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说自画】卢禹舜:风格与实践(下)

 涤砚堂 2016-02-19
自说自画·卢禹舜
风格与实践(下)

卢禹舜(1962—     ),哈尔滨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全国优秀教师,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部分作品获奖和被权威机构收藏。曾在20多个国家、地区举办个展和联展,曾出版个人专集或文集15部,合集30余本。

(上接2016年2月18日上海中国画院微信公众号推文)

欧洲,心仪已久,因为古老而神秘的欧洲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他影响着近几个世纪的人类进步与发展。对于欧洲的了解,应该说很多很多,但只停留在书本与媒体之中,大多为具体事件和文明遗迹等。以绘画形式表现欧洲,多为水墨语言之外的作品。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域外事物的画家如石鲁、李可染先生的写生作品,吴冠中先生的水墨作品,徐希、刘懋善先生的彩墨作品等,都较好的把握了由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以及古典和浪漫主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沉积。他们以中国画语言成功的表现欧洲,应该说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又一贡献。
 
置身欧洲,吸引我的并非书中与媒体上的博物馆、教堂、铁塔、水城、红磨坊、啤酒屋等,而是欧洲整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给予人们的那种安宁与平静的感受,由于我不是作家,不是哲人,也不是普通的旅游观光客,所以对欧洲的感受和体验即没有以文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又没有以人类学与哲学的角度,更没有以旅游和观光的角度。而是以一个画家的角度来感受和体验欧洲。体验分两个层面,就是客观体验和主观体验。来到欧洲,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已经习惯了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对自然界的感受方式。当踏上欧洲这块土地,真有一种我不是我的感觉。因为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并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尽可能的将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


就山水画而言,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产生在隋朝,但最具特色的尚意、畅神的山水画功用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文人士大夫为逃避战乱而多隐居山林。如果用孟子的“知人论世”这句话来看魏晋南北朝,就是要通过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行为(知人)去了解认识他们的山水观念和美学追求(论世),扩展开来就是通过众多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去了解这一个时期对于文化与精神的追求。所以这个时期形成的“山水以形媚道”(宗炳语录)和“道非云水、云水观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认识理解自然的文化意义上的理想主义法则,为具有中华文化形象性标志的中国画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准则。这与欧风景画的忠实再现自然之美或抽象表现内容的形式之美的感受自然和表现自然的方式必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深刻的差别。所以作为中国画家,面对欧洲只有客观感受和主观体验二者化而为一,将“以形写神”作为客观体验的基础与出发点,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以形写神”的“形”,作为自然物象,是被描绘的对象,对象是客观存在,所以称之为客体。“以形写神”在实践中可以理解成是由外向内深入,也就是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形象来挖掘出与之有着本质联系的内在精神。所以外就是观察、摹仿、反映和再现。内(分为自然物象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就是体验、认识、理解与精神升华。“形神兼备”的“神”,作为主观精神是需要表面的对象,是与客体相对应的主观存在,所以称之为主体。“形神兼备”可以理解成由内向外扩展。就是通过对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和作者本身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并通过水墨语言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予以充分体现。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就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其本质的外化。因为自然界事物的形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存着必然的联系。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区别于自然物象本质的外化又与之相互关联的主体精神。因为存在决定意识,所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精神存在与自然世界的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辩证唯物主义同样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那么艺术创造就包涵了事物本质的外化与人的本体精神外化之合。这就说明外化的结果不可能等同于自然形象,又不可能没有自然形象的启示,自然形象本质的外化与水墨的相互结合,成为表达对自然体验、理解和认识的语言;主体精神以自然形象的外化并寄托于自然形象,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具体讲也就是再现与表现二者的统一。上述两种关系无论是由外向内深入,还是由内向外扩展,都不是强调自然排斥人本身,也不是强调人本身而排斥自然。所以欧洲写生最基本的把握就是决不能把自我与欧洲割裂开来。


