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格律诗要过“五关”

 杏坛归客 2016-02-20

 

第一关:格律。初学格律的时候,往往觉得束缚,但熟练了以后,会觉得并不很影响创作的思路,反而很惬意,因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你会觉得可读性很强,有音韵的美感。

 

第二关:避免自造之词,用诗家语,因为自造之词只能自己看懂,别人不懂,而你的作品是要给别人看的。初学的人,因为看的少,写的少,往往想当然地去想一些词。其实真正的高手就是运用常见的词来写出有味道的句子来。造词好比今天大家都说“论坛”,而你却自己造一个词“坛论”,这个意思除了你自己懂,别人是不会理解的。

 

第三关:用典,如何正确运用典故而不晦涩。初学的人,往往喜欢用典,炫耀自己掌握的典故多,但如果用典过多或者运用的不恰当,往往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

 

第四关:谋篇布局,把整个作品的布局合理化。使整篇作品自然流畅、起伏变化,有层次感,前因后果明确,主题思路清晰。

 

第五关就是立意,写的作品别具一格,不落古人窠臼。这要求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要深入细致,体会要深刻,作品的切入点与他人不同,提出的见解独到。最后这一关决定是否能成大家,是最难过的一关。

 

等过了这五关以后,就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了。

 

最后说明一点,学旧体诗最好先从格律诗词入手,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就了笔力以后,

回过头来,再学习古风。因为古风看似容易,其实最难,讲究意境。格律诗如果立意一

般,还有对仗技巧可以欣赏,但古风若是立意不好,那就无可读之了。

 

 

我感到采芹生这五关基本上是学诗的人都要闯的五关。以下是读后的感受:

 

懒人学诗的至宝 学格律诗要过“五关”读后感(一)

 

1.  谈谈格律关。也就是平仄与押韵这个关,我刚学诗时,感到很麻烦,用文字表现思想够难的了,还要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但“带着镣铐跳舞”其实是应该的。通过查韵书,平仄字库,一些前辈用“博闻强记”的老办法,这当然最好,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现在,电脑和网络可以帮不少忙,有专门的网站提供检测每个字的韵部及平仄,你只要进入,把自己的诗稿输入,即可发现有否错漏。这在不少网友的博客链接中,可以找到这样的网站。另外也有一些专用的软件,可以直接辨别每个字的平仄及韵部,包括诗童,电脑作诗机之类的软件。  但我曾经向网友推荐的《诗中天》,却真是懒人学诗的至宝,过平仄关毫不费力,(当然其中的一字两韵就需要本人判断,《诗中天》把一字两韵的字用特别颜色显示,提醒你加以注意。)如果网友有需要这个软件,可以纸条查询,本人乐意提供下载的网址。当然,投机取巧的捷径只是工具,最主要还是多看,多写把韵字记到脑海里,别人是偷不走的。

 

 《诗中天》是港澳人士归木淡制作的程式,分简体,繁体两个版本。无私奉献。特此致敬。

 

2.谈谈遣词用字   所谓“诗家语”,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事,多看,多读,背诵,下死功夫,这也是所谓的“识”的一个重要范畴。
 

建议多多应用网络的搜索功能   格律诗要过“五关”读后感(二)

 

“第二关”指的是写诗的初级阶段,如何遣词用字

 

诗能否当乎理,确乎事,酌乎理,取决于写诗人的才,胆,识,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识见”。如果没读过多少诗词,而且文学的根基又浅陋,写出来的字句一定不如人愿。如果受过高等教育,文学根基好,写出来的字句工夫自见,但还不定是诗。“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这类看法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唐宋诗之优劣对比,已是历来诗家争论之处,在这儿就不敢置喙了。


我想说的是一般学诗的人在初级阶段时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最常见的是“生造词”,因为可以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字句不够多,下笔时“想当然”。我也曾出现过无数次这样的例子。

 

古代汉语大多是一字一义或一字多义,而现代汉语由于久历演变,不断细分,大多用二字或者多字组成新的词义,不少人在作文或造句时还常有错误,生造的情况很多,语文老师或专家常要花时间教导我们避免犯错,何况诗词的容量常常不足以塞进我们能写出的字句,结果,不少人为了精减,本来很正确的句子,不得不断头去尾,因为自己对想表达的意思太了解了,所以认为“过关”,殊不知其他人读起来,就如堕入五里雾中,不得其衷。

 

有个朋友押十一真韵用了“巡”字,头脑里出现了朋友送行酒过三巡的情景,所以用了“忆别巡”这样的词。别与巡都是动词,在这里形容别宴是不是很恰当呢,好像还没看到有人这样应用,也不知是不是生造?

