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名画 萧绎《职贡图》北宋摹本梁元帝作番客入朝图卷赏析 《职贡图》,南朝梁国,梁元帝萧绎/北宋摹本,绢本设色,手卷,纵25厘米,横19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职贡图》又名《番客入朝图》或《王会图》,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绘人物书画长卷。《职贡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十二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末国的使者。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略欠生动。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二) 《职贡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 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 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 但其个性特色, 或文静秀弱, 或朴质豪爽, 或机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 表露无遗, 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 画中人物比例准确, 铁线描遒劲流畅, 敷色高雅古朴, 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三)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四) 《职贡图》中的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他们仆仆风尘的脸上,流露出来南朝朝贡时既严肃又欣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此图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以兰叶描,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五)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六) ![]() 北宋摹本梁元帝萧绎《职贡图》局部高清大图(七) 《职贡图序》曰:窃闻职方氏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貉,其所由来久矣。汉氏以来,南羌旅距,西域凭陵,创金城,开玉关,绝夜郎,讨日逐。睹犀甲则建朱崖,闻葡萄则通大宛,以德怀远,异乎是哉。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云望日,重译至焉。自塞以西,万八千里,路之狭者,尺有六寸。高山寻云,深谷绝景,雪无冬夏,白云而共色;冰无早晚,与素石而俱贞。逾空桑而历昆吾,度青邱而跨丹穴。炎风弱水,不革其心;身热头痛,不改其节。故以明珠翠羽之珍,细而弗有;龙文汗血之骥,却而不乘。尼丘乃圣,犹有图人之法;晋帝君临,实闻乐贤之象。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款关蹶角,沿溯荆门,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贡职图云尔。 中国人物名画《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纵205厘米,上部横92厘米,下部横47.7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即“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生活虚幻的妄想。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正象用多种乐器合奏出的一首奇变而和谐的交响乐。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地统一起来,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白,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部: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 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部:人间世界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了两个段落。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 老妪应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首饰。老妪和侍女所穿曲裾长袍,形制与墓内所出实物一致,为当时贵族妇女服装的特点。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则是一个大花朵,盖下有一展翅飞起的怪物。如果说华盖象征屋顶,那么华盖上对栖得朱雀和人物脚下的两只赤豹,则可能是表示建筑物上的装饰。 ![]()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下部:地下部分 下部悬挂着带有彩色图案的帷帐,以及缀有纱带的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着两个人首鸟身的怪物。帷帐下面,是宴飨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七个男人拱手对坐,左侧四人,右侧三人,前侧陈设着三个鼎、两个壶,后侧陈设食案,案上摆满成叠的耳杯等食器,并有一个旁加横杆、上罩锦袱以备抬送食品的用具。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蛇,首尾分别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的龙尾。巨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大鱼,其一头尾为红色。鱼的两旁又有小兽。巨人的两侧,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龙凤仕女图》_中国现存年代最早帛画之一 《人物龙凤帛画/龙凤仕女图》,战国时期,佚名,绢本帛画,纵31.2 厘米,横23.