其实当置身欧洲,感受到欧洲的真实存在时,同时也感受到了欧洲就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体验自然世界的一个真实的存在,因为人本身是属于自然的,可以理解为站在了欧洲这个点上去体验自然和感受自然。以前不过是站在了亚洲或中国,具体一点或是长江、黄河或是高原、大漠或是白山黑水等等。无论这个点在哪儿,我相信最终的体验都是要通过“器”而达到“道”这个目的。因为客观感受和主观体验始终是相对的两个方面,是两种体验方式,但体验的过程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含相通的对应与统一。对于艺术家来说,绝对的客观存在和决对的主观存在是没有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所以欧洲写生就不可能是单纯的客观再现,也不可能是单纯的主观体验。也就是说面对欧洲,更要清楚的认识到不是某景、某物的真实记录,不能“为石而石、为木而木”。应该是画家心灵的创造对理想与完美的自然世界的寻找向往与追求。是借景抒情,借景造境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而不是写景写物。抒情和造境实际上就是以此来寄寓思想情感、精神哲理等作者的主观意图,主观意图得以体现才有了意境,所以意是由境作为载体的,没有意的境也是不复存在的。古人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所以我觉得欧洲写生不可以没有欧洲,但其美应为欧洲之外。以上的一切说理与论证最终还是要落在具体实践上。说起来欧洲之行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思想上做好了由于中国画表现语言与被表现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可能会带来相互之间的不合谐而没有取得任何收获的准备。尽管有诸位前师成功的实践成果做参照,但我还是觉得我的感受可能会与之有区别,是否能够画好欧洲没有足够的信心。物质上作好了诸如笔(毛笔、水彩笔)、墨、纸(宣纸、册页、日本纸卡,考虑使用方便,我选择了册页)、图画颜料、水彩粉画颜料、速写本、照相机等的准备。但一张白纸,面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景观以及欧洲人的心态、情感、观念时,头脑中出现很多疑问,首先中西方在艺术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欧洲作为新的艺术主题,对艺术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墨是否能够承担起对于新题材的表现任务,水墨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内容的变化其向现代转型有多大的可能。越想越怕面对这张白纸,越想越觉得笔的份量太重,越不知怎样下笔。但当饱蘸水墨的毛笔与宣纸接触的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是我本人在面对欧洲,并不是水墨这种形式在面对新的题材。因为水墨语言从存在那天开始,就已经面对欧洲这个表现题材了。所谓的形式内容如何统一,主观客观如何统一,东西方艺术观念如何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我反而觉得与水墨,与欧洲,或水墨与欧洲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有关系就是我与水墨的关系,我与欧洲的关系以及我与水墨与欧洲的关系。最终是我如何来处理这些关系。其实与欧洲与水墨语言相比我在这里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并且是主角。当我认定我的角色之后,确有如释重负之感,于是大胆于宣纸之上、水墨之中忘情于欧洲各国了。


水墨语言本身就给予了我们一个极为深刻的启示,就是对自然界客观色彩的抽象与升华,对五色斑斓尽写真景实貌的超越。这即发挥了水墨语言的特征优势,又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自由神畅。所以水墨语言所呈现的永远都是自然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统一,视觉感受与内心体验或无限想象的统一。这种启示使我在描写欧洲时,始终把握既不要出现脱离客观感受的主观主义表达所导致的艺术语言的干瘪贫乏,又不要出现脱离主观体验的客观主义表达所导致的内涵简单浮浅。同时既要防止具象再现欧洲而和欧洲拉不开距离有照片之嫌疑和旅游挂图之功效,又要防止抽象表现而失去欧洲的真实面目,而流于普通与一般的风景图片。对欧洲的描绘中尽其能力,更多地倾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在主观精神的抒发中更加充分展现欧洲自然与人文美的特殊品质。在对欧洲客观感受的主体审美过程中,我更多的还是注意在都市文明中寻找那种敦朴与真诚,在灯红酒绿中寻找那如黛的远山,如澜的波水,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寻找那“圣人之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故静也”的虚静谈运的境界。








|
陆俨少
观察提炼而成。
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
传统技法


分享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订阅
搜索微信公众账号“上海中国画院”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微博:@上海中国画院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197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