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涵爸邱伯森,今天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在放纵的世界里养育自强自立的孩子。 为什么聊这个主题呢?因为我们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呢?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给他们带来的这种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这是我们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自立的人的一个方法。不过呢,要做到这些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比较难。这根源于我们跟孩子在需求上有一些的矛盾。 因为我们作为成年人需要的是外表的整洁,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我们经常会担心说孩子的能力不足,没有办法去应对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作为孩子呢,却并不在意这些,他们并不愿意去遵守我们订出的这些秩序和规矩,他们要自己去制定规则,他们想要说了算,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有能力去应对这些问题了。所以,我们在家长有的时候花很多的精力去调教孩子,但是,发现我们的态度越激烈越强烈,遇到孩子抵抗的也就越激烈。 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会把我们看成他们的敌人,因为,我们总是会让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前天,我带我的女儿的去上五泉山,女儿想吃棉花糖又想吃烤肠,结果我爱人用了一招是做有限制的选择,就问她,热烤肠和棉花糖只能选一个,结果虽然她最后还是选择,但我们姑娘说了一句:“不要给我钱,就让我做选择。” ![]() 同时呢,我们又总是不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一些事。比如,别在屋子里拍球啦,放学别在外边玩,别总跟同学在那瞎逛,别总是贪玩把学习给耽误了。 我们同时还会针对孩子学校里的事情去打听个没完——“说一说,今天老师都说什么了”“今天你怎么排队站到队尾去了?”“你给你们班上哪个女同学写纸条了?”“今天你有没有团结你们班的同学啊?”“最近那个小子缠着你没有?”我们总会去打听这些。 因为我们的这些行为,孩子的态度就变成了,我就是要干我想干的,我的事就是不要让你知道。于是,我们跟孩子的争吵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到最后,孩子也不愿意跟我们交流了。哪怕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一个简单的问题,也都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头疼。 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越想增强对孩子的控制,结果却越来越失控,到最后,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孩子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了。所以,如果我们想提升对于孩子的影响力,尤其是7岁以上孩子的影响力,那么就必须要去减少对他们的控制,因为只有通过减少控制,才能增进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只有在跟孩子的关系上下功夫,才能扩大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有些家长会说,管得死也不行,不管也不行,最后怎么管呢?这里给大家在放纵的世界里养育自强自立的孩子的15条建议。 1、我们给了孩子权力,完了又收回来,会让孩子觉得你不信任她/他。 母亲说:“这个月,我想让你自己管理你的零花钱了。”孩子说:“太好了,妈妈!”母亲说:“不过我不确定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不会去乱用你的零花钱。”孩子说:“你就放心吧,我会好好使用我的零花钱的。”母亲又说:“给你以后,万一你用错了怎么办?”孩子说:“我不会的。”母亲说:“我能够相信你吗?你还记得上次找我们要钱买了那个没用的玩具吗?你才玩了一次就再也没玩过。”孩子说:“那你到底想不想让我自己管理啊,我会注意的。”母亲说:“好吧,那我相信你。” 结果,过了两天,孩子的同学来找孩子玩,妈妈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同学经常打游戏,于是妈妈想了想,就对孩子说:“我即使很相信你,我也不确定你的朋友是否可信,你的零花钱,看来还是暂时得我替你管理。”在刚才的场景中,如果你作为这个孩子,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呢?你的想法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在我们的课程上去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后来让很多人去感受,很多人感受的想法就是:“你这个妈妈太不信任我了,你说话不算数,凭什么你要这样?”所以说,有人觉得很愤怒、很生气,有人觉得妈妈永远都不可能放权,对妈妈很失望。 有的人说:“你不让我管,我自己想办法从家里拿钱。”所以说,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当我们不把权力移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将会叛逆,出现与我们对权力的争斗。有一次,在吃中午饭的时候,我让我们姑娘去请她太奶奶吃饭,但是动作有点慢,她妈妈就等不急了,于是她妈妈就去请了,结果孩子很愤怒,要把她太奶奶找回到屋里,重新再来一遍。完了总之觉得很懊恼、很懊丧、很生气,所以这就是我们在给她权力,完了又收回来以后,会让孩子觉得你不信任我。这会让孩子采取一些对抗的行为。 2、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可以承担后果的环境。 有些家长会觉得,我给他权力以后,他真的滥用了,真的造成了不良后果,怎么办呢?实际上,孩子是需要从错误中进行学习的,当孩子体会到他滥用权力带来的自然后果的时候,他就会学习到如何正确使用他的权力。 ![]() 她吃糖就不限制,我总感觉越限制她吃糖,糖果对她的诱惑力就越大。所以我就大胆地进行了一个尝试:“吃糖不限制你,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是,刷牙是必须的。如果哪一天,吃完糖没有漱口,或者是早晚没有刷牙,第二天就不可以吃糖了。 然后,她就知道,如果滥用权力,她是要承担后果的。后来她又要吃糖,我就跟她说我们的约定是什么,如果再有一次的话,糖就永远不能吃了。后来她承诺了,从此以后,她保持了每天刷牙的好习惯,放开以后,她糖果反而没有像以前吃得那么多了。 3、倾听与询问是建立关系的两个最佳秘籍。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部分职责是给出正确的信息,但是还有更大的一部分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呢?