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烟草农业——烟叶生产对烟区发展的特殊贡献

 空山闻竹 2016-02-20

以下内容源自中烟在线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烟叶生产,涉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牵动几百万烟农的米缸钱袋。多年来,中国烟草举全行业之力,支持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富烟区广大烟农,从人、财、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投入,受到烟区政府和烟农的广泛认可,为烟区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中国烟叶公司 王现军 田雷 范志新,原题目:强农惠农 责无旁贷——烟叶生产对烟区发展贡献调查报告)

  烟叶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经济作物,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稳固的种植区域、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种植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稳定的烟农队伍,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烟区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经济项目。

 ●全国现有烟农166万户

 ●2014年,烟农售烟总收入约600亿元,户均售烟收入约3.62万元

 ●2014年,向产区政府缴纳烟叶税约132亿元

 ●2004~2014年,中国烟草共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868亿元


  1998年以来,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控稳难度相对增加、资源约束日益加强等不利条件下,烟草行业坚持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基本方向,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和工商基地建设,努力提升烟叶原料保障能力。烟草行业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烟叶生产始终保持稳定发展,为烟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国烟叶生产取得明显进步

   我国烟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南、湖北、重庆、福建、黑龙江、陕西、山东、江西、辽宁、安徽、广东、广西、吉林、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宁夏、浙江、海南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统计,2014年全国有110个地级单位种植烤烟,占全国地级单位的33%;种烟县级单位527个,种烟乡镇4952个,种烟村39092个。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烟叶生产取得了明显进步,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初步实现了“自觉自愿种烟、简简单单种烟、轻轻松松种烟、平平安安种烟”,有力促进了烟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至2014年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年均1745万亩,收购量年均4592万担,全国收购上等烟比例由38.6%增至57%;烟叶公斤均价从9.14元提高到25.6元,烟农售烟收入由165亿元增加到约600亿元,户均售烟收入从0.45万元提高到约3.62万元;向产区政府缴纳烟叶税从34.7亿元增加到约132亿元;2014年全国注册烟农专业合作社1929家。


烟叶生产促进了烟区农村农民就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叶生产国,烟叶产业规模较大、涉及面广,涉及烟叶生产以及与其配套的许多相关行业,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工作就业问题。

  烟叶生产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2014年,全国烟农数量为166万户(2004~2014年全国烟农户数见图表3)。此外,全国还有部分烟区农民种植晾晒烟;收购环节能够吸纳大量农民作为合同工和季节工就业;复烤季节进行烟叶挑选也需要大量劳力。2014年全国共有烟叶基层站4123个,从事烟叶生产技术指导的人员共44297人,其中农民合同工为22575人,占约51%。除此之外,烟叶产业还促进了农资、农机、信息等烟叶生产相关产业人员的就业。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深入推进,烟叶生产逐步由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种植主体逐步由传统烟农向种烟大户、家庭农场转变,烟叶生产从业人口从直接种植烟叶向提供专业化服务转移。总体来看,烟叶种植主体呈逐年减少趋势,从2004年的365万户,减少到2014年的166万户,11年来减少了约55%。但是种植主体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烟农户均种植4.1亩,2014年提高到11.07亩,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变化。职业烟农+合作社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通过培训、上岗,实行技能分级管理,农村闲置劳动力转型为精通烟叶生产技能、拥有一技之长的现代产业工人。在部分烟区,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市场意识强的烟农在烟叶生产关键时节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传统。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就有几百人外出“打烟叶工”,他们的足迹遍及湖北、湖南等省,一个烟叶生产季节每人可收入三万元以上。


惠农政策保障烟农收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行业出台多项惠农措施,稳步实施提价政策,合理确定补贴项目,制定多项惠农措施,消化了烟用物资涨价因素,保障和提高了烟农收益。

 烟叶收购实行中央管理的政府定价政策,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全国各地区烟叶中准级收购价,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各等级和品种的具体收购价。烟草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收购价组织烟叶收购,支付烟农收购款。烟叶收购价格是稳定和影响烟农种烟生产预期与生产行为最敏感的因素,一旦烟叶收购价格不符合烟农预期,就有可能动摇烟农的种植意愿和物质投入强度。

  烟草行业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使烟叶收购在实行政府定价的前提下,保证烟农种烟的收益。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对烟叶种植带来的影响,烟叶价格管理部门认真研究烟叶价格政策,综合考虑供求关系、成本费用和劳动力价格等,适时调整烟叶价格,保证了烟叶均价不断提升,促进了烟农收入稳步增加。

