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为他人而活

 真友书屋 2016-02-20

她,坚定而彻底地信仰自由,推崇个人的权利,“自私的美德”是她影响最为深远的理念之一。在她看来,每个人都能充分追求自我权利的社会才是美好的。本书作者安妮·C·海勒以“超能”的潜质、绵密的洞察,游刃有余滴书写了《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


患政治强迫症的安·兰德 

wellcom

 

《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 

(美)安妮·C·海勒 著

 启蒙编译组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不是我将死去,而是世界将会终结”。


如果尼采有一个女版的话,那么她或许正是安·兰德。她创造了不可共享的自我世界(自私的利己王国),扮演了自己剧本中的形象(个人的英雄主义)。在动荡的沙俄中成长,从颠覆的革命中逃离,她追求个人自由意志的绝对胜利。可以说,永远不为他人而活,创造排除他人的世界是兰德的成功秘笈。


安妮·C·海勒的《安·兰德和她创造的世界》可贵处在于提供了折中、多元、温和且不失批判的视点。海勒以绵密的洞察推论,相互引证找疑点,不断发掘新资料,以高度的原创性、研究性写作,透视了兰德个人的奋斗史、兰德崇拜热的发生与退潮。


作者在书写中也显示了“超能”的潜质:从兰德哲学观念的生成脉络到小说剧作的文学批评,从私人情感的错综复杂到思想类型的洞察提炼,海勒统筹多个“棋局”,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阿特拉斯耸耸肩:销量仅次《圣经》


在书中,兰德作为资本主义狂热的拥护者、极权主义愤怒的攻击者形象呼之欲出。同时,兰德独断专横中的魅力,冷峻无情里的智识,让人们为她着迷,产生依恋。海勒的敏锐在于看重童年经验、家庭环境、政治时局对兰德心理类型、观念意志和人生选择的奠基意义。这些正是兰德所有思想意识的土壤,它蕴含了个人奋斗的力量、追求自由的决绝、渴望创造的热望以及一切自私、仇恨、残忍的种子。


兰德正是在童年阴暗现实中提炼出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和极权主义是罪恶之源,成为她所有作品的“假想敌”。伴随成长,她从道德哲学的高度逐渐生发出对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乌托邦想象,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对自由意志创造性的肯定。写作是兰德唯一“创造自己世界”的武器,作品是兰德式英雄栖居的空间。


她对自己的成功无可置疑的信念,发动机般永无停歇的运转,作者在抱有钦慕肯定时,也展现了她的冷硬残忍。兰德对母亲肤浅的反感,对亲戚帮助的遗忘,远离家族的决绝,只为自保,寻找一个乐园,在接受亲友帮助后,却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兰德极力将自身包装为毫不依赖他人的成功偶像,她用行为论证了什么是自私的德性。



《源泉》


兰德既是狂热的,也是清醒的。她深感文学作品对于政治变革和哲学观念宣扬的持久意义,因而利用小说建构自己的观念王国。海勒对《我们活着的人》《源泉》和《阿特拉斯耸耸肩》三部小说的分析既是文本的,又是心理的。小说有着贯穿始终的主题原型:


尼采式超人般的男主人公,具有天才的创造论;女人对男性的屈服崇拜,以受虐作为性吸引的魅力;狂热的身体欲望与发达的智力之思,几近冷漠生硬的人物性格处处标示兰德以哲学观念绑架小说,在小说世界中尽情“意淫”。


作者以“老女人”的刺目字眼说明兰德将意淫变为现实的荒唐。在现实中,她利用了丈夫奥康纳的温和隐忍、善于成全,把追随者变为情人。用道德哲学“绑架”芭芭拉,与其丈夫布兰登展开“性友谊”。


兰德的传奇始终是不和谐的裂变:她既是追随者心目中的偶像,也是诋毁者口水中的“怪物”。因为任何伟大人物背后,都难免写着强烈、极端与毫不妥协。细读本书我们甚至会讶异地发现:兰德似乎患上了一种创伤后的“政治强迫症”(癔症般地攻击集体、极权、利他和宗教的神秘),成为对个人主义、客观主义的鲜活献祭。


她不断抽空具体的生活世界,使世界原点与个人意志重合,不经意间却陪葬了亲情、友情和爱情。





安·兰德 | 1905-1982

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美国影响最大的写作者之一。她的哲学和小说里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If I Didn't Know Any Better Alison Krauss - Lonely Runs Both Ways


自私的美德?

亲意下如何?

坐等神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