我们可以通过学会用倾听实现,但是倾听是我们作为父母最难实现的技巧。 场景二。“妈妈,这边好热啊。”“这里冷,穿上毛背心。”“不,我热。”“你快听话,穿上毛背心。”“我就是觉得热。”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会发现,母子所有的对话变成了争吵。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在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们的孩子,不要去相信他们的感受,而依靠我们的判断。长此以往,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要么孩子和我们是对抗的,不接纳我们的建议,要么孩子学会顺从,自己失去了判断力。我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我们小孩以前很听话,现在十七八岁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主,还要问我。后来我就问她,小时候主意是不是都是你拿呢? 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就要从倾听开始。倾听中,我们需要这样的四个技巧。第一,我们要全神贯注地倾听;第二,我们要用简单的词语去回应;第三,我们要想办法去说出他们的感受;第四,我们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去实现他们的愿望。具体如何运用这些倾听技巧,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己的感受,这是以后我们要不断修行和练习的能力。 如何确认启发式问题呢?这需要我们事先对问题进行设计。有四个层面来设计这个问题,第一,通过数据和实施的层面,第二,感受体验的层面,第三,理解的层面,第四,通过决定的层面。通过这四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事件,然后去感受体验,但是针对大一点的孩子比较管用。然后,再去引发他的思考,最后引导他如何做决定。 4、回忆你小时候的样子,我们也曾经年轻过。 回忆我们当时的状态,回忆我们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选择呢?当我们的权力被父母剥夺以后,我们的想法感受当时是什么样呢?所以,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可能对孩子就有更多的理解。我们就会想到,为什么我们要再把这种方式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呢?即使我们现在知道,其实家长也是为我们好,我们也是过来人,并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我想问的是,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真的觉得我们是特别幸福吗?或者是,我们的人生真的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 5、通过便条进行提示。 我们可以不管孩子认不认字,其实孩子都特别希望收到一些小便条,年纪小的孩子在收到便条的时候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去回复父母的便条,大一点的孩子也希望收到便条,有些家长尝试过后反馈说很好,就像收到一个朋友的来信,他们也被父母抽时间、花精力给他们写便条的行为打动。有一个10岁的少年反馈说:“便条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不用再大声冲我嚷嚷。”其实,家长也会很喜欢写便条的方式,因为很省时、便捷,而且有的还很值得回味。 6、接受你的孩子早已明白你希望他们做什么事。 我们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的感受也是非常直接,当我们有什么意图,我们到底想让他们做什么,他都非常的清楚。 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一遍一遍重复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因为他很明白。当我们一遍一遍说的时候,他已经很烦,我们已经对他失去了影响力。有一些家长在跟我沟通的时候说,共情我也用了,不太好使啊,去聆听说出他的感受也不太好使啊。这时候,我就问她:“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是不是还想引导他按照你说的做,你想去控制他的行为。 一定要把焦点放在他的身上,是为了他的成长,是为了他。为了增强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点,简单地描述问题。比如,就告诉他,脏袜子散在沙发上了。第二点,我们可以用提示,说脏袜子这样放着很乱,而且很不卫生。第三点,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去表达,袜子。第四点,也可以对他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臭袜子散落在沙发上。 这四种方法不用一遍一遍去重复。其实孩子很聪明的,他都能感受得到,马上他就会去做。 7、要避免用孩子成绩的好坏来作为是否爱孩子的标准。 今天,我们要强调几个字,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就要避免用成绩的好坏。如果过分看重成绩,对孩子用了一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的话,就会让孩子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他会怀疑我们在乎的是他还是他的成绩。 ![]() 在今年一月份的时候,我回到兰州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河对岸,有一个8岁的孩子因为没考好,家长训斥了他,没先到,这个孩子吃安眠药自杀了,而且没有抢救过来。因为孩子感觉不到家长的爱,没有归属感,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管他成绩好成绩坏我都接纳他,实际上我都是会爱他的。 8、我们要操练解决问题或求解方案,而不是只会去给孩子提出要求。 我们传统的一些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用做什么,或者是,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比如说你看,不要再踢这个桌子腿了,你看那个叔叔都说了。这样的话其实是不太好的,我们真正应该教给孩子,应该或者要去做什么。 9、是要有勇气放开缰绳。 有的时候我们会跟家长做一个抛苹果的游戏,要抛得高而且还要接住。家长开始不是很敢去抛,结果越抛得高就越有成就感,但是又会很小心,怕抛在地上。实际上,跟我们带孩子的过程差不多,既希望孩子能自由飞翔,独立成长,万一没弄好怎么办?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学会一步一步放手,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权力。 10、我们需要知道想要与需要的区别,来向孩子提供一些学习自立的机会。 