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一些关于紫檀的论述

 laowang5821 2016-02-19
 关于紫檀人工林的问题还要从紫檀木的数量和使用情况说起。中国人历来认为紫色是祥瑞之色,古人对于紫檀的钟爱也因此而产生。明末清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的玻璃制造业开始传入中国同时玻璃也逐渐被运用到房屋建筑上。由于玻璃在建筑业上的运用,因此房间的采光比原来好了很多,于是紫檀这种颜色较为深沉的木材制作的家具越来越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青睐。紫檀木本身给人一种古朴静穆的感觉,用其制作的家具这种坚实、厚重、耐用的特性正符合了皇家和达官显贵们期望江山永固富贵长存的意愿。作为“木中之金”的紫檀在明代后期开始备受重视并被大量用于制作木器和家具,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紫檀木很快被用完,随后朝廷派专员定期赴印度和南洋进行采办,此后遂成定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明代朝廷所采办的紫檀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则是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掠夺性质的。因此,截止到明末清初,印度产的紫檀木绝大部分都被汇集到中国,分别储于广州和北京。清代所用紫檀木料主要为明代所采的库存,虽然清廷也曾派官员采办过新料,但大多粗不盈握,曲节不直,这是由于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过量,清时尚未复生,来源逐渐枯竭。到了清中期以后,库存告罄,货源中断,朝廷开始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紫檀木。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差不多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这一时期,朝廷有一规定,即不论哪一级的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绝不放过,都要如数买下上缴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就这样,各地私商手中囤积的紫檀木料也全部被收买净尽并悉数用光,等到了清亡民国初时紫檀木在市面上几近绝迹。还有就是由于紫檀的稀缺,从清中期就开始使用老红木代替紫檀木制作家具了,一直持续到民国。

经过三百多年的砍伐收购,到了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印度紫檀产地迈索尔的紫檀天然林已经所剩无几,国家统治阶级和当地的民众早已经发现紫檀木是换钱的上好物品,于是就进行了人工引种的开发,对成活的人工引种数定期进行护理。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动荡,对紫檀木的需求几乎为零),到了20世纪末,早先最初引种的人工林已经初步长成,印度迈索尔的紫檀树林的数量和面积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即便如此,印度政府也早已认识到紫檀为濒危物种,与象牙、檀香木一样禁止贸易并选择适宜地点继续扩大人工种植,定期施肥护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人对古家具认识和喜爱程度的不断提高,仿古家具逐渐兴起并受到人们的追捧,随之对紫檀黄花梨等珍惜木材的需求量陡增。由于印度政府对于檀香紫檀木是禁止贸易的,因此国内的木材商与境外的木材商勾结,通过各种途径疯狂走私紫檀木。所以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真正的紫檀木全部走私进境的且99%为人工林木材。

关于紫檀人工林木材的特征和性质那还要慢慢说来。人工引种檀香紫檀,最早出现在印度,后来斯里兰卡以及中南半岛的国家都有引种。这种紫檀木径级较大,少有空洞,比重接近1G/CM3,但是绝大多数不足1 G/CM3。从干材外表看与天然林檀香紫檀区别并不大,但从端面看紫色圈与黄色圈相连,有色差,尤其是接近中心部分尤显现黄色,甚至还有的偏白。锯成板材后,略显浅黄色,硬度差,质地疏松。从原木表面经常可以见到由于活节生长所导致的类似黄花梨的大“凤眼”纹,这些特征在原产印度的天然林檀香紫檀木中是不多见的。还有就是各地方人工引种的紫檀木由于土壤成分与迈索尔地区的不同,因此木材颜色也有显著差别。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地区石灰岩地质特征明显,土壤为富含矿物的深色土,在这样土壤上生长的紫檀木颜色深、硬度大、油性强。而在其它引种地区生长的紫檀木上述特征都不如原产地紫檀木。这种人工引种的紫檀木新材颜色过于猩红并偏黄,色素严重不足,看了让人很不舒服,再有就是上浆很慢,硬度差易开裂,颜色变深的速度特别慢。我有一串用这种檀香紫檀料制作的手串,戴了半年多,可是颜色还是没有变深多少,和原产印度的天然林紫檀木差远了。从一方面讲人工引种是保护紫檀木的有效办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种人工呵护的“温室”中成长的紫檀木其木材质地是不可能与先前的紫檀木相提并论的。这就好比施化肥长出的水稻和施农家肥长出的同种水稻我们吃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个比喻虽然不是十分贴切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现在厂家用这种人工林檀香紫檀木做的家具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做色的,不做色简直没法看,颜色还不如老红木深,此外还要用化学硬化剂进行固化处理,以增强木材本身的硬度。经过以上两种方法处理后,再适当做一下旧,商家就可以用其来卖高价了,可是买家就难以识别了。总之,这种紫檀木是不可与明清家具制作所使用的紫檀木相提并论的,不过现在我们所能接受的也只有这些了。

