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無錫老兩口馬山建起民俗館曾申報下9項非遺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16-02-19

   

老兩口在社區表演無錫評曲。(本報資料圖)

  快過年了,75歲的無錫評曲傳承人王志熙和他67歲的老伴張荷娣盤算著:“今年要不還是簡單點兒,買塊肉、燒個湯意思一下吧?省下來的錢可以多添置幾件道具。”2007年至今,夫妻倆節衣縮食共申報下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富足。近日從市非遺保護中心獲悉,夫妻倆申請的荷蓮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落戶馬山和平村。

  鏡頭

  生活極致節儉,道具“倉庫”藏品頗豐

  王志熙、張荷娣的家在榮巷東?,這一帶大多是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農民私房。他們家沒裝修過,屋裡沒什麼家具,但塞得很滿,即便是在白天,也要開燈才能看得清而不至於撞上什麼。這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間是客廳,但客人不能超過三個,不然沒地方下腳。牆上,簡易的木架子承擔著琵琶、月琴、排簫、柳琴、二胡的重量。過道邊拉起的長繩上,挂著七八件演出服。屋中間的木桌上,堆放著文件和圖片資料夾。

  見到記者對眼前的道具“倉庫”有些驚訝,王志熙不以為然,張荷娣透了底:“這算啥?樓上也都是道具,家裡地方小,我們很多服裝、道具都存放在外面,百米長龍在堰橋朋友的廠房裡,鑼鼓放在惠山古鎮的泥人博物館,道具老虎寄存在部隊……”王志熙夫妻每月加起來有2500元的退休金,幾乎全部投入到非遺上。記者到訪時,街坊剛給王志熙送來一件黑棉襖。“那家有老人去世了,這棉襖沒怎麼穿過,還很新”,放下棉襖,張荷娣指著自己身上說,這也是人家的舊衣服,一樣好穿。

  夫妻倆在生活上節儉到極致,但對待民間藝術十分慷慨。多年前,夫妻倆為組織大家“舞獅”,要做一個直徑1米的球,光材料費就花了1500元。“那段時間隻能吃醬油湯了,還怕被別人看到笑話,吃飯時都是把門關得緊緊的。”說起他們為非遺吃過的苦,夫妻倆當成笑話講。王志熙強調,他們是真正的平民申遺,精神富翁,“我們無名無利,再苦也為了把東西傳下去,我們都這把年紀了,如果我們不做了,就沒人做了”。

  心事

  堅持申報9項非遺,苦於保護難

  上世紀60年代,王志熙是當地民樂團的文藝骨干。上世紀80年代,張荷娣就在村裡組織舞龍、舞獅。王志熙跟張荷娣是半路夫妻,兩人因熱愛民間藝術走到一起。1997年香港回歸時,夫妻倆帶領近千居民熱熱鬧鬧演了好幾場,影響很大。也就是從那時起,夫妻倆有了保護、傳承非遺的念頭。2003年,王志熙患了結腸癌,手術后沒多久就又撿起了民俗。2007年,在當地文化部門協助下,夫妻倆申報的“蕩湖船”項目成功入選首批市級非遺。嫌一次申報一項太慢,怕手中大批民俗、民間舞蹈、民間曲藝失傳。2008年,夫妻倆一下申報了8項,最終,“無錫評曲”“漁舟劍槳”“掉採茶”“掉鳳凰”“蚌舞”“網龍”6項獲批市級非遺。2011年,他們又申報下“花轎迎親”和“滾燈”2項市級非遺,同年,“無錫評曲”和“漁舟劍槳”升級為省級非遺。

  從街道文化站到區文體局,工作人員沒有不認識王志熙夫婦的。大家對他倆的評價也很相似:“用生命在傳承非遺,執著精神值得敬佩。”王志熙說,申報這9項非遺,有很多花費是無形的,其實不管是准備材料、制作道具,還是請人來演出和拍視頻,都要錢。為了省錢,夫妻倆學會了廢物利用。說著,張荷娣拿出一個她剛從鄰居那要來的空水果禮籃,上面的彩帶還在,王志熙拿來兩根藤條往上一插:“喏,像不像舞的龍?這不就是現成的道具嗎?”張荷娣開玩笑地說,他們家的垃圾沒有丟出去的,都是撿回來的,就這樣越積越多。如今,手握9項非遺的老兩口,覺得擔子很重,尤其是王志熙還成了“無錫評曲”“花轎迎親”的市級傳承人,張荷娣入選了“蚌舞”市級傳承人。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各地普遍面臨的難題,一些跟不上時代變化的項目正面臨人亡技絕的窘境。王志熙、張荷娣申報的這9項非遺多以展示性的表演為主。因此,不管是原汁原味地傳承,還是融入時代內涵推陳出新,9項非遺都有它們存在的可能與價值。隨著媒體曝光率的增加,王志熙夫妻的名氣越來越大,請他們到社區、軍營、校園甚至外地表演的單位越來越多。去年底剛獲評“中國曲藝之鄉”的碩放,就有很多王志熙夫妻的學生。夫妻倆覺得,他們手中這麼多項非遺,要是有個可以活態展示、表演的固定場地就好了。

