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医治一种或几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的病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心灵的良药吧(1-20;21-40;41-60;61-75)。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没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刻意曲解别人的善意,而忽视往好的地方多想一想。 2.与其说是别人让您烦恼而痛彻心扉,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您自己不生烦恼,别人也不能让您烦恼。烦恼由心生,因为您的内心放不下也不清净,您才有烦恼。好好管住您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去计较别人。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自寻烦恼,也苦了您自己。 3.若说别人可怜,自己有烦恼、心苦更可怜。若评说别人修行怎么样,自己修行又如何呢?自己又对修行了解多少?修行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用来评说、做给别人看的。 4.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您怎么办。修行不到家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修行到家的人,心里就没有是非。修行不只是懂得一些大道理,修行更是点滴的功夫。 5.在生活中,自己主动去原谅别人,要比让别人先来原谅您有境界。当您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您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无比。学会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和时间,以便回旋。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您的烦恼吧。 6.学会宽恕别人,放下恩怨,您将收获很多快乐。无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您。当您放下时,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当您快乐时,仔细想一想,这快乐也不是永恒的;当您痛苦时,仔细想一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面对痛苦与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修行人首先能够认识自己,降服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才有可能积极地影响别人、改变别人。 8.在修行中您还有烦恼,说明您还没有真正放下。您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了烦恼;修行也是修一颗清净心、平等心,您什么时候内心没有了烦恼(或者说不贪婪、不眷恋、不执着以及不想恶)和分别,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正的清净心、平等心。 9.修行即是修心的过程,也是向佛学习的过程。学佛的第一个观念,(尽量)不去看凡夫的过错。您去看凡夫的过错,修为不好的人将阻碍自己精进。或者说,您的定力不足时,将很难顺利地修行。 10.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说明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您每天若看到凡夫的过失和是非,您就要返观内照、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知道怎样修行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在他心中,别人的过失与缺点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可以这样说,修行也是修正自己的过失和缺点的过程。 11.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创伤。事实上,每一种创伤都是促使自己成熟的一种经历。面对创伤,我们有可能不知所措,甚至迷失自己。当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迷失时,您并不可怜,当您不知道自己迷失时,才是最可怜的。 12.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地圆融自己。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随着觉悟的提升,您会渐渐懂得,不再一直对人家不满,反而一直检讨自己。因为不满人家,是在自找麻烦,也苦了您自己。 13.修行的过程也是面对一切法而认识自己的过程。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我们不会太自卑;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我们不会太狂妄。能够正确对待狂妄和自卑,您还有救。当面对诸法而生烦恼的时候,我们就会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还要烦恼什么呢? 14.当您没学佛的时候,您或许看什么都不顺;而当您学佛以后,您或许看什么都很顺。您能够包容那些跟您意见不同的人,这样您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15.您要是一直想改变一个一时难以改变的人,您的执着劲头将使自己很痛苦,不如换一种思路,学一学怎样忍受他、怎么包容他。为了让人接受自己,在他人面前,您不会炫耀自己,更不会宣扬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事实上,承认自己伟大,就是在证明自己愚痴。 16.修行也是在修自己的虚怀若谷心。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体谅别人,那他就无法倾听别人、完善自己。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还要等到何时才能听见别人的心声? 17.修行也是修正自己错误言语的过程。有时候,得罪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修行能够让我们学会护口,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话。 18.当您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那么再好的言语也是没有用的。当您教导别人时,若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不注意口下留情,那么再真诚的言语也是惹人烦的。 19.修行的过程也是随喜别人成就善业的过程。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心里想着的是祝福,言语上学会随喜,行动上学习他人的优点,摒弃他人的缺点,这样行持,我们也会走进别人的喜悦之中。 20.事实上,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好处,嫉妒别人也不可能带走别人的成就。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时,都会说出类似的话:这个世界不需要嫉妒。 21.与人和睦相处也是学会聆听别人诉说心声的过程。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等待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您不得不说的时候,试着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自己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似毒药,能伤人很深。我们的内心犹如一个瓶子,同样的瓶子您为什么要装毒药呢?恶语永远不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您越骂他,您的心就越被污染。有时候,我们实在忍无可忍时,或许这样想,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怎能出言不逊? 23.当我们意识到需要谨慎说话时,我们会尽量避免说出攻击性和杀伤力的话语,也会时刻注意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这样说话自然能化敌为友。 24.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被人毁谤的情景。世界上很少有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很少有永远被赞叹的人。此情此景,沉默是对毁谤最好的答复,也是对诽谤者最及时的恭敬。