我们要学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我们接受或认同他们的做法,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感受和做法隔离。人是有情绪,但是并不认同他的做法,并不是孩子的所有要求我们都要去满足。我们作为家长,重要的是要照顾他们的需要,而不是他们的愿望。他们想要是一种主观上的,需要是客观上的,这是我们要分清楚的。有一位妈妈说,有一些家务活,孩子都不参加,都不干,而且他衣服总是乱扔,我得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一要求他自己收拾就不高兴,嫌我约束他,要我帮他收拾好。所以,孩子的愿望是不参与家务,把自己的衣服和东西在房间里乱放,让父母帮他收拾,而他需要学会的是为集体做出贡献,以及学会秩序和自立。所以呢,我们要让他尝到这种行为带来的逻辑后果,让他在后果当中去学习。 11、要知道有时候是需要妥协的。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跟我们妥协,按照我们说的做,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妥协过,孩子自然而然不能从你身上学到妥协。毕竟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说,这个选择是要他们自己去做出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是会给到孩子一些建议的,但是,这个决定是要孩子一起做的。而且当他做出了适合他自己的决定,那么我们只有去接纳。作为家长,我们要有一条信念,就是每个孩子都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孩子知道去为自己做趋利避害的选择,所以只要我们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展现给他,他能去做趋利避害的选择,而并非我们替他去做选择。 ![]() 12、要以对待朋友的标准来对待孩子。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朋友来到我们家,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待他的呢?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样的一组对话,想象一下,你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结果朋友是跟你这样说话的,来,把鞋换了,把你吃的这些花生壳赶紧扔到垃圾桶里,来,吃饭了,洗手了吗,去,洗手去。 如果你是这个朋友,听到主人这样跟你说话,你的感受是什么?也有人说,对朋友我们是不会这么说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要对朋友尊重,所以我们那样说话显然不会让朋友感觉到尊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么自己,我们对孩子是不是经常会这样说话呢?有人说了,朋友跟孩子哪能一样呢?当然可以这样说话了。 为什么我们对朋友会用尊重的方式,对孩子不会呢?难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被我们尊重吗?所以说正面管教的核心就是我们要用尊重的方式管教孩子。有人会有一种错误的信念,就是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没有必要那么客气,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外面受了委屈把情绪发泄给我们亲近的人,对爱人,对孩子,因为他们都是自己人,所以就理所应当承受我们对他的不尊重。他们会感觉到,当你的自己人还真的挺受罪的,有机会还是不要当好了。 13、要避免孩子吸毒酗酒的方法就是经常跟孩子保持联系。 房祖名吸毒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对他的父亲情感很复杂,他曾经落寞地表示,我是父亲背影里的人,房祖名也对父亲说过,我的记忆里没有你的身影,连背影也没有。房祖名儿时父爱的缺失,父亲偶尔的出现也是一种峥嵘罗汉的面目,这导致他小的时候很怕成龙。房祖名不是不听爸爸的话,而是想听的时候没人说,不想听的时候,说了也没用。 ![]() 碰到我们的孩子喜欢交一些你不喜欢的朋友,或者是一些坏朋友,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跟孩子的关系够好的话,你就不用太过担心,你会发现你会影响你的孩子,你会对他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他不会跟他的那个朋友走得太近。相反,如果你跟孩子的关系不太好,跟孩子是对立的,你越是批评孩子不要去交那样的朋友,孩子为了跟你对抗,他偏偏就要交那样的朋友。 14、要享受孩子,跟孩子一起欢笑、游戏的时光。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不一定总要是教育或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或者让他要去学到什么,不一定要刻意地做什么事,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去享受跟孩子一起的时光就够了,那么孩子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很多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也就会感觉到,他们对你很重要,所以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提醒我们当初是为了什么要孩子,其实也就是为了和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放下手机,抽一个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在一起。尤其对于父亲,这一点很重要。今天跟一家企业进行培训,课间,跟我谈起孩子的事,说现在很忙,一周才能见孩子一次,孩子都跟着爷爷奶奶,染上了很多不好的规矩,因为爷爷奶奶比较宠他,但孩子又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原因就是孩子觉得陪他时间少,后来我就问他,陪伴的质量怎么样,后来他说,好像他心也很乱,经常想着公司的事,也经常不断在看手机。所以呢,其实很重要的就是,不在乎说我们一定要陪孩子多长时间,或者天天都要跟孩子见面,但是只要你有机会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地跟他在一起,这个时候,孩子就能感觉到你在他身边。 15、我们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实,孩子都是去模仿家长,他不在乎你家长给他讲了什么道理,他重要的是看到你是如何做的,所以呢,都是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当你按照说的去做,就OK了,当你用你的行动告诉孩子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引发孩子的想法。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