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的这些古村落,也许是传统中国最后的真实味道

 真友书屋 2016-02-20




小爱絮语:看完这一篇,小爱忧桑地想起绘本《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城镇化”的大步前进中,不知有多少农民兄弟被赶上了楼,又有多少古村落在挖掘机下沦为千人一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里长大的下一代已无法用方言和祖辈交流,青山绿水的家乡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梦境。


这个春节回乡,苗仔妈带娃拜祖宗、接灶神、挖竹笋,走过了闽北闽东的九个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这些的美好画面也许会让城里长大的苗仔永生难忘。

 

不知在“空心化”的乡土,这样的光景还能延续多久,下一个春节回家,除了抢红包,麻麻们也给娃讲讲家族的传说,带他/她走走你儿时穿过的街巷,去田间地头撒个欢儿吧。

 

文、图/@苗仔妈

 

今年春节,我坐在闽北一个千年古村的砖木混合二层小楼的电脑前,一边在家族群里抢红包,一边敲着各种文章。你可以看成这是一枚公号狗的日常,也可以看成科技包围农村的具体体现。

 

朋友圈里,88年生人的上海姑娘跟江西男友回乡村过年的吐槽及批判文正在刷屏,一篇貌似深刻的文章鉴定为:这是城市与乡村差距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写照。

 

他们只看见钱,看不见乡村在消失。官方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减少了92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如今五年过去了,又几十万的村落从地球上消失了。这样下去,到我们的孩子读大学时,古村落都消失殆尽进博物馆了吧,想想也是real恐怖。

 

楼主位于中部某城市近郊的老家,早在十年前就被中国特色“圈地运动”给彻底工业化了,什么“青山绿水田园乡愁”,统统被推土机挖土机铲平,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了。

 

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好重。我们的孩子可不能只知有挖土机,还得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纽约时报》一篇著名的文章说过:对家族史知道越多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也越强。

 

今年春节,我带他走了福建几个古村落,看看那些顽强生存在城镇化中国角落里的另一个中国。目标是:能看一个是一个。一共走了闽北闽东九个村,这些古村大部分都收录进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不是每个都值得去看,但一定值得怀念。




坂头古村|进士留下的风雨廊桥

始建于唐

 

坂头(福建南平)花桥是我这趟看到的最最最舒服的古村,没有之一。村舍干净整洁,古建古文化保护得当。古村落民风淳朴,关键是不收门票呀。





安史之乱之后,中原文化士族大举南迁入闽,第一站就是闽北。所以这里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感动不已的“武夷红茶”;日本国宝级文物“建盏”;曾经的理学诸贤、考亭学派留下的各地书院;以及因山重水隔相对独立的古村落。

 

闽北古村落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徽州),坂头花桥古村就是代表。顾名思义,本村有一座叫做花桥的地标,三重飞檐阁楼式建筑。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建造,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




为什么落后山村里会有进士?人家只是现在落后罢了,回望一千年前,从唐末到明朝中叶,福建是高考大省,闽北的书院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宋明两朝,甚至出现过福建人因科举优势过于显著而遭到以司马光、寇准为代表的北方人打压的现象。

 

普通进士衣锦还乡,会选择大修庙宇和祠堂,只有闽浙交界的文艺进士才大修风雨廊桥。你若以为花桥只是一座遮风挡雨的桥,那就大错特错错了。这座桥,集庙宇、祠堂、聚会公共场所、交通要道于一身,甚至自带辟邪镇妖防洪功能。传说桥下有两把宝剑,当洪水涨至一定高度时,剑身就会变长,镇住磻溪中的妖邪。




花桥上神仙多的像在开会。九个神龛里,供着八位神仙,以及两位陈氏家族显祖的偶像。桥不算长,但有五六米宽,可以在上面摆宴席。桥上由族人题的正楷字则暗示家学从明朝一直传到了本朝。



花桥左边一条小道是妇女及牲畜专用道,现在当然没这规定啦。(摄影:蔡闽建)



抬头看,那些藻井真漂亮。


桥的四个角分别有四个门,通往村里的四个方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们从“直步重霄”门出,顺着青石板路往上爬,转过山腰一座“林四师公”小庙,碰到一棵300年江南油杉。小朋友抱一抱,树干比他要粗多了。



林四师公的职责是保佑猎户。

 

转进村里,见到了陈氏宗祠。高高的台阶修得很有钱的样子。小巷拱门上挂了副对联,显示陈氏家族是从河南颍川搬过来的。你一定在《三国》里听说过颍川人的故事,比如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由此可见,这个村的人爱读书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广告词强势插入:知识改变命运)。





据说花桥村还有一间“大夫第”。前面说了有两位陈氏家族显祖,一位是明朝进士陈桓,还有一位是清朝知县陈文礼,大夫第就是后者家的房子。我们这次去没看到,因为要看的东西太多了。




一个典型闽北的传统民居是全木结构带天井的二层大屋,木墙木顶木梁木楼层木地板木门木床……

 