 1999年以来,烟叶价格提价9次。其中,2004年提价10%,2007年各等级烤烟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高20元,2008年提价20%并调整价区。2009年提价10%,2011年提价12%,2012年提价20%,2013年提价10%,2014年提价5%。受价格政策调整的影响,烟叶均价稳步上升。2014年全国烤烟收购均价约为1270元/担,比1998年增加了约900元/担。

  除了直接提价外,行业还通过生产投入补贴提高烟农收益。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烟叶产区可以在烟叶收购价格外适当进行生产投入补贴,补贴标准为每50公斤烟叶不超过收购价格的15%。烟叶生产确定的补贴有:烟叶生产专用物资补贴,包括种子、化肥(含无机肥和有机肥)、地膜(含农膜)、烤煤、农药、预检袋的补贴;专业化服务补贴,包括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科技推广服务、防洪抗旱等自然灾害防治补贴。补贴方式主要采取高价采购低价销售(含无偿),直接支付提供专业化服务第三方等方式。2005年至2013年,行业累计投入烟叶生产投入补贴576.29亿元(2005~2013年物资与专业化补贴金额见图表4)。这些补贴基本消化了烟用物资涨价因素,推动了专业化服务发展,作为扶持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降低了烟农种烟成本,切实维护了烟农利益,减少了中间环节,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烟叶税收大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很多重点烟叶产区,烟叶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影响力较大。2011~2013年,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烟叶税收分别达到了年均50.05亿元、24.1亿元、13.74亿元,分别占到全省税收的5.34%、3.62%和0.75%。

  对一些烟叶主产县来说,烟叶税收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云南省泸西县、丘北县,贵州省余庆县、安龙县,烟叶税收占全县税收比重分别达到25.8%、33.7%、61.8%和43.8%,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部分烟区,烟叶税收直接由乡镇支配,县政府不再提取。

  2013年,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种植烟叶3.6万亩,实现烟叶税收330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0%;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库山乡烟叶种植面积9280亩,实现烟叶税收70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5%。烟叶税成为这些植烟乡镇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烟叶带动烟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开展以来,行业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适度规模化种植,加快烟叶生产方式转变,培育职业烟农,提升烟叶产业化水平,促进烟农减工降本增效。各产区积极推进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三种现代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户均种植规模稳步扩大,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烟叶生产经营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烟叶生产,涉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牵动几百万烟农的米缸钱袋。多年来,中国烟草举全行业之力,支持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富烟区广大烟农,从人、财、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投入,受到烟区政府和烟农的广泛认可,为烟区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中国烟叶公司 王现军 田雷 范志新,原题目:强农惠农 责无旁贷——烟叶生产对烟区发展贡献调查报告)

 

烟叶惠保护烟农收益

 1、通过救灾补贴保护烟农收益

 针对近年来部分烟区出现持续干旱、遭遇特大冰雹袭击等严重灾害等情况,行业每年都下拨抗灾救灾资金,加大抗灾救灾力度,一定程度上挽回了烟农损失,保护稳定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

今年国家局又出台了《关于印发烟叶生产灾害救助工作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保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的烟叶生产灾害救助机制。

  2、通过相关生产政策补贴,保障烟农收益、促进技术落实

  为促进“原料保障上水平”政策措施落实,保障烟农收益,行业还推出了系列政策补贴。近年来,先后拨付了优化结构补贴14.5亿元、订单生产补贴2.1亿元、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补贴5亿元,这些资金进一步提高了烟农收益,有力地促进了相关技术措施落实。

  3、烟农收入保持多年稳定增长

  烟叶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了烟叶市场的稳定,烟叶由烟草公司负责收购,价格有保障,种植烟叶已成为烟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烟叶质量的改善以及户均规模的扩大,烟农种烟收入持续增加,仅就烟农交售烟叶的收入来测算:2013年烟农户均收入为34239.13元,是1998年的25.39倍。同时,2013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896.00元,是1998年的4.11倍)。

  由于种烟地区多为贫困落后地区,种烟成为农民家庭极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相当一部分烟农通过种烟增收致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其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05年开始,行业全面启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水利设施、机耕道路、烤房、育苗大棚、烟草农机设备等常规项目基础上,着重抓好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机械化配套水平和土地整理工作。

 2005年以来,行业在24个省(区、市)相继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贴资金约868亿元,累计完成烟水配套工程、调制设施、机耕路、农机具、育苗大棚、土地整理等项目386万件。水源工程建设自2011年启动,全国共有14个省(区、市)提报项目200余件,国家局审查通过162件,复函批复125件,复函金额111亿元,拨付援建资金74.06亿元,开工建设118件,工程完成总体进度达90%以上的15件,完工9件。