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 《人物龙凤帛画》又名《龙凤仕女图》,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陈家大山的一座战国楚墓,是至2010年为止发现的仅有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在《龙凤仕女图》中,画者采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简洁、洗练而圆滑自然的线条勾画出主要人物和龙凤,有小写意的味道。全画构图平稳,安排恰当,虚实有度。 《龙凤仕女图》四周毛边,质地为深褐色平纹绢,上着以黑墨,兼用白粉,但多已脱落。在画面的下方是一位双手合十,侧身而立,作祈祷状的妇女。她面向画面左方,长发盘起,梳成垂髻;身着云纹广袖长袍,腰身纤细,腰间束着白色的宽腰带;穿着曳地的长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仕女的头顶正上方首先是一只正欲展翅高飞的凤鸟,占半幅画面。凤鸟鸟头朝左上扬,两翼展开,双脚一前一后,前脚前曲,后脚后伸。凤鸟身后还拖着两条长长的翎毛,向前弯曲至凤鸟的头上,使得整个主体造型成为一个环状,十分具有美感。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夔龙,占四分之一画面。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腾飞。龙凤与仕女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人物龙凤帛画》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资料,从而人们对这幅画的内容含义若干不同的解读。一种解释认为,凤鸟代表着生命,而夔龙代表死亡和战争。而仕女正在祈祷着凤鸟能够击败夔龙,取得胜利。另一种解释是:图中的仕女与战国时代的楚国神话密切相关,应该是传说中的洛水河神宓妃。还有的解释认为,图画要反映的是死者希求灵魂升天的希望,盼望夔龙和凤鸟能够引领死者的灵魂升天。 中国人物名画《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_清皇帝祭祀农神活动纪实绘画赏析 《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卷,清代,郎世宁(或陈枚、金昆),绢本设色,手卷,纵61.8厘米,横4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 清《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卷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活动的纪实绘画作品。该图共有上、下两卷,但是现在已然散失,不复完整,也即“失群”了。上卷现存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而下卷则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1985年在西柏林(德国尚未统一)的“地平线世界文化艺术节”中,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组成的“故宫博物院珍宝展览”和欧洲各国博物馆藏品组成的“欧洲与中国皇帝展览”上,展出了《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的上、下卷,使得失散百余年、相隔数万里的两卷绘画作品重新在西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堡展览馆聚首。 ![]() 清《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局部高清大图(二) 《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卷始为一片松林,一条御道由右向左延伸,道路两边置灯。画面的上端有一处殿宇,只画出了台基和部分的门窗和墙面,此处应当是先农坛中的具服殿。御道曲折拐弯后,继续向左,画中出现了众多身着朝服的官员。离这些官员不远的前方,有三十余名侍卫环列成一个半圆形,他们个个佩带腰刀,肩扛旌旗,簇拥着在前面缓缓行走的雍正皇帝。皇帝的身旁还有近侍若干。皇帝将要通过的御道两旁,武装侍卫肃立。人群的身后是茂密的柏树林。再前行,进入到画面的中心,在一方形的平地上,聚集着更多的文武官员,他们穿戴整齐,静静地等候着皇帝的到来。另外还有数十名身穿红袍者组成的乐队,钟磬鼓瑟齐备。御道拐弯通向一块高出地面的平台,台上有桌案、香炉等,并有礼仪官员守候。平台的中间有一座方形的黄色帐篷,里放置一红案,案上置祭器,内放食品。据《清史稿》记载,祭先农坛“祭品礼数,如社稷仪”,即“羊一、豕一、帛一、笾一、豆四,鉶、簠、簋各二”。此卷画幅的最后是一片茂密的松柏林和一座三个门洞的先农坛的坛门,有祥云缭绕,画面到此结束。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靖戎扬烈图》_乾隆皇帝南苑行猎场景图卷赏析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乾隆朝服像》_乾隆皇帝25岁青年时期全身肖像画赏析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慧贤皇贵妃朝服像》_乾隆皇帝贵妃肖像赏析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清代,郎世宁,绢本设色,立轴,纵196厘米,横1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郎世宁《慧贤皇贵妃朝服像》4500x7307像素高清大图 《慧贤皇贵妃朝服像》为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作者运用细腻的笔法和高光处理,生动地刻画出慧贤皇贵妃端庄贤慧的内在神情。画中人物慧贤皇贵妃(?-1745年)姓高佳氏,河道总督高斌之女。清雍正年间,被选入弘历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贵妃。她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尽心尽力地侍奉着皇帝。在乾隆皇帝因水旱灾情而担心农民种不了地,打不了粮食,心情郁郁不乐时,她总是陪在皇帝身边,婉言劝慰。她还经常用古代具有高尚品德女性的言行来要求自己,从皇子的侧福晋到皇帝的贵妃,二十年如一日,因此,深得乾隆帝敬重与爱恋。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被追封为仅次于皇后一等的皇贵妃,且给予“慧贤”的谥号,是对其一生品行的最高褒奖。 中国人物名画《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_郎世宁等画清代战争图16副组图赏析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又名《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十六咏并图》,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是一组表现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军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叛乱的战争铜版画。