏,其乐无穷。传之后世,六合同功”。张海称“韩亨林是从陕北大地走出的著名书法家”,“历经两年,以真、行、草、隶四体,精心创造,计五卷,庄重典雅,洋洋大观,实乃当代文学名篇与书法艺术结合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推出对当代书家创作内容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欧阳中石题“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共勉。李铎认为“诚当代文学与书法结合之典范。韩书诸体皆善,尤以隶楷为佳,其书取法高古,独辟蹊径”。刘艺表示,“当今著名书法家韩亨林先生……其隶书用笔轻松自如,结字生动活泼。书艺精进,文辞隽永,书文俱佳”。以艺术为社会服务,他从事的是“大书法”,有这样的境界,才更能体现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韩亨林《观朱鹮有感》
当然,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韩亨林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这本书中,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韩亨林的艺术成就,各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走进韩亨林的艺术世界。综合起来,我的体会有三点:即有传统、有思想、有激情。
所谓有传统,指韩亨林书法的传统功力扎实,下笔有由,而且涉猎广泛,在不同书体上均有成就。正如刘艺先生所说:“韩亨林的书法四体皆能,尤以行草隶书见长。通篇看他的作品,从用笔到谋篇布局,有气势、有力度。或端庄凝重,录动秀美;或粗犷豪放,气势磅礴。书卷气中又见老辣之态,即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书体不同,形式多样,以俊逸为主调。”胡抗美先生总结道:“亨林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但各种书体中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信息;亨林从事书法五十余载,取法先学汉隶,继习欧、褚、柳、颜,又追‘二王’及苏、黄、米、蔡。之后攻读张旭、怀素等,尽管跨度如此之大,但不同阶段有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传统的经典性。”
韩亨林《癸巳夏回乡有感》
所谓有思想,不仅指他有扎实的哲学基础,有阅历、有思考,特别指他对继承与创新,有深入的思索,有准确的把握。他顺应时代的要求,以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托物兴怀,奋力于毫端,寄情于纸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展示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阔的精神世界,给人以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启迪。学习书法,重继承,更重创新。继承是带着思考的继承,创新更是在思想观念的表现。韩亨林先生标志性的草书、隶书及楷书,显然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经过多重取舍后的崭新面貌,处处是古人,处处也是自己。从他的三首诗中,约略可以窥见他书法创作的思想脉络。《登鹳雀楼》:“鹳雀楼边楼叠楼,今人更上一层楼。鹳雀不知飞何去,黄河改道别处流。”《学书有感(一)》:“自是清高为才多,从来后浪逐前波。文山墨海游无尽,我书半生不见我。”《学书有感(二)》:“若言书中有自我,只缘笔下含情多。平生吸涸三池墨,浸润纸上也起波。”
![]() 韩亨林《听“天边”歌曲故事有感》
所谓有激情,是指他书法的抒情性。韩亨林先生从小就多才多艺。他唱的“酸曲”,也就是信天游,朴实真挚,能让人听得热泪盈眶。他拉二胡,吹笛子,其一来一去,一起一伏,旋律直通书法。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深沉的人,他把丰富而深沉的感情一寓于书,自能动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每当我伴着悠悠古乐,手握毫管自由地挥洒时,一种超然于万物之上,溶入于高山流水、莺啼鸟啭的大自然的和谐感觉油然而生,我的细雨如丝的心弦会随着书写的节奏瑟瑟鸣响,我会随着书写的内容而直泄胸中的情感。这时的我绝非在复杂纷繁的社会中生活的我,而是一种超我,一个心灵净化与升华的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