 

我记得在文革期间有位同事也写诗,其中有“西亚帝修”之句,我向他讨教了,答曰:“洋人称我国为“东亚病夫”,我反称其“西亚帝修”有何不可?”,他是中专毕业的会计,尚如此水平,可想文革之中笔杠子所受的荼毒了。

 

其实,诗句引发歧义,历来如此,所谓诗无达诂。因而《笺注》之类的东西出现了。无一字无来历,唐宋大家们都努力去做,由于他们的学问渊博,积累多,通过继承,不断创新。逐渐形成所谓的“诗家语”。据说,不少人可以通过某句诗词辨别出作者的师承,但我自愧没有这样的水平。

 

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是人类能够使用工具。我想,善用工具书应该可以解决学诗过程中的用字问题。

 

强记博闻当然最好,多读多写多背是法则,但古人很早就懂得使用类书,平仄韵部有书,“诗家语”也有书。我在1965年就看过当时出版的“诗韵新编”,韵字的前缀后缀词都收集了,写诗时翻一下就解决不少问题,可惜没买到。直到去年才发现原来古时就有不少这类的韵书,最全最大宗可能是清朝时出版的“佩文韵府”就有4785页之多,每个韵字都收集了历来诗词缀字的出处,当然还有不少精简的版本足以使用。

 

大概也是懒,我选用另一种方法来协助解决用字的问题,也就是活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每遇到难字,生疏字,或者自己没有把握的用词时,即动用“搜索”功能,从中得到匡正的信息。

 

1。搜索网上字典词典,一般可解决字词的出处和典故,基本可把“生造词”区分出来。

 

2。搜索历来诗家的用法,有个《中华诗词》网,它收集有七万多首历来的诗词,当打入某个字之后,该网会自动显示有这个字所有的诗词,方便掌握这个字的词组,包括前缀和后缀,这样的学习很有好处,一是比较全面,二是集中,供参考与理解。(可惜最近的改版,只显示相对少了很多的版面)。

 

3。搜索有关字句的专论,深入探讨,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但相对于从图书馆的故纸堆里去找材料,现在的学人无疑太方便了。(不可忽视的是,输入者常可能出现输入的错误,引用时一定要小心)。

 

人类文化第三次浪潮引发的革命,真是不可想象。

无压力学诗     格律诗要过“五关”读后感(三)

前几天谈学格律诗要过“五关”的读后体会,第二关的“遣词用字”还没说完,因事杂少上网,忽又耽搁了好多天了。

 

采芹生指出:“初学的人,因为看的少,写的少,往往想当然地去想一些词。其实真正的高手就是运用常见的词来写出有味道的句子来。” 能运用最常见的词来写出有味道的句子,这真是学诗者的梦想。

 

任何学问都会有“师承”和“出新”这样的过程,而师承就要先积累,“积,渐,熟”这三种治學的功夫大有用场。當中,積累的功夫要靠學,漸进的功夫要靠复習,熟的功夫要靠悅心自觉不断努力,由積而漸,由漸而熟。

 

诗词语言的师承,主要是从古人那儿汲取营养。我们从古人的诗句中选择好词好句,并消化成自已能理解能掌握的词句,久而久之,成为自出肺腑的东西,习作时就不感到生疏。“初学诗者,须用古人好语,或两字,或三字。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摘自《诗人玉屑》之诚斋论造语法),从句法上,二字词,三字短语在诗词所占的份量最多,多看,多读,多用,虽然是笨方法,但勤有益,收获只有自己才会知道。古人云:“学诗之道无他,多读、多作、多商量是也”,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应不诬也。

 

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旧词语的交错会使习作时对词语的应用感到混乱:

 

现代汉语的疑问句:“怎么,为什么,为啥,如何”等等,如果用这些字入诗,显得白俗或占用字源太多,所以有人把它压缩成“怎,啥,么,何”等单字应用在诗中,这样一来,语义就略有差别或者变得不全面。

 

