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至,毕业近。不消多长时间,又一批大学生或不舍,或迷茫,即将阔别大学生活,背起行囊,踏上一段新的旅程。他们的下一站是哪?值得思考。
根据近日麦可思发的布"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 告发布暨研讨会"中的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50万之多,这个数字较“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高50余万人,较“更难就业季”的 2014年高出22万人。毕业生一年更比一年多,就业似乎一年更比一年难。或许我们已经对所谓“最难”或者“更难”就业季这样的字眼麻木。但是,下面的数 据,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在麦可思2015就业蓝皮书中,2014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1.7%,比2013届(10.8%)高0.9个百分点,比2012届(9.5%)高2.2个百分点,三年数据显示,本科读研率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报告还发布了读研比例较高的前20位本科专业。在这份榜单中,材料类专业竟然占据了四席,名副其实地走在了全国本科专业的前列。而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力压群雄,闯进了前三甲。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也进了前十。也就是说,十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生中,三个多前往深造。其他几个专业,读研比例也在25%以上,远比全国的11.7%要高。
表:读研比例最高的前20个专业
如果我们拿往年的数据比较一下,这些专业的读研率还比较稳定,稳稳地走在在全国本科生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两年的读研率却有大幅度提升,2012年还排在前十开外,今年已经杀入前三甲。
当然,我自然没有钱买下这个报告全文来看看其他材料专业的读研率怎么样。但是,按照这种专业划分,也只剩下材料加工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两个专业没有入榜了。
这些数据难免比较宏观。如果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的话,可能这个数字还要高。拿我所在的高分子材料专业来说,2015届的考研率竟高达90%,而最终的读研率也达到了80%以上(注意注意!这里可不是在吹嘘考研成功率高哇)。
但是,材料专业读研,真的那么有必要吗?恐怕很多同学并没有想清楚。
他 们或出于对科研的兴趣,亦或是对高学历的追求,扭转本科学校名誉上的“低调”,求职失利的打击,对高薪的渴望等等,这些因素都促使不少同学的眼睛投向了高 大上的“研究生领域”,更有学生语出豪言“非名校研究生不读”的励志语,渴望通过“研究生”这三个字的含金量弥补自己欠缺的短板。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学制都在三年左右。一年的课程学习,剩下的可能就是看文献,做实验室、写论文。 可能三年中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独立的完成了一个研究生课题,形成了还算不错的科学思维。给你一个课题,大体知道如何入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得到结果。此外 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深刻认识诸如此些。然而与此同时,或许当初选择工作的同学早已成家立业,孩子会走路,并且所在公司发展不错, 升了几次职,薪水快涨了一倍。再或许硕士毕业的你去求职,坐在面试席的就是大学里当初一位学习成绩并不如你的同学。这时候你突然就觉得,好像硬生生地跟别 人差了三年时光,不由想感叹一句:难道我是在深山老林中呆了三年吗?
虽 然狗血了点,然而却并不无道理。读研或是工作,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任何选择都不会十全十美,如果有,那么也不必一届又一届乐此不疲地讨论这个问题。 读研并不是逃避,仅仅是晚两年考虑工作的事情,暂时缓冲了就业压力。文艺一点来说,读研是一个积累、沉淀自己的过程。而通俗点说,研究生期间,就是是能量 储备期,一切活动都是在为硕士毕业找工作(读博也是一种工作)做准备。亦或是说,有人的思想境界很高,选择读研只是想借助读研的时光接触学科前沿科技,认 清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学习,争做时代的科技宠儿。
其实,我们用别人三年的工作经验来换取的不是那一纸硕士文凭。除了学业上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学科思维,认清了学科前沿科技,明白了产业发 展趋势。另外,清楚了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适合做什么、以后要从事什么。三年时光,匆匆而逝,除了硕士文凭,我想最终得到还是看向远方的视野,思维的宏 观把握。倘若真的后悔,误入了科研这个“火坑”,及时抽身,另觅新径,那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