   1、基本烟田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

  经过努力,烤房建设实现了从改造普通烤房向建造密集烤房,从零星散建向烤房群、烘烤工场的转变;育苗设施建设实现了从一家一户育苗到工场化集中育苗的转变;机耕路建设注重沟、渠、路相配套;产区烟叶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烟田的零改整、坡改梯、小改大、瘦改肥,建成了“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的高稳产烟田,烟区综

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水利条件明显改善

   烟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了从“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三小工程向依托水源、水池、沟渠和管网综合配套的系统设计转变,解决了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烟叶种植推行隔年轮作,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但有利于烟叶单产和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他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源工程援建项目开展以来,已经完工9件,部分项目已经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行业坚持以基地单元建设为载体,围绕“减工降本增效”,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试点工作。2007年以来,投入补贴资金31.91亿元,购置烟草农用机械54.73万台(套),全面提升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烟草农用机械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使用,全国烟叶生产亩均用工明显下降。烟草机械的广泛应用,对大农业生产发挥了示范作用,带动了烟区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规模化种植卓有成效

  近年来,行业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手段,不断提升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程度。2014年种烟农户为166万户,比1998年减少了478万户;户均面积为11.07亩,比1998年增加了8.7亩。同时,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烟叶生产劳动效率也大幅度提升,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数据统计,1998年每亩用工数量为42.90个,而2012年已经降低到31.78个,减少了11.12个(1998~2014年烟叶生产农户数、户均面积和每亩用工数变化情况见图表8)。

  5、新型种植经营主体逐步成长

  各产区充分发挥烟农主体作用,努力摆脱传统烟叶生产思维的束缚,健全完善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烟农培训机制,着力培育现代烟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高烟农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烟农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烟农和家庭农场经理。安徽按照人均每年800~1300元标准,与乡村联合投资兴办烟农学校40余所,每年培训2.5万人次以上,为职业烟农配套了养老保险、意外伤害险等一系列“准职工”福利待遇,有效提高烟农素质,增强了烟农的归属感。贵州按照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和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三懂四化”的标准,打造职业烟农队伍,引导烟农规模化种植,提升了烟农经营意识。山东引入企业化经营理念,逐步把传统小农生产者改造为懂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经理,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山东烟叶家庭农场面积达到全省种烟面积的62%,潍坊市70%以上的家庭农场完成注册,实现了从自然人治理到法人治理的过渡。

  相比传统小农生产者,烟叶家庭农场在技术应用、经营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示范带动了周边其他农业产业农户跟进,促进了全省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6、现代组织模式初步形成

 随着规模化生产发展,家庭农场、种烟专业户“雇工难、用工贵”问题在各地逐渐凸显。行业坚持“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发展方向和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了生产方式转变,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缓解了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与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充分调动起农村闲置劳动力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上岗,实行技能分级管理,农村闲置劳动力组成的专业服务队队员正在向精通烟叶生产技能、拥有一技之长的现代产业工人转型。在服务收费方面合理定价,在合作社有所积累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管理、降低费用、提高效率,为烟农提供更多实惠。

  7、合作社综合经营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全国注册烟农专业合作社1929家,其中综合服务型合作社1909家,由合作社承担的专业化育苗面积占78%、机耕面积占54.2%、植保面积占36%,同比分别增加13个、3.8个、1.3个百分点,烘烤和分级面积分别占39.6%、69.4%,同比分别增加1.6个和24.4个百分点。涌现了一批以云南红云、贵州敖溪、湖北西坪、四川南阁、福建桔叶、湖南冯发为代表的合作社先进典型,推进了烟叶标准化、流程化作业,提高了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促进了减工降本增效。在烟叶生产空闲时间,合作社充分利用设施设备发展多种经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利用育苗大棚开展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利用密集烤房进行食用菌养殖或农产品、中药材烘干,利用烟叶生产水利设施,开展水产养殖;利用机械设备开展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服务,为大农业提供生产基地和机械作业。部分合作社还积极承接烟草部门的外包业务,开展育苗基质生产等,进一步提高了收益水平。

  8、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模式

   各烟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模式。云南、贵州以新型职业烟农培育为载体,把烟农种植、专业服务、生产经营规模化统筹考虑,以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为平台,将烟农分户经营与生产环节统一服务、烟站统一管理深度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山东、安徽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户)+合作社”生产经营组织模式,适应了平原、丘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形成了“规模稳定、效益提高、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产业带。

  9、推进了烟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由点向面不断深入推进,“公司+合作社+专业户”的组织方式使分散的、小规模的种植个体有机地组织起来,各生产要素高效集约。“精益生产”模式的介入,使烟叶生产进一步升级,烟叶产业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烟叶的产业化发展为烟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成为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了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各级地方政府重视烟草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的烟叶产业一直是地方政府重视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重庆市政府明确烟叶是全市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并将其纳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山东省政府把烟叶产业列入全省加快发展的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并成为全省品牌特