例如:我看到不少人在诗歌中用“怎”这个字,由于好奇,曾从网络上传的历代诗歌中加以搜索,诗的形式似乎没出现过“怎”这个字,但在词的形式中就累见不鲜了。原来这个字是韩愈的儿子在“五音集韵”才收入的。廣韻,集韻皆未收入,也许是这个缘固,所谓“诗家语”未见其踪迹。在历代诗句广为应用的古汉语中的“询问”单字如“奚,胡,曷,何,孰,焉,安”,随着时间的流驶,慢慢就不再被重视,当然,这些字在古风中就大派用场,或者仍在较高知识层面上交流应用。

 

连绵词是“联绵词”、“连绵字”的别称。双音节语素的一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前三种连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修辞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

 

这类双音字如果拆开单独应用最易引起误会,生造的情况特别多。例如,蜜蜂,蝴蝶可简化为“蜂”“蝶”,但蜻蜓如果用其中单独一个字,就会引起歧义。红蜻,飞蜓之类的词几乎不出现在以往历代的诗中,但现在却到处可见,见怪不怪。

 

事实上,生造的情况不单是初学者有,有些名家也会生造,以下从《诗人玉屑》摘录:

△用字颠倒   古人诗押字,或有语颠倒,而于理无害者。如韩退之以「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汉皐诗话》云:字有颠倒可用者,如「罗绮」「绮罗」、「图画」「画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方可纵横。惟韩愈、孟郊辈才豪,故有「湖江」「白红」「慨慷」之语,后人亦难傲效。若不学矩步,而学奔逸,诚恐「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句纷然矣。

 

所以我认为,采芹生主张初学者尽量学用诗家语非常正确。多从古人诗句中的二字词,三字短语学习并摘用,参透其真义,把它们融合到自己的习作中,“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則其詩不期於高遠,而自高遠矣。”(摘自晦庵论诗法)

 

 

采芹生讲的后面的三关“用典”,“谋篇布局”,“立意”算是学诗过程中较深一层的学习了。“过这三个关”需要通过反复习作,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自身的体会。


3。用典,是读古人格律诗常会遇到的事。通过熟读古人的诗词,就可以对常见的典事有一定的认识。当然还有有关典故的专门书藉可供参。

多读古人的诗词,并借助后人的笺注,无疑对增加典故的知识,对“读懂”古人的诗,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都很有帮助。

李商隐的诗就经常用典,例如,有一首“喜雪”的诗,当中“班扇佣裁素,曹衣讵比麻?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用扇,衣,鹅,鹤来比喻雪的颜色,又“洛水妃虚妒,姑山客谩夸。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句句用典,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查查典故的出处,也许有助进一步了解和读懂诗的意思。

自从白话文运动以来,不少诗家都尽量少用典。因为,常见的典故用得滥,出不了新意;稀见的典故如果掌握的不好,常会流于晦涩,让一般的读者莫名其妙。所以,采芹生所说的“如何正确运用典故而不晦涩”,应当引起大家注意。

 

4。谋篇布局,也就是所谓篇法,章法,句法的问题了。法无定法,初学者可以从“如何写诗”的各种入门书学习一些常用的方法,但不可一味死板。各种“奥妙”端靠因人修为灵活应用。

 

5。立意,也就是写诗的根本,如果没有根本的思想,只把漂亮的词句罗列成章,当然不好;想要每次写诗都有好的立意,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炼成的事了。

 

无压力学诗


我个人属于疏懒闲散之类的人,小时候读书不用功,以致根基松懈,如今退休只想打发时间,学诗点乐趣,并不想给自已太多压力,空暇时用博客与朋友交流交流,以提高欣赏水平为目的。各位朋友不论水平如何,能把作品上网,其中必有可学之处,虽然博友们来往之间都以互相吹捧为多,但也有诤友能提宝贵意见。

 

“网络诗人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多受过高等教育,精通电脑,思维灵敏活跃;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年诗人亦不乏上网者,中青年人数之多,无法统计。诗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交流迅捷,无远弗届;作者多用化名,减少了在报刊发表的种种顾忌,更无编审程式,随作随发,故每能袒露真情,表现个性。伪劣之作一旦登出,会遭到尖锐的批评,众目睽睽之下,真假立辨。虽不免众声喧哗,鱼龙混杂,但毕竟能百花齐放,斗艳争妍。”---摘自网络高手的文章

 

如果有心于诗作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建议最好是参予网上诗词的专门论坛,那儿真是最好的磨刀石,习作一上,拍砖的人不讲情面,直指瑕疵之处,多磨几次,心得自然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