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提示: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壹号收藏微社区,可分享你的老物件。 “我想,我们还真的不能忘却过往的岁月,和承载这些岁月的老物件。” 搪瓷(táng cí),又称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将无机玻璃质材料熔融,凝于胎体金属上,经过制釉、涂搪、烧制等工序,就成了内里坚硬、表面光泽的搪瓷。厚厚的瓷釉隔绝了空气,金属就有了防锈的保护层,瓷釉包裹的金属已经隐藏起冷艳,剩下瓷的润泽…… “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 ——《红楼梦》第五三回 变迁 搪瓷起源于玻璃装饰金属。古埃及最早出现 ,其次是希腊。 6世纪欧洲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相继问世。 十八世纪欧洲14K金嵌钻石画珐琅怀表 8世纪中国开始发展珐琅。 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 。 元末掐丝珐琅象耳炉 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 19世纪初,欧洲研制出铸铁搪瓷,为搪瓷由工艺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础。 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19世纪中,各类工业的发展,促使钢板搪瓷兴起,开创了现代搪瓷的新纪元。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各种不同性能瓷釉的问世,钢板及其他金属材料的推广运用,耐火材料、窑炉、涂搪技术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搪瓷工业的发展。 时代的烙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搪瓷制品跟随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新中国步伐一道走来,它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已然成为了能够代表新中国的一个历史的符号。在记忆中,搪瓷用品对我们来说曾经是多么熟悉的物件,锅碗瓢盆,喝茶洗澡、生活工作的每个方面都可以用到这种德国+奥地利发明的舶来品。 寻常人家的老物件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见的日常用品材料,搪瓷制品也是每一家都有的老物件,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瓷盆瓷盘瓷口缸,结婚送礼面子光。”生活上世纪中叶以后出生的人们,搪瓷产品不仅贯穿于成长记忆,是日常生活更是婚嫁送礼的必备品。 国货商店里少不了几只搪瓷面盆的装点,而满大街的“金钱牌”搪瓷面盆广告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 厂里用的大碗搪瓷杯上烙着厂名车间名,也不忘添上句团结就是力量。结婚成家,家里也少不了一对印着双喜的搪瓷面盆和大红上纹儿童嬉戏的子孙桶。 红衬边的脸盆 花花的搪瓷碗 蓝滚边的茶杯 曾几何时,家庭的家居用品处处都有着搪瓷的烙印,可谓是搪瓷时代。 作为文化符号的搪瓷商品 而这个时代也带着中国早期工业设计的先驱,给国人设计,留下许多珍贵的教材。 自带着温暖的回忆 那些在时光里浸染过的美好总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心生暖意。 也许,搪瓷本身就自带着一种温暖吧…… 责任编辑:忆苦思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