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遗产】在坚守中创新的民族工艺——毛猴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6-02-20


文| 林 若


毛猴

北京毛猴又名“中国蝉蜕”,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现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于后继无人,这种民间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然而,当我看到传承人肖静父子的展馆里那些目不暇接、排列犹如方阵的毛猴艺术品时,不禁惊叹于传承中的精彩,同时也看到了创新中的未来。


提起毛猴,或许很多年轻人都不知其为何物。但这个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北京玩意儿,绝对称得上是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用药材制成的毛猴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再现了富有中国风土的市井文化。

在京城民间艺术界,提起肖占贵,知之者甚少,提起他的艺名“萧掌柜”,却闻名遐迩。他创作的毛猴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惟妙惟肖。“两味虫草粘就猢狲百态,方寸之间表现大千世界”是书画家叶青先生对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肖静是“萧掌柜”之子,曾与其父共同创造过多个毛猴作品,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现为北京毛猴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见到肖静,听他讲解关于毛猴的故事,才从无知中走出,进而很快走进了一片琳琅满目、生动有趣的童话世界。

坚守:传承中走创新之路

“毛猴其实没有眼睛,但是用心做出来的毛猴,它的喜怒哀乐却全都能看明白。”肖静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师,近些年, 肖静一直通过进学堂、与动漫结合等手段,让毛猴这项传统技艺用自己独特的展现形式在坚持。


●肖静在认真制作毛猴作品

肖静自幼喜爱民间艺术, 从他开始制作毛猴后,研究和制作毛猴就成了他的最爱,他把心思全部用在了毛猴制作工艺上。在毛猴即将失传的窘境下,肖静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民间艺术传承下来,让它得到发展。

肖静不负父亲的期望, 在向父亲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将毛猴制作艺术的精髓掌握在手中。他表示,因为深知老祖宗留下的美好或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传承的意义,所以如果没有传承,就会丢失,永不见天日。万幸的是,肖静不仅将毛猴艺术传承下来,而且传承得很完美。在他和父亲“萧掌柜”的毛猴艺术馆里,我看到了那些造型生动、形神兼具的毛猴作品,惊叹之余让我感动的是肖静父子在传承毛猴这门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弘扬着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和谐谦让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

看着这些毛茸茸的毛猴作品,我十分好奇于它是如何制作的。肖静告诉我,制作毛猴所用的材料俗称为“猴料”,主要有玉兰花骨朵和蝉蜕,也就是知了幼虫脱下的外壳。玉兰花骨朵和蝉蜕是做毛猴的主要材料,它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以及保存的时间。玉兰花骨朵通常在冬季孕育出来,但最好在腊月进行采摘,如果采早了,玉兰花骨朵发育得还不够饱满,制作出来的猴身就不会结实;如果采迟了,玉兰花骨朵就可能裂开口,一捏就容易碎,同样不能用来制作毛猴。

另外,玉兰花骨朵可以入药,在中药中被称为“辛荑”,在一般药店都可以买到。挑选大小适中、形状较好、饱满的来作为制作毛猴的材料。蝉蜕可从药店购买,还可以在每年的盛夏时节去野外收集,北方的蝉会比南方的蝉个头大一些。作为猴料的蝉蜕应选择颜色比较好看,个头较大,没有经过雨淋的金黄色蝉蜕。


在创新的道路上,肖静从没有满足,总是紧跟形势出新品。在用材上,肖静不是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表达主题的内容不同加以创新。在表现毛猴作品演出活动时,想演出的动作,应该是优美生动而多彩多姿的,倘若表演毛猴身子用传统的辛夷作材料,就会显得呆板僵硬。于是,他尝试使用通心草,这一尝试不但在毛猴的造型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也使毛猴制作在用材上有了新发现。慢慢地,毛猴作品的创作得到了更多的丰富与发展。

任何辛苦和付出,总会收获无尽成果与美好。肖静在传承中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毛猴艺术越发声名远扬。作为这一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的又一传承人,肖静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了解毛猴并能够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溯源:工艺手法不断推陈出新

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手工艺品,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工艺手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过去作品题材非常简单,主要体现磨剪子磨刀、挑挑子、卖糖葫芦等老北京的民俗民风,市井文化。随着工艺不断发展,萧氏毛猴现已发展到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8个系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注重吸取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例如剪纸、面塑、泥塑等特殊工艺手段,使毛猴作品表现更加丰富。


