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节食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并有“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节食可延年益寿,后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明确提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 节食是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 人们常说“每顿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的确如此。通过调查发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多年来都保持着“节食”的饮食习惯,“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是他们的养生经验。其实,吃得少寿命长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长寿老人的身上,许多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规律。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过试验,让老鼠只吃个半饱,结果这些老鼠的寿命比整日饱餐的同类要长一倍。美国科学家对猴子的“限食”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规律:200只猴子中,每餐都吃的很饱的100只猴子过一段时间死了50只,另外定量供应食物、每餐只吃七八分饱的100只猴子则很少生病,10年养下来才死了12只。并且节食的猴子与每餐都吃的很饱的猴子相比,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几率显著降低。 现代医学对节食的认识 节食为什么能延寿呢? 日本九州大学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后指出,人在饱腹时,大脑中的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比进食前多数万倍,正是这种生长因子的过量增加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脑组织萎缩、脑功能退化,进而导致衰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小组最新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存在一个特定基因,在食物热量供应较少的情况下,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便会增加,起到防止细胞凋亡的作用,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节食能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节食三要素 第一,要养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每天至少在400克以上,禽类、鱼和肉每天有100克就足够了,动物内脏要少吃,以谷类为主食,且每餐都不要吃的过饱,以八成饱为宜。 第二,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在推杯换盏时,节食往往抵制不住美味的诱惑。如果偶尔吃的过饱,进餐半小时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以消耗掉多余的热量。 第三,节食必须要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基础上进行。节食的目的是保持一种“低营养”的水平,纠正营养多多益善的观点,但绝不是“缺营养”。(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