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您自己。 25.当您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您;当您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您;当您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您,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不被批评。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改正我们的缺点。 2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不用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您会不会用。 27.一味地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人,这多半不是名师。会引导我们、化育我们、批评我们,真心帮助我们进步的人,这才是善知识。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他人监督和个人奋斗。有了他们,我们才会健康成长。 28.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即是一种修行。修行需要有耐性,能甘于淡薄、乐于寂寞和擅于谦让。如果您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您不对,您也会向人忏悔。因为您知道,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29.若是为了获得赞美而去修行,犹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最终惨不忍睹。修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什么,而白白地过一天,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修行,就像犯了盗窃罪一样,表面上占了一点小便宜,内心却终日惶惶不安。 30.修行也不是在别人面前显得尊贵。能把自己压得低低的、广结善缘,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广结众缘就不会去伤害任何一个人,反而会默默地关怀与祝福别人。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1.多数修行人知道这个常识,不会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您没有足够的智慧与经验进行正确判断,通常您的猜测都会是错误的。 32.即使他人的想法对自己是一种侮辱,您也会提醒自己,圆融者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地容忍。真正的修行,也是把您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统统放下,无限包容。这也是一种境界较高的布施。 33.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高境界的布施,我们会选择量力而行。比如,在您贫穷的时候,如果您的身体允许,您就会用身体去帮助人,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布施。 34.修行人也懂得如何正确地看待财富。我有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或许认为,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之所以这样认识,那是因为我们对它了解太少,也没有时间与它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深入了解以后您会发现,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35.当我哭泣自己没有鞋子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珍惜。修行人不和他人攀比,不会把精力放在关注别人身上。您知道吗?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眼睛也不会总是睁得那么大,懂得知足常乐便是福。我且问您,百年之后哪一样东西还是您的? 36.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您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您的死亡而离去,那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37.当您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您或许能暂时拥有这件东西。如果您肯放手,您就有机会选择别的。当然,对于婚姻,一旦做出抉择,我们就会信守诺言,不会见异思迁。 38.修行人懂得感恩。感恩上苍,我所拥有的。感恩上苍,我所没有的。 39.有了感恩心,爱心便能快速成长起来。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您将能善待一切。 40.有了一颗无私的爱心,您就会滋生慈悲心。慈悲,是您最好的武器,他能化解仇恨。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41.慈悲的力量之大,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终将化干戈为玉帛。这也是一种慈悲力量。 42.当您看到有人在助推别人作恶时,您若是有德行、有智慧、有因缘劝导他止恶扬善,却无动于衷或者见恶随喜,这真不是慈悲的人该做的事。 43.慈悲的人就不会漠视如何欣赏别人。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就很难主动欣赏别人的优点,反而乐于活在别人的掌声中。不懂慈悲的人,缺乏理性的人,经不起考验的人,常常有这种表现。 44.逆境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考验,能够勇于接受并顺应逆境的人,生命之树就会日渐茁壮成长。懂得感恩在逆境中帮助过您的人,您是在为自己积累德土。 45.懂得感恩告诉您缺点的人,生命之树成长得更快。如果您能像看别人的缺点一样,如此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您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46.总是扭曲别人善意的人一时无药可救,学着善解人意的人将越来越受人尊敬。 47.不说实话的人简直是在自找苦吃,别人也不会尊重您。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8.当您对自己诚实的时候,您或许不再遮掩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用欺骗、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见不得光的。 49.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即自欺、欺人和被人欺。诚实地面对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欺骗他人、不欺骗您自己,这是做人的一条底线。虽然您讨厌一个欺骗您的人,但又能够发觉他的优点与好处,并逐渐喜欢这个人,积极地影响这个人。像这样与人相处的人,值得我们去珍惜。 50.话又说回来,人的本质并不是爱骗人的、坏的,只是有些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怎能把他看作坏人呢? 51.真正的“坏人”源头,是人的心。别人能骗您一时,而心却会骗您一辈子。人的心,若死死地执着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52.若想不被自己的心欺骗,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包容心来处事,用菩提心来契合佛心。很多情况下,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不敢怀着圣人的心,去勇敢面对现实。若能用圣人的心去面对现实,您将超越现实,彰显自己的良心。 53.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您可能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您自己的真心。 5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是真心。但我们也要知道,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而有智慧的人却努力地了解自己。 55. 就智慧和愚痴来说,人人有愚痴的时候,也会有智慧的时候。推而广之,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我们如此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看似有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开。