关于最近在印度紫檀木的情况,一位去过印度的网友曾经论述说:“……在印度马德拉斯,我看到的小叶檀(檀香紫檀)有很多,具体数量估不出来,多为政府缴获没收.时间最长有几十年.如想运回国内,基本不可能.印度政府严格控制,因为运输小叶檀无异于运输象牙.印度政府鼓励外商加工小叶檀使其为成品出口.现有日本和德国在当地投资.国人喜欢家具,但当地气候不适加工家具,所以没有国人在当地投资. 日本主要身产乐器(三弦)德国做的事让我流泪,将小叶檀轧碎萃取紫檀素做药.现国内小叶檀都通过缅甸或西藏边贸走私进口,报关品名印度紫檀而不是小叶檀(檀香紫檀),因此不用濒危物种进口许可证.但这些原木量不大,原产地是用牛一根根从深山里拉出再混合其他木头用卡车夹带出边境的.我国自清末就没有进行过合法的紫檀贸易,而印度自独立以来只有一次合法的紫檀贸易,70年代有2吨多运到尼泊尔. 大概两月前印度政府进行过一次小叶檀(檀香紫檀)的拍卖,具体情况我还不知,希望大部份能运到国内……”

关于紫檀人工林的问题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观点已经在以前的帖子中阐述过了。至于有人还提到的周默先生的文章《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紫檀》,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篇非常好的论述紫檀的文章,可是其结论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东西过多,非具备本专业知识的人不能理解,对于广大古典家具爱好者和收藏者在实际选择与鉴别紫檀木时并不适用。人们在鉴别时大多凭的还是经验和眼力。再有,周先生的文章中有的问题论述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有的地方甚至是存在一定的错误结论,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还是我曾经说的那句话,对于前辈专家们的文章要有选择的阅读,对于他们的见解和结论要批判的继承和发扬。
 
有人坚持认为紫檀木有新老之分,即老紫檀和新紫檀,认为老者色紫新者色红,都有不规则的蟹爪纹可是新者没有老者沉稳。新紫檀用水浸泡后掉色,老紫檀浸水不掉色;在新紫檀上打上颜色擦不掉,老紫檀打上颜色一擦就掉。笔者最初也相信这种说法,但是经过实验和分析后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比较科学的称呼应当是紫檀旧料(老料)和紫檀新料。无论明清家具制作所使用的紫檀木还是现在制作家具用紫檀木实际上都是同一种材质——檀香紫檀。人们之所以对紫檀有新老之分原因是明清家具所使用的紫檀木与今天我们见到的紫檀木在颜色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称为紫檀旧料的色紫黑有的甚至黝黑,即使用刮刀片刮了很深,颜色依然深紫或黑褐,不见红色。而后者被称为紫檀新料的有的表面日久虽也变成紫黑色但是刮掉很薄的一层后便露出猩红的本色。很多人就此认为所谓新老紫檀不是同一种木材,老紫檀木早已绝种等等。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显著的色差现象呢?那还要从紫檀木的变色说起。紫檀木中所含有的紫檀色素本为橘红色或猩红色,经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后发生氧化反应,使其颜色趋于加深,但是这个反应是很慢的,当表面形成一层深色的氧化膜后其反应就近乎停止了。这时阳光中的紫外线作为一种催化剂使其反应继续进行并形成链式反应,逐渐向木材深处发展。紫外射线的穿透力是很强的,长期以来就会使紫檀木的表面及内部均发生颜色变化并逐渐成为紫黑色。木导管中的油胶物质也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并浸透整个木材,使其油润光亮有犀牛角般质地。因此紫檀旧料的木导管会有黑色的分解残留物。由此可见,紫外线在反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笔者曾经亲自做过试验,将一块紫檀木新料表面刮出红色新茬,放在阳光经常照射的地方,一个一个月后变为紫色。这时,将其一半再刮出红色新茬并将这块木头放在抽屉里闭光储存两个月后拿出,新茬的地方依旧鲜红,可见紫外线作用之明显。周默先生在《紫檀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提到:“……北京阅甫斋所负责修复的故宫倦勤斋为乾隆退位后看戏娱乐的地方,内饰包括槅扇、门、炕罩、栏杆几乎全部为紫檀木,颜色还十分明亮的紫红色,炕罩的裙板不见光的地方仍鲜红诱人,并不呈灰白色或紫黑色,金星金丝明显。经将残片送检,中国林科院木材所鉴定为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由此可得出结论,紫檀木旧料的紫黑色是由于紫檀色素长期与空气中的氧气和紫外线接触后变色反应深入木中所致;而紫檀新材反应较浅所以表面发红,并不是两种不同品种的木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