同行的朋友带我们去了他姑姑家,姑姑家里珍藏了皇帝赐的牌匾。文盲表示看不懂的说……




杨源古村|传说中的古村就是这样子

始建于唐

 

每个古村都有一两个传说。千年古村杨源(福建南平)的传说来自祖先。

 

唐朝末年,一只追剿黄巢的军队行至杨源附近,因援断粮绝全军覆没,福建招讨使张谨(八公)也身亡。张氏后人追至此,“不忍归”,为守护先茔,故放鲤鱼于溪水中,倒插柳杉于凤山上,占卜此地是否宜居。果然,倒栽杉和鲤鱼都成活了。现在来杨源还是能看到千年古树和千年鲤鱼精——杨源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族规,不能抓溪中的鲤鱼。所以这里的鲤鱼长得又大又肥,胃口也是惊人。



唐朝先祖亲手种下的倒栽杉。



自由自在的肥鲤鱼。(摄影by林杨)



夜色中的古村。(摄影by林杨)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拉近古人和今人的时空距离。就像我们收到了两亿年前两个火拼黑洞的引力波一样。那种感觉大可称为直播。而张八公的后人、目不识丁的苗仔小朋友是不知道这些故事的。大年初一,他仍旧得去英节庙拜祖先,求祖宗保佑学习好、身体好。来日功成名就,也能衣锦还乡修个更土豪的桥或庙。



故宫的红墙碧瓦和古村里被岁月洗刷过的白墙黑顶都是美。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闽北古村多一村一姓,村村都有宗祠和庙宇。杨源村里有张氏宗祠,有佛教双凤寺,也有道教铁坑殿。英节庙里虽然供奉着张八公等祖先,却不是宗祠,这也许可称为祖先的神仙化,和正堂上挂毛主席像一个意思。



左:英节庙;右:霭殿桥。虽然祖先是从军的,但后人并没有“尚武”的传统。只能从英节庙大门上的“护国”、“庇民”四字看出一二。

 

杨源村的生活气息浓厚,古代文化和风俗都保存很好。因为它的明清古居和现代村的布局是分开的。



溪边浣衣少女,古风犹存。

 

立春的风俗,北方是“咬春”,杨源是“种春菜”,把小油菜用红纸或红布包起来,供在灶君前、插在大门框上或悬于天井内。腊月里杀鸡宰鸭,年三十接上天汇报的灶君回来,大年初一拜神先拜祖先,迎送客人都要放鞭炮……



跟北方风俗不同,这里是除夕接灶神,大约是灶神太忙了,总有先后。



挖笋三要点:老竹旁、肿瘤土、顺根挖。

 

有些似曾相识,有些大不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平戏”,是昆曲的亲戚,从明代的徽州传下来,村里人都听不懂,只有少数人掌握了这门与祖先交流的古老戏曲语言。每年逢祖神夫妇的生日祭祀两次,一次在农历二月,一次在农历八月。在英节庙的小戏台上,四平戏要唱三天三夜。



古戏台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摄影by王世亮)

 

古村也是乡级政府的驻地,在乡村凋敝的大背景下,至今很繁华。过去几年,政府拨款重修了矮殿桥(始建于北宋),修整了部分古屋,新建了凤山景区。



山上最多的是松杉竹三种植物。

 

洞宫古村|徐霞客真的来过吗?

始建于唐

 

400年前,一个叫做徐霞客的年轻人从浙江南下,后江西,进入了福建境内,用三天时间游览了“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留下了一篇《游武夷山日记》。



又一座廊桥。山间升腾起的不是霾,是雾。

 

传说徐霞客也到过洞宫山(福建南平)。洞宫山离武夷山100多公里,也不是不可能。但从徐霞客的旅游路线来看,第一次入闽游玩武夷山就回去了,第三次从浦城入闽后,顺着崇阳溪南下去了南平。他五次入闽,旅游日记也有缺失,所以这个伟大的旅行家真有可能去过呢。



头顶上的那块巨石就是大写的“宫”。

 

洞宫山不大,远远看去也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气。站在山脚下的古村里,有些穿越。“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长尾巴的红嘴蓝鹊聒噪的叫着、在小溪旁的灌木丛里上下跳跃,公鸡、母鸡、鸭子气定神闲的路边散步。




村里正在杀猪,一个幸运的老太太抢到了几斤猪肉,挑着担子往回走。这场景是在某著名课文中学过的吧。




大京古堡|摸一摸明朝的城堡

始建于明

 

如果说前面的古村是文化博物馆,那霞浦的大京古堡(福建宁德)则是军事博物馆。从霞浦到福州再到泉州,明以后福建沿海的古村镇都肩负着保卫海疆抗倭重任。



去年在首都博物馆看“读城”展时,我们看到了县级古城的构造,四方城墙,外有一圈护城河。大京古堡依山而建,只有三面城墙,东门叫瓮城,城墙上有数百个垛口。古榕树的气根落在古城墙上,也落在护城河的水面上。



古堡的南门入口处有两棵大榕树,城墙上写着“千户福宁”、“海涯屏藩”,证明是千户所所在。

 

大京古堡虽然已经600多岁了,但时光在这里停滞了:老房子、石板路、大榕树、砍肉的大师傅、卖菜的小贩……



看出来刚下过雨吗?