该组图由当时清宫内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人起稿绘图,第二年又命丁观鹏等人用宣纸依原稿作着色画,原图稿完成后送至法国雕刻铜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六幅原稿、铜版、印画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至宫廷,历时十三年之久,花费约204000里拉(法旧币制一里拉约为一两白银)。作为战图的四位作者郎世宁、王致诚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义于1773年离开清宫,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见到成品。可见成品的仅艾启蒙一人。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乾隆御笔题文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鄂垒扎拉图之战》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拔达山汉纳款》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包括16幅铜版画,18幅文字,文字为乾隆御题序、战图诗文等,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国雕刻铜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张铜版画送回国内。乾隆三十七年清内府又再印制多分。较珍贵的200份战图大多被乾隆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分藏于各行宫园林中。现可见的战图大多为时再版印制。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阿尔楚尔之战》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和落霍澌之捷》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黑水围解》 这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与后来制作的其他6组战图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阁内。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光阁悉数珍藏或掠至海外,或毁于战火。这组战图现能完整可见的极其稀少,大都零散的被各国博物馆或学术机构或私人收藏。而战图的原制铜版则大多下落不明,现能明确已知的大多收藏于德国和欧洲博物馆。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呼尔满大捷》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霍斯库鲁克之战》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凯宴成功诸将士》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回部献俘》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库陇癸之战》 ![]()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平定伊犁受降》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纯惠皇贵妃朝服像》_乾隆皇帝贵妃像赏析《纯惠皇贵妃朝服像》,清代,郎世宁,绢本设色,立轴,纵198厘米,横123厘米,香港苏富比2015年秋拍1.374亿港元成交 ![]() 《纯惠皇贵妃朝服像》轴,是一件乾隆皇帝妃子的肖像画,该画幅上既无作者款印,亦无清宫收藏印章,只是在人物头部的右侧,有竖写墨书一行“纯惠皇贵妃”,从墨迹看无疑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我们从史籍上可以知道这位纯惠皇贵妃是满族人,姓苏佳氏,是苏召南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比乾隆皇帝小两岁,雍正时是弘历的侧福晋,弘历即位后不久即被册封为纯嫔,乾隆二年(1737年)册封为纯妃,乾隆十年(1745年)被册封为纯贵妃,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晋封为纯皇贵妃,同年去世,享年仅四十八岁,追谥号为“纯惠皇贵妃”。这幅肖像画是目前所见纯惠皇贵妃唯一的朝服像。画像上乾隆皇帝的手书,应当是纯惠皇贵妃去世以后所写的,表达他对逝去宠妃的追思。 从《纯惠皇贵妃像》轴看,作者谙熟解剖结构,人物面部略有明暗,五官十分清晰,鼻子、鼻翼和面颊部分用色彩渲染,表现出立体的效果,又很精确地描绘了肌肉和皮肤的结构;画中的宝座、地毯颇具前后的透视效果,描绘得很准确。这位皇贵妃的肖像在另外的一卷画幅中也可以见到,那就是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郎世宁所绘《乾隆及后妃像》卷,在始画于乾隆元年的这卷作品中,起首为乾隆皇帝,纯妃则排在第四位。将此画卷中的纯妃与画轴中的纯惠皇贵妃两相比较,相貌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只是画轴中的人比画卷中的人年纪稍稍大一些;二者绘画的手法亦相同。而《乾隆及后妃像》卷已是大家公认的郎世宁的作品,虽然画幅上并没有画家款印,但是从画幅上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可以确认是出自郎世宁之手。同样,在《纯惠皇贵妃像》轴上,尤其是对人物的脸部的刻画,也能发现明显的欧洲绘画风格,二者又极为相似,所以,有同样的理由可以确定这幅画也是郎世宁的作品。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纯惠皇贵妃像》轴的衣纹、宝座和地毯部份,用线条勾勒,具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应当是郎世宁的中国助手根据郎世宁的稿本着色补绘的。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孝贤纯皇后朝服像》_乾隆皇帝原配妻子肖像赏析《孝贤纯皇后朝服像》,清代,郎世宁,绢本设色,立轴,纵194.8厘米,横11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为乾隆皇帝皇后孝贤纯皇后24岁被封为皇后时,由宫廷画家郎世宁为她画的朝服像。孝贤纯皇后(1712-1748年),乾隆帝原配妻子,姓富察氏,出身于一个累世高官的家庭,其祖米思翰,为户部尚书。