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俊礼:读者会成为上帝吗?

 杂文写作与欣赏 2016-02-20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因“青少年阅读推广机构和读者向出版社提出了抗议和善意的批评”,被出版社召回了。众声喧哗中,那些评论家、作家、翻译家、文化业者,在这开了“历史和文学史”先河的“文化事件”面前,却一直漠视着一个关于文化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接下去,读者会成为我们的上帝吗?

       从冯唐采取的回避的态度来看,在源头上,读者是很难成为上帝的。种粮、种菜、加工食品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但自己吃,也卖给别人吃;另一类是,自己坚决不吃,只卖给别人吃。写文码字的人,大约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但自己“吃”,也卖给读者“吃”;另一类是,自己坚决不“吃”,只卖给读者“吃”。读者倘若“吃”出了问题,现实很残酷:想听到一声道歉都难!

       从出版社对《飞鸟集》的有关表述来看,在传播环节,读者也是难以成为上帝的。《飞鸟集》出版之前,编辑就对“个别内容读来不适应”了,但出版社“决定尊重译者”。在《飞鸟集》被召回之后,出版社回应公众的意见是:“将组织专家进行重新审议”。由此不难看出,即使“飞鸟”折翼了,出版社依然抓着“译者”、“专家”这些“稻草”不放,而看不到读者这一群体的思想水平与精神力量。

       从一些媒体、一些知名人士的评论来看,在话语权与价值观层面,读者可以说是被棒打、被侮辱的对象,更遑论做什么上帝了。比如:“冯唐的译本是《飞鸟集》迄今为止最好的中文译本”——社会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银河的这一定调,不但横扫了万千读者,也打翻了郑振铎等人的译本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比如:“泰戈尔在中国一直被误读,你们凭什么骂冯唐”——“和尚既然摸得,阿Q当然也摸得”,不过,请问评论家,你这又是在“骂”谁呢?比如:“无论公权还是民意,左右一本书的下架都是可耻的”——把民意与公权捆绑在一起,贴上可耻的标签——在这等评论家的逻辑与见识面前,读者逃无可逃!哪怕一本书的下架,是出版方出于对利益(利害)的精心算计!

       例子无需多举了,问题的实质更在于,读者生活在这样的所谓的“文化”空间,不用说做不成上帝,即便被炒成了“上帝”,那也绝对是读者的恶梦:在这样的“文化”市场中,读者只会被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物给“毒”死!

       在《关于2015年的医疗,我想说的十句实话》一文中,作为医生、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的冯唐,有一句话让人感触颇深:“医疗不是纯粹的生意。纯粹为了挣钱,很容易走向歧途。患者不是傻子。”在此,我们不必探究此冯唐是否就是彼冯唐,但只要把视角切向文化业,我们就可以发现,道理仍是一样的:文化业也不是纯粹的生意。同样:读者更不是傻子!

       这样的道理也说明,只有不丢弃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责任,一个人才能把文化业的生意做出“文化味”;只有明白了读者不是傻子,坚守住文化的理念与底线,一个人“掏出”的作品才会干净、有营养。由此看来,那些醉心于“用下半身写作”的人、习惯于标榜所谓的“个性”及“风格”的人,要想不被读者唾弃,也该用脑子想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