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

 红花绿叶园 2016-02-20
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新闻背景

  近日,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在央视春晚上,为观众带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随后,搜狐网调查结果表明:在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华阴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演皮影戏,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公元1736~1745年)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

  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独特地理的位置,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老腔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里面,“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就老腔的唱腔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种:一为唱腔;二为吟诵调。人谓“慷慨悲歌”,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有“黄土地上的摇滚”之称。2006年5月,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志/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