 

大京古堡外的大京海滩,原来可能是海盗登陆点,现在打渔种海带的绝佳海域。



笔架山好似海外仙山。



海滩是透亮的。



浮标下面种的是海带。

 

我们花四百块钱包了艘渔船,当天收成完全看老天。满怀希望的开到捕捞点,捕捞成果只有七八只虾、两只小蟹。



可见老天跟我不太熟。



又一艘渔船出发了,祝你们好运。


文崎渔村|中国最美滩涂摄影地

 

文崎村(福建宁德)本身没什么可看的古建,唯一显眼的是小教堂。在东冲半岛上,祠堂、庙宇、教堂是每个村的标配。




它原先在内海的一个小岛上,村民进出需要乘船,伟大的人工填海将孤岛和东冲半岛连在了一起。

 

但文崎村是摄影师的最爱,霞浦以美丽的滩涂闻名,而东冲半岛的滩涂摄影点之一就在文崎村。



真的美呆了。我们有幸见到了海边日落。


看到阳光透过云层形成的丁达尔现象了吗?



另一个角度看的葛洪山远景。

 



此情此景会让小朋友终身难忘吧。


闽安古镇|踩一踩唐朝石板桥,拜一拜圣王庙

始建于唐

 

从霞浦一路开到闽安古镇(福州),天气也渐渐的更热了。爸比看了一眼说:这还不如我们村呢……



一眼看过去的确相貌平平。

 

闽安在福州马尾海边,也许是省会经济发达的原因,它不像前面的古村,还保留着很多明清时代民居。多是建国后的建立的一排排村舍,带点南洋风格,很富庶的样子。但是,在闽安,能找到唐、宋、元、明、清文物,光这一项就秒杀别村了。



村口的迥龙石桥由大唐出品。踏上去,你就跟李白杜甫一个时空了。



左:曾用名;右:现用名。名字越多,年龄越大。

 

闽安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遥想当年,多少丝绸、茶叶、瓷器,都从这里运往了大不列颠。



海上丝绸之路由国家认证,可不是楼主胡诌的。



桥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航道。

 

前面我们说了,自明以后,沿海古村都兼着保家卫国的重任,闽安的责任特别重大。清代,这里曾经活跃着一支水师。闽安水师管辖范围广、影响大,统辖福建沿海及台澎。



让少年静静的发一会儿怀古之幽情。

 

这些文物历史我们知道就行了,小朋友感兴趣的是迥龙桥头的“圣王庙”——上面供的正是斗战胜佛、齐天大圣孙悟空。拜孙大圣也是福建特色之一,清代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谈到福建有三件奇事,其中之一就是“祭孙大圣”。不过我觉得,福建人拜的神在全国是最多的,西方神东方神大神小神人神妖精神男神女神,都能和谐在一起的接受供奉。



小朋友们来福州一定要来看看圣王庙啊!




香案上供的是大圣最爱的水果。




哎呀呀,见到偶像了,还不赶紧参拜!


总体感受:


古村落是千百年时光岁月的见证,但很多变化都在说:即使你再怎么留恋过去,也是回不去的。上面的六个村镇,大部分都能通过纪录片找到。视线挪到片子和图片之外,是我真正想说的:


  • 越建越好的马路:福建山多,这次我们在省内全程自驾,很多小村连公交都没通,但是路修得很好。但山路弯弯曲曲,开起来也满后怕的,尤其是会车时。

  • 越来越多的汽车:有车的人越来越多,老房子看起来破旧,在外工作开车回来的儿女归来还是会住进去。

  • 房地产广告到处可见:在霞浦特别常见,霞浦县城建设得比内陆三线城市还好。城乡贫富差距存在,但基数在往上走。

  • 荒芜的小学:两个偏远村庄小学校已经彻底荒废了,一个紧锁大门,一个沦为村里的停车场。小学校的校长到乡里工作了。教育质量分化比十年前更明显,村不如乡、乡不如县、县不如市。但凡有点经济能力或者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从搬到县城了。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只留下了不愿离开祖屋的老人,形成所谓的“空心化”。

  • 精神食粮的缺失:这次去之前,我本来想写一篇回老家看什么动画片的稿子,但翻了中央台的节目预告,直接弃文。熊出没、喜洋洋、猪猪侠霸占了所有屏幕,芒果台的动画片流星花园雷得我里内外焦的,根本无从选择。小朋友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回北京就不能看熊大熊二了?”

  • 遍地的垃圾:开头说坂头花桥是看得最舒服的古村,因为这个村卫生真的搞得很好,据说是村领导重视!希望其他村也能借鉴。

 


旅行小贴士


1、  交通:自驾,福州、武夷山有机场,福州航班多,霞浦有动车经过。我们是从福州机场租的车,越早预定越便宜。武夷山到宁德到福州沿途都有高速。


2、  住宿:我们没啥参考价值,建议住在乡镇或者县城的宾馆,村里条件达不到标准。到各古村的距离20-50公里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