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新闻搜索

 suf大海 2016-02-19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运用中医传统医药学理论,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中药。它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中植物药较多,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有“本草”的称谓。

先秦时期,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无意的实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认识到草木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中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发挥着治病的作用呢?《类经》云:“药物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因此古人一度把药物统称毒药,后经归纳总结,用“四气”、“五味”来体现药物的偏性。

“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的属性。“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也包含着五种功能。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节药性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能泻能燥,有通泄燥湿的作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当人体机能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失常时,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如此药物的作用得以实现。“以偏纠偏,以毒攻毒”就是药物的基本原理。

中药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药物的偏性存在,用对了就会安全有效,用错了就会出现毒副作用。 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中药的毒副作用,并写下了“是药三分毒”的遗训。说中药无论如何用都安全,肯定是我们理解错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中病既止,不可为过。相同的病,不同的人证不同;相同的人,不同的阶段证不同。

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药是中医的特色,体现了中医因病、因证、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治疗。如用清热解毒的中药,体内的热毒已清已解,就应该停止使用,再用就会伤正,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如体内原本没有热毒,我们错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同样会产生副作用。大家都喜欢服用补药,殊不知体质不虚再服用补药身体也会吃不消。

“毒性是中药的基本药性”。这句话说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是不争的事实。药物本身没有错,错一般出在用药的人及方法上。自古以来,习中医者必须先学习了解中药的毒性,熟记《药性赋》、《十九畏》、《十八反》。熟悉每种常用中药的毒性,才能合理使用,治病救人。“良医用药,虽峻猛亦可活人;庸医用药,虽温补亦可杀人”。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