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

  10、烟叶生产科技在大农业广泛应用

 烟草科技的运用已延伸到了很多领域,对于大农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贵州,集约化育苗、井窖式移栽、双行凹垄保水覆膜等一批技术在玉米、辣椒、花卉等产业中推广应用,有机肥发酵技术在水稻、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推广应用,密集烘烤技术在辣椒产业上应用。在云南,烟草包衣种子、漂浮育苗技术、平衡施肥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地膜覆盖栽培、小苗膜下节水移栽、生物防治技术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粮食作物、蔬菜、花卉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上,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四川部分烟区将地膜覆盖技术移植到玉米种植上,将漂浮育苗技术运用到辣椒、白菜等蔬菜种植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烟草科技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带动烟区农业水平提高

 行业高度重视烟叶生产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加强科技项目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构建技术推广体系,坚持“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烟叶生产方向,不断提升烟叶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使烟叶生产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探路者和示范者,一大批烟叶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农业生产。

  1、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围绕提升烟叶质量,国家局先后开展了烟草基因组计划、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基本烟田治理工程等一批烟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各地围绕特色挖掘,集约化生产,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设施设备优化应用等,积极开展烟草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大了漂浮育苗、增温补光、平衡施肥、密集烘烤、小苗膜下移栽、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努力加强基层烟叶技术技能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运用和转化能力。

 2、构建环境友好型烟叶生产技术体系

 行业着眼烟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大局,倡导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烟叶生产理念,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产区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综合应用环境科学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发展技术,通过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烟草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自然生态与烟草的和谐发展。湖北围绕“低碳烟草、循环经济、清洁农业”的目标,成功研发出利用大量废弃烟秆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建立了“利用废弃烟株—高温消毒发酵—生物有机肥—还田于烟”的循环经济模式,有力促进了田间卫生和土壤改良;2013年恩施州生物有机肥厂生产量达到2万吨,2014年产区需求2.4万吨。贵州省利用作物秸秆、酒糟、中药渣等有机原料集中堆制发酵有机肥,不仅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改良了烟田土壤,也减少了作物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在烟区集中收集和处理农膜、地膜、肥料农药包装物等,既实现了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又减少了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行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公益事业帮扶,树立了负责任的社会形象。

  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在农村人畜饮水、道路硬化、村中绿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一批多功能公共设施,使很多烟区农村实现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云南、贵州结合烟草工商合作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烟草企业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先后建成了楚雄禄丰的“湖南中烟芙蓉新村”、遵义余庆的“白沙新村”等和谐烟草新村典型。2007年,山东烟草开始实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在全省规划建设了1000个烟叶生产生态村和256个非烟叶生态村。如今,以生态村为主体的全省烟叶生产格局已经形成,帮扶了一批特色种植养殖致富项目,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贵州积极开展合作在社、成长在社、致富在社、幸福在社“四在社”创建活动,组织烟农开展技能比武、歌咏比赛、趣味竞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烟农文化生活,推动了和谐烟区文化建设。

 2、开展公益事业帮扶

 不断加大对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把帮扶资金投入到地方党委关注、基层群众急需、实际效果明显的重点工程项目上。山东烟草投入1.67亿元帮扶烟叶生态村建设等社会公益项目1173个。四川烟草不断投身公益,关爱烟农、回报社会,深入开展各类社会救助、捐助、助学,建立了烟区“挂包帮”、联系基层制度,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烟区社会进步。2005年以来,四川烟草在全省捐建了多所敬老院,每年资助几百名贫困大学生,全系统用于公益事业的投入超过5亿元,灾害救助资金超过3.45亿元。


烟叶生产取得成绩得到广泛认可

 行业将关注烟区、关爱烟农,将促进烟农增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推进新时期烟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劳动强度逐步降低、种烟收入不断增加……广大烟农成为我国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成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生产经营理念较为先进、生活相对富裕的一个群体。行业围绕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现代烟叶生产管理方式等途径,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烟叶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探索出了重要的路径。烟叶生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过烟叶生产本身,成为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烟农高度赞扬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您好,欢迎关注法库烟草“瓷都金叶”!您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回

复以下数字,获取相关信息:
1.我是卷烟零售客户;
2.我是消费者;
3.我是烟草企业员工;
4.我是中烟工业员工;
0.返回主菜单
当然你也可以『查看历史消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
(本微信面向烟草业和成年烟民开放,含有烟草内容,如果您是

18岁以下人士,敬请回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