  喜訊

  民俗館獲批,落戶馬山和平村

  “與王志熙老人相識多年,他從未提及他的困難,總是樂觀地與我交流。他愛人悄悄告訴我,每次房屋漏雨她總是自己修補,還到賓館垃圾堆運回破地毯,隻為給大家提供良好的練功場地。當年我一直無法理解,一對老夫妻為何要報9項非遺,現在我終於理解,就為他們的這份執著,我應盡力幫助他們。”這是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最近走訪王志熙家后,留下的一段心聲。為保護好這9項非遺,在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建議下,王志熙夫婦向區裡申請了民辦非企業,注冊了自己的非遺館,名為“無錫市濱湖區荷蓮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我們是最草根的東西,真正泥裡面出來的,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起名荷蓮”,王志熙解釋。

  民辦非企業對場所有一定要求,王志熙家地方太小,登記時他就借用了朋友位於河埒口的辦公場所。為了給民俗館找合適的場地,夫妻倆去了很多地方,因為民俗館注冊在濱湖區,在區文體局的提議下,夫妻倆想到了正著力打造國際旅游島的馬山。一個多月前,他們毛遂自薦,“由我們出人並布展,進行活態展示,對方出場地”,得到了馬山和平村的大力支持。“和平村靠近龍頭渚,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又有‘戰鼓墩’的典故,很適合民俗館落戶。”王志熙介紹,和平村為他們提供了一間120平方米的僵蠶室,場地足夠大了。

  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專門去現場看了民俗館的場地,十分重視。市非遺保護中心透露,村級的非遺館無錫還沒有,全省應該也不多見。“整個省裡的非遺館都是靜態展示為主,我們打算動靜結合,以展示、傳播、發掘整理、研究民俗文化為主”,王志熙向本報提前“劇透”了民俗館的設計圖。“牆壁上挂展板、照片,周邊是展櫃,陳列實物道具,這邊再放一頂花轎,挂上傳統的新郎、新娘服裝”,王志熙和張荷娣最為看重的是民俗館中間的一處舞台,今后,這裡將展示他們申報的9項非遺。此外,夫妻還打算把宣卷、小熱昏、評彈等具有觀賞性的本地非遺項目引入館中,還想邀請泥人、竹刻、內畫、剪紙等非遺來助陣。

  展望

  從區到市,無錫非遺迎發展良機

  目前,荷蓮民俗館剛進入裝修階段,但王志熙夫婦已對今后的演出有了具體規劃。在王志熙手寫的一份2016民俗活動設想裡,祭灶、貼門神、元宵燈會等新年民俗活動實施方案十分細致。王志熙說,他們不是空想的,這些民俗他們都做過,今后還要在民俗館裡展示每月的應季民俗。就在王志熙夫妻忙著張羅荷蓮民俗館的同時,位於濱湖區政府旁,設在濱湖區政府文化中心內的濱湖區非遺展覽館已基本完成布展,免費對外開放了。該展覽館幾乎涵蓋了濱湖區所有的非遺項目,在展示的30項非遺中,王志熙夫妻申報的9項也在其中。

  無錫今年的“兩會”剛結束,2016年“新征程”中,民生指標“文化體育”一項裡特別提到,今年要加強對錫繡、吳歌等非遺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振興惠山泥人、宜興均陶等傳統手工藝。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注、支持下,本地非遺探索出了多種保護、傳承模式,除了面向社會招徒,非遺大規模進校園過程中也有了升級,有的學校已從單純地請傳承人做講座,到直接開設專門課程,甚至設置相關專業。張荷娣說,國家一直在提倡弘揚傳統文化,政府和社會也都越加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她覺得現在挺幸福。(張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