其父李荣保,为察哈尔总管。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清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八日,她被雍正皇帝指婚给17岁的皇四子弘历作嫡福晋。弘历即帝位后,立她为皇后。她克勤克俭,不喜奢华,平时在宫中的服饰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简简单单的通草绒花。她与乾隆皇帝相敬如宾,感情笃挚,十分恩爱。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在与乾隆皇帝奉皇太后东巡的旅途中,因劳累和久病体虚,病逝于山东德州。乾隆皇帝甚为悲恸,兼程赶还京师料理后事,并为其服缟素12日;著《述悲赋》与诗,以表对皇后早逝的哀憾与追怀。 中国人物名画郎世宁《平安春信图》_雍正帝与皇子弘历肖像画高清大图赏析《平安春信图》,清代,郎世宁,绢本设色,立轴,纵68.8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清代郎世宁《平安春信图》3200x5894像素高清大图 《平安春信图》所画清朝雍正帝胤禛(左边高个子)和未来的乾隆帝皇子弘历,两人均身着汉服,姿势形态,尤其是人物的脸部,画得非常细腻,基本上看不到描画轮廓的线条,而是用色泽的深浅浓淡来表现五官的立体效果,一眼就能看出它与中国传统 “写真”技法的不同,带有着浓重的欧洲绘画的痕迹。可以确定《平安春信图》是出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之手。 《平安春信图》上并没有作者的款印,但画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题的一段诗文:“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这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题诗,时年乾隆皇帝72岁,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光阴荏苒的感慨。另外该画下钤:“古稀天子”等印章两方,画面的上端骑缝处自右至左还钤有 “太上皇帝之宝”、“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三方印章。 ![]() 清代郎世宁《平安春信图》3200x5894像素高清大图 《平安春信图》图绘在青竹、寒梅以及湖石点缀的田园环境中,身着汉装的雍正和皇子弘历正在以梅枝相递送,其典雅高贵的举止与优雅的环境相得益彰,情景交融之中加深了画意。据乾隆皇帝晚年所题“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而知,此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年轻时的画像。图中唇部无须,脚着红鞋者便应该是十余岁的弘历。郞世宁作为有着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画家,他在运用西方解剖学将人物五官面部刻画得细腻、清晰,富有立体感的同时,巧妙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写真”画技法,注意减弱西画中的光线亮度,从而避免了中国人所忌讳的阴阳脸的出现,这种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力,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郎世宁《十骏犬》_乾隆皇帝十条高贵品种名犬写实国画赏析《十骏犬》,清代,郎世宁,纸本设色,册页,共十副,每幅纵246.6厘米,横16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藏 ![]() 郎世宁《十骏犬·苍水虬》 郎世宁在宫廷内曾创作了《十骏犬图》轴十幅,画了十条品种高贵的名犬,分别命为:苍水虬、斑锦彪、金翅猃、蓦空鹊、墨玉璃、茹黄豹、睒星狼、霜花鹞、雪爪卢、苍猊犬。 其中,前九条狗都属小头长吻、腰腹收缩、四肢细劲那类品种,均为出色的擅长奔跑的猎手,敏捷强壮,速度耐力惊人,成为皇帝一行围猎时的好帮手;最后那条威猛的苍猊犬,应当是藏獒。从画面上所题写的字句来看,这些名犬,大都是周遍各个部落的首领或地方官进献给皇帝的。 ![]() 郎世宁《十骏犬·斑锦彪》 从画面上看,图中的犬,无疑是由画家郎世宁所绘,因为狗采用的是西方的素描画法,造型立体具有质感,欧洲风味很足;而图画背景部分的花草坡石,讲究皴法、勾勒,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与动物的画法相比较,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这应当是由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用传统画法补画的,但署名只有郎世宁一人。作品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以欧洲的绘画方式来诠释动物的结构、体积感及皮毛的质感,使得动物造形准确、生动,立体效果强。在这幅作品中骏犬的描绘用素描式的方法,通过光影明暗的变化,来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但环境的描绘却遵循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勾、皴、点、染,兼工带写,以工为主,营造出中国花鸟画所特有的清秀明丽的韵味。 ![]() 郎世宁《十骏犬·金翅猃》 ![]() 郎世宁《十骏犬·蓦空鹊》 《十骏犬》册中的每幅图都有当朝的文职大臣的题诗赋词。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拿到时,大加赞赏,百看不厌,爱不释手。这幅册页,艺术水准相当高,郎士宁使用的是中国的软笔,却按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等技巧,把犬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体现了高超的写生功夫和创意能力,画得相当精细,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比如犬的毛是单笔渐入,虽然用的不是画油画的油彩,却根根呈现,逼真到让人忍不住触手去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画是高光点和近光点,一点透视。这种透视效果在这两幅册页中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技法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郎世宁《十骏犬·金翅猃》 ![]() 郎世宁《十骏犬·墨玉璃》 ![]() 郎世宁《十骏犬·茹黄豹》 ![]() 郎世宁《十骏犬·睒星狼》 ![]() 郎世宁《十骏犬·霜花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