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世美,你究竟是谁

 xlbjyn 2016-02-20

在中国,提起“陈世美”,大家就会想到负心汉。戏曲《铡美案》中那个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甚至杀人灭口的陈世美被人人痛骂,可以说这个负心汉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不过,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其人?这个人是否真的如戏曲里那样,是一个做尽坏事的负心汉呢?

家喻户晓的故事

《铡美案》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故事开头,民女秦香莲嫁给书生陈世美为妻,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二人非常恩爱。秦香莲敬重公公婆婆,并生养了一儿一女。

寒窗苦读十年后,陈世美辞别家人赴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并被仁宗皇帝看中,招为驸马。过了三年,秦香莲一直没有收到陈世美的音讯,又逢家乡大旱,公公婆婆去世,秦香莲料理完公婆的后事,便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才得知陈世美已是附马,秦香莲想让陈世美抚养儿女,不料陈世美不肯相认,并派手下韩琦追杀他们娘儿仨。韩琦于心不忍,偷偷放走了秦香莲母子,为了对陈世美有所交代,就自杀了。秦香莲逃走之后被逼无奈,去开封府喊冤,最后包拯不畏权势,为秦香莲伸冤,铡了陈世美。

有人统计过,从北宋初年到清代末年的状元共有345人,其中并没有叫陈世美的。那么,“陈世美”这一人物形象究竟从何而来呢?

负心汉有原型吗

根据戏曲里提供的线索——陈世美、秦香莲二人都是“湖广均州人氏”——查找史书,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人,他名叫陈年谷,号熟美,是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因为“世美”和陈年谷的号“熟美”非常相近,所以有

学者认为陈年谷就是陈世美的原型。

清代初年,陈年谷考中进士后,先是在直隶(今河北)某地做知县,为官清廉,深得百姓爱戴。由于政绩突出,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派到贵州做官,后来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在官场浮沉多年,陈年谷的人品没什么可指摘之处,为什么会被塑造成反面形象?

据说,这是因为陈年谷当上大官之后,以前曾一起读书的两个同窗前去求官,陈年谷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这两个同窗便心怀怨恨,恰好看到戏班子在演《琵琶记》,讲的是书生蔡伯喈(jiē)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被迫娶了丞相的女儿,后来家乡连遭大旱,蔡伯喈的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怀抱琵琶沿街卖唱、进京寻夫的故事。两人看完戏后,编了个剧本,把老百姓最痛恨的忘恩负义、抛弃糟糠之妻等恶劣品德捏合在一起,加到戏中人物“陈世美”的头上,借此影射陈年谷,并请戏班子演出,陈世美的千古骂名由此传播开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

更接近真相的推论

其实,《铡美案》的故事早在明代安遇时编撰的《包公案》中就初具雏形了。《包公案》是一部讲述包公断案故事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叫《秦氏还魂配世美》,讲的是钧州秀才陈世美有妻秦氏,后来他进京赶考,考中后做官,抛妻弃子,独享荣华。秦氏进京寻夫,陈世美居然只要儿女,不要糟糠之妻,并派人杀害了秦氏。三官菩萨(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同情秦氏,保存好了秦氏的尸体,并教她的儿女十八般武艺。后来,兄妹二人在除海贼的战斗中立了大功,被皇帝册封。兄妹二人埋葬母亲时,秦氏还魂,母子三人到开封府状告陈世美,最终陈世美被发配充军。

《包公案》由明代人编撰,也就是说,陈世美抛弃糟糠之妻的故事最晚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所以,上文中推测陈世美的原型是清代的陈熟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包公案》是安遇时整理汇编的故事,所以《秦氏还魂配世美》产生的年代还可能更早。可以说,《铡美案》等一系列关于陈世美的戏曲作品,都是后人在《秦氏还魂配世美》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不过,在《秦氏还魂配世美》的故事中,秦氏并无确切姓名,陈世美也并未命丧铡刀之下,只是被发配充军。《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之名,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人添加进去的细节,那陈世美的结局又是怎样发生改变的呢?

为何要“铡”陈世美

《秦氏还魂配世美》中陈世美的结局是充军,清代早期戏曲《赛琵琶》、《抱琵琶》中都是以陈世美、秦香莲夫妻相认作为结局。为什么到了《铡美案》,陈世美就被“铡”了呢?

相传,清代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表演戏曲《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但观众嫌戏文太短,对团圆妥协式的结局也不满意,久久不肯散去。掌班的急得团团转,溜到后台看见唱完上一出戏《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卸装,情急之下推着“包公”上台,接唱了一段,将陈世美判了死刑,并用铡刀处死。台下的观众这才出了口恶气,大声欢呼了起来。在这个传说中,戏曲演员可以临场编出唱词并且不用彩排就直接表演,实在是太离谱了。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清代道光初年,出现了一部在《包公案》小说基础上形成的《龙图公案》说唱鼓词,并被迅速改编成戏曲,其戏目有《打龙袍》、《打銮驾》、《铡包勉》等,讲的都是包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严格执法的故事。有学者认为,《铡美案》就是受这些剧目影响,在之前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加入了刀铡陈世美的情节。这一情节加入后,观众得到了更震撼的观看体验,《铡美案》迅速走红全国,各剧种纷纷移植搬演。

如今,陈世美的故事不仅存在于小说、戏曲里,还被改编成各种影视剧,人们甚至直接用“陈世美”一词表示“负心汉”的意思,可见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陈世美究竟是否真有其人,以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无法做出确切的论断。或许在明代安遇时编撰《包公案》之前,真的有一个抛妻弃子的负心汉,他就是陈世美的“原型”;或许陈世美并无“原型”,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小读者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研究一下这个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哦!


欢迎订阅《上下五千年》杂志,邮发代号4-8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