这绝对不是糊涂,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观念平等对待罢了。 56.如果我们从累生历劫放眼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六亲眷属,谁不曾做过我们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或许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怨,或许个个与我有怨。这样子生活,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 57.既然都曾是亲人,又有什么值得我们与别人计较呢?圣贤曾说“一切男子为我父,一切女子为我母”,孝养、孝顺和孝敬父母理所应当。百善孝为先,尽好孝道,我们就积累了这份德土。怎能因为小小的争执,就远离您的至亲与好友?怎能因为小小的怨恨,就忘记别人的点滴恩德? 58.我们或许现在还不是圣人,所以我们有漏。当我们的错误显露时,但只要记得提醒自己遇境界不发脾气,这就是在防漏。别以为任性和吵闹就可以隐藏或抹杀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也会常常告诫自己,虽然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时时补漏就会越来越完美。 59.一生中,除了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或将遭遇不幸。这个时候,我们也会提醒自己,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有很多。如果您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我们或许会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但也别忘了多想想,横死在自己手下和腹中的众生又有多少?多少人仅停留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被残疾缠身,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0.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苦难,您就很难对他人给予同情。您想有救苦救难的精神,就要先能忍受苦难。您或许常常觉得自己很委屈,如果您能转念,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他这样对我已经很好了,您的境界又会上一个新台阶。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61.当您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若有人跟您争执,您可以选择退让。在退让面前没有输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游戏罢了,当您让对方赢时您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您又输掉什么,失去了什么?若是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62.生命中遇到的一切,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您选择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契时契机契理,符合因果规律。 63.普通人对法律负责任,修行人不仅对法律负责任,还对因果负责任。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我们不会抱怨。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因果也不曾亏欠过我们其他东西,所以我们也不会憎恨,憎恨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64.我们不会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我们也不会和命运争吵,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但命运由因果决定。如果有人违背因果,伤害我们、毁谤我们,我们不会因此而憎恨别人、违背因果。我们需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5.人生的真理只是留存在平淡无味之中。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同样,名声与尊贵来自于真才实学与内在的高尚品德。有德,自然香。圣贤赞赏那些有德之人以及懂得爱他的人。 66.不懂得爱他的人,很难有能力去利益别人,也很难做好人,更不懂得怎样学佛。其实,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67.做人就要做正人。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必邪。正与不正,一切唯心。 68.当您把心安好了,您会发现,人家怕您并不是一种臣服,人家欺您并不是一种侮辱,人家漠视您并不是一种贬低。倘以为别人在注意您,或者希望别人在注意您,这样的生活会比较辛苦。 69.您希望掌握永恒,那您必须控制当下。您有您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会干涉您。只要我能做些什么,我就选择感化您。如果不能,那我就修好每一个当下的自己。 70.与任何人接触时,我们会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利,对他有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智慧和忍受羞耻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少分享给他一份慈悲。 71.但我们也明白,我能为您煮东西,但我不能代替您吃东西。个人吃饭是个人饱,个人的生死是个人了。 72.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现象。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最好先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73.世界原本就不属于您,因此您用不着担心被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有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74.学佛?我们向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可能这样回答,学佛不是对免除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虽然我们一时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能好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我们知道,佛陀透彻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有善报、乐报,恶有恶报、苦报。善恶、乐苦还是要靠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靠自己去掌握。 75.修行?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有人这样回答,修行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佛不度无缘的人,对于无缘的人,我们将随缘、善巧地引导众生与佛结缘。若这样做还是困难重重,我们就当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或者干脆把他们当作佛菩萨看待,认为他们是来成就我们的善知识。看清楚这一点,修行将不再是多生多劫的事。 76.很多时候,看清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彻底看破与放下。所谓看破,重点是破除不利于我们成就的一切外相。所谓放下,重点是去除我们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看破、放下后去修行,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您活得自由自在,直至成佛。 注释:1. 本文适合一般人和初级阶段的修行人阅读,对于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2.感恩提供善法者、导人向善图片者等。 订阅:新朋友们,请按住篇首日期后面的“琉璃光”三个字,点击“进入公众号”,点击“关注”,自愿、免费订阅。并遵守现有法律、法规,守法阅读、交流!(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塑造求真探索品质!) 本期一歌:
|
|
来自: OoLiudezhon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