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巨匠》5年拍摄40位大师巨匠 用镜头梳理中国现代文艺史

 老刘tdrhg 2016-02-20

 

《百年巨匠》5年拍摄40位大师巨匠   用镜头梳理中国现代文艺史 - 新安江人 - 新安江人

 

《百年巨匠》5年拍摄40位大师巨匠

 

用镜头梳理中国现代文艺史

 

续鸿明

 

      原计划拍摄12位中国20世纪美术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将扩展至美术、书法、文学、戏剧、音乐各领域,除了已拍摄并播出的《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外,美术家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李苦禅、关山月、黄胄、石鲁、蒋兆和、陆俨少,书法家林散之、沙孟海、启功、于右任,文学家鲁迅、老舍、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戏剧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田汉、欧阳予倩、焦菊隐、金山,音乐家贺绿汀、冼星海、聂耳、萧友梅、李叔同、刘天华,共4020世纪中国文艺界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将陆续进入拍摄视野。32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消息。

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了发布会,他在致辞中说: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既需要广大艺术家的努力,也需要大师巨匠的引领,传播巨匠,推广大师,为时代树立标杆,我们责无旁贷,《百年巨匠》中的艺术大师为我们在艺术和精神上树立双重的楷模,向我们诠释艺术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百年巨匠》呈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大师巨匠,我们期待今天也能够、必然产生这样的文艺精英与翘楚。

还原与重塑

      19世纪末开始,与100多年来历经磨难的中国近代历史一样,中国的文化艺术不仅受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正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内忧外患、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艺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大批致力于用新文艺改良中国传统文化、救国救亡的先驱应运而生。他们成长于乱世,经历了国家动荡变迁和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他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是自强不息,经受了岁月的磨炼,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努力成就了自我。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是20世纪永不磨灭的文化遗产。他们非凡的艺术成就和高深的艺术造诣,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中国文艺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年巨匠》是一部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片名之所以称为百年巨匠,是因为:其一,本片所要拍摄的都是近百年来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师巨匠;其二,这些大师巨匠的年龄至今都已过百。

      《百年巨匠》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银谷艺术馆联合拍摄。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任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任总策划,北京银谷艺术馆馆长杨京岛、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任出品人。片中汇聚了我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以高端、权威的学术支持作为后盾,力求反映全国乃至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今天对这些大师巨匠的理解与诠释。

    作为《百年巨匠》总策划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对本片拍摄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该院的众多学者、专家将参与到本片美术家、书法家、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各篇的主旨确立、脚本创作和艺术解读当中,为本片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持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讲,对我们中国百年来的文化艺术创造成绩评价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年来都是按西方的评价体系,以西方为中心为坐标,来看待世界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的,所以对我们东方的文化艺术创造,对东方文化艺术创造之于人类的贡献评价不高。当然这是一个偏见。我们要尊重西方的文化,尊重他人的文化创造,但是我们不能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妄自菲薄。王文章表示,大型文化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的拍摄,从一个方面充分揭示中国百年来的文化艺术创造,展现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百年巨匠》采用追溯历史、挖掘史实的方式,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和平视的角度,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还原主要通过影像还原(即原貌、原作、原物、原址、情景再现)和口述历史(即亲属、友人、同事、学生、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从真实情境和历史细节入手,还原出大师巨匠的人生经历、情感生活、人格魅力、艺术道路、创作实践。重塑采用三种途径:一是独特的视角,力求生动、深刻、准确、厚重、深远。二是权威的论证,力求最新、最全、客观、公正。三是全新的影像,力求鲜活、直观、真实、精美、震撼。

    “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大师巨匠的文化性,他们自身具有的价值,远远大于时代赋予他们表面光鲜的东西。我们不会像以前的纪录片一样,把大师的生平故事逐一展开罗列,然后搞一个高大全,把别人说过的东西再添枝加叶说一遍。当我们用镜头重现这些巨匠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时,等于用纪录片的方式重新梳理了一遍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百年巨匠》总导演赵伟东这样阐述创作宗旨。

    抢救与致敬

      201211月,《百年巨匠》第一部在北京卫视《光阴》栏目首播,受欢迎的程度超出预期,创下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随后在北京卫视《博览》栏目播出,反响热烈。2013318日至29日,《百年巨匠》第一部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晚间黄金时段;617日至20日,又亮相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受到广泛好评。《百年巨匠》纪录片的播出及《百年巨匠》系列丛书的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受到众多领导、专家的称赞,引起美术界、知识阶层、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根据该片改编的《百年巨匠》系列丛书由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时出版,也颇受读者好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说,在今天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立经济大国、文化强国这样一个时期,《百年巨匠》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工程,有其现实意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百年巨匠》的摄制是中国美术界、文化界文献梳理的一件大事。中央新影集团总裁高峰用寄清新于博大里,寓思辨于审美中概括《百年巨匠》的风格特点,认为它的问世填补了当代文化领域内的一个空白,在泛娱乐化时代揭示了美术的高度、文化的高度。

      《百年巨匠》第一部在2012年第八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获得人文类纪录片二等奖及2012年优秀国产纪录片奖,还获得2013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最佳长片提名奖。

      《百年巨匠》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记录具有抢救发掘性的意义。第一部中《张大千》拍摄结束至今,片中张大千的亲人、朋友、学生中已有6位先后去世。该片录制的大量的口述历史素材,给今后的美术史、文化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实录文献。

      “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张大千,他们都很有名,他们的画都很贵,然而大多数人对他们的人生和艺术还没有真正的、完整的理解。大艺术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传奇的故事、坎坷的经历,他们对人生、家庭、国家的使命感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可以带给我们启迪和思考。该片出品人杨京岛对此体会很深。

      《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说:这些大师们像丰碑般站在20世纪历史长河里,但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背影已经模糊了。这些文学家、艺术家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对某一个门类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更是个性化的表达,心灵的开掘达到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正如蔡武部长在讲话中所说:当前我们文化艺术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时代的重任、人民的厚望,存在原创性匮乏、作品趋时跟风等问题,因此希望大家在《百年巨匠》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银谷艺术馆作为一家民营艺术机构,自筹资金拍摄《百年巨匠》第一部,志在打造一部传世精品,难能可贵。令人鼓舞的是,中国民生银行将对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给予有力支持。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艾民在发布会上表示,民生银行正在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的艺术展示和交流平台,诠释让艺术走近民生,让民生走近艺术的宗旨。能够直接、深度参与《百年巨匠》的拍摄工作,既是民生银行的巨大荣幸,也是民生银行的责任使然。

《百年巨匠》5年拍摄40位大师巨匠   用镜头梳理中国现代文艺史 - 新安江人 - 新安江人

据悉,《百年巨匠》第二部(《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林风眠》)目前正在紧张拍摄中,将于今年年底播出。书法篇、文学篇、戏剧篇、音乐篇也将陆续开机,预计5年内全部完成。

  

328日,蔡武部长、龚心瀚先生、王文章院长、刘大为主席、高峰总裁、艾民秘书长、蓝天野先生、杨京岛馆长在启动仪式上合影。    (鲁冰 摄影)

 

【摘自2014413日《中国文化报》“人物”版】


【相关链接】

还原巨匠本色 重塑大师形象——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问世

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部)【视频】

百年巨匠:国内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 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

《百年巨匠》:20世纪中国绘画大师们生动感人的学术集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