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猩红热的防治知识

 深山林 2016-02-19
  一、病原学
  猩红热的病原为A组溶血链球菌。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三)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主。
  
(四)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学龄儿童。
  
三、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潜伏期平均为2-3天,可以短至1天,长至7天。
  
(一) 一般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咽痛、局部充血、可见脓性渗出物)。
  皮疹:一般于发热第2天出疹,首先出现于耳后、颈、上胸部,逐渐后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有棘手感。
  其它的表现:可见到帕氏线(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或摩擦出血);以及口周苍白圈(颜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充血不明显);可见到杨梅舌。皮疹消退后可出现脱屑及手脚的蜕皮。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多以中性比例升高为主。
  2.其它。C反应蛋白及血沉可升高。
  3.病原学检测。进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A组链球菌的生长。在疾病恢复期可进行抗溶血链球菌抗原(ASO)的检查。
 
 (三)预后。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四、治疗
  (一)对症治疗。积极退热,注意休息、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儿适当多饮水,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
  
(二)抗感染治疗。采用?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疗程7~10天。
  由于本病有并发肾脏及心脏损害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在患病后的长期随访中注意监测尿常规、心电图,必要时行心脏超声等检查以动态了解有无相应脏器受累。完善ASO检查,若明显升高,风湿性心脏病儿童患者以及经常发生链球菌咽峡炎或风湿热的儿童预防风湿热复发可选用苄星青霉素和青霉素 V,以预防可能出现的肾脏及心脏损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