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刁本恕中医儿科多元疗法

 金鑫康复堂 2016-02-21

试论刁本恕中医儿科多元疗法

时间:2010年08月13日10:42 来源:首席医学网

【摘要】 鉴于小儿生理特性和儿科疾病特点,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刁本恕主任医师首次提出中医儿科多元疗法,将内治与外治、针灸与推拿、生理和心理治疗等方法相结合,在辨证基础上灵活运用,弥补了小儿服药困难的缺点,在治疗多种小儿常见病和疑难病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刁本恕; 中医名家; 多元疗法; 外治法; 中医儿科学; 儿童

 

在继承国医大师