●萧掌柜和他的毛猴作品

据肖静讲,毛猴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一天,北京宣武门外一家叫“南庆仁堂”的药铺里,有一位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好账房先生挨了一顿臭骂,为此他非常委屈郁闷。晚上药铺关门后,小伙计点灯整理蝉蜕时,忽然间感到蝉蜕尖尖的头壳儿,细小的四肢,怎么看怎么像长得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于是小伙计来了灵感,迅速取来辛夷做身子,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再用白芨一粘,一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的小东西便出现在眼前。小伙计偷偷拿给师兄们看,都说像猴儿一样长相的账房先生。这便是世上诞生的第一个毛猴。之后毛猴的制作方法流传到社会,经有心人加以完善,便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晚清年间,天桥艺人段三制作的毛猴被广大市民所喜爱,成为北京毛猴制作的佼佼者。制作毛绣的艺人赵成太因喜爱毛猴,向段三学习毛猴制作技艺,后又传授给萧国栋。萧国栋将毛猴制作技艺作为萧家的家传, 传授给其子女萧掌柜、萧掌华等人, 萧掌柜、萧掌华又将此技传授给了下一代人,使毛猴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萧掌柜长期进行毛猴艺术研究开发工作, 依照传统的制作方式和拟人手法,精心设计制作了现代体育、中国京剧、古典芭蕾、中外音乐、传统杂技、中国武术、北京民俗、讽刺幽默八大系列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毛猴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萧掌柜还编写出版了《中国毛绣》《北京毛猴》《中国生肖文化》等专著,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

传承:深挖文化内涵带动市场

2015年3月16日下午,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开展了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堂”活动。萧掌柜与肖静父子给全校同学们讲授了传统的毛猴技艺。肖静说,父亲萧掌柜生动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课程设计深深吸引了学生们,全校学生不仅学到了毛猴的背景和发展历史,而且还跟着萧掌柜一起动手体会了毛猴的粘制过程。


●萧掌柜和他的毛猴作品北京东直门中学的学生们在学习制作毛猴

其实, 保留一种老北京历史上几乎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在民间工艺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肖静表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变化发展,机械化的流水线式生产使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毛猴工艺也因此濒临失传。由于资金问题品种样式较少,毛猴新款样式更无从谈起,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现掌握传统手工工艺的老艺人仅剩几人。在这种情况下,肖静和父亲萧掌柜尽自己的努力,发扬和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据肖静讲, 萧掌柜家世代制作毛猴, 颇具特色。

现在萧家很多人都会毛猴制作,他们在保有传统韵味的基础上,努力赋予着毛猴崭新的艺术生命。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其实不是制作毛猴本身,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肖静告诉我,父亲萧掌柜说过,毛猴制作中对于整个场景的把握更为重要。做出来的东西是有场景的,所以要了解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有什么讲究。它们要配哪些道具,身边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必须清楚。总之,光有手艺不行,要有文化底蕴。萧掌柜一方面得益于父亲从小教授古建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自己也花了大把的精力从事相关方面的文化学习和研究。

据肖静说,父亲萧掌柜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很难静不下心来,他有心教,人家没心学。这些年,来学制作手艺的人不少,可是真要让他们潜心研究这其中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则太难。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无序,毛猴的制作工艺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学会了的人急功近利,单会粘个猴子本身就拿去低价销售,毁了这门手艺。更有甚者放弃原生态的创作,对已有的成名作品刻意模仿、批量生产,使经典的毛猴作品价值大打折扣。萧掌柜十分希望能把毛猴技艺传下去,可是学生浮躁的心态造成他们往往只看重毛猴粘贴技术,却忽视了文化修养、读书研习的重要性。这样做出来的毛猴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虽然毛猴制作不能带来暴利,但它的‘钱’途还是很广阔的。普通毛猴售价在几十元到百元不等,比较经典的大作可以卖到二三万元。旅游市场其实是个突破口,只要能做到有机地结合,良性地融入旅游产业链中,毛猴就会有市场。”肖静说。他表示,早在1978年,父亲萧掌柜就首先尝试用毛猴做周口店猿人样子的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而后他又为大连连云港的花果山旅游区创作“美猴王”,产品同样有很好的销量。萧掌柜敏锐的市场眼光曾经为毛猴寻到了一条出路,可仅靠旅游市场和一些相关剧团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深挖毛猴的文化内涵,那片天地才是无限广大的,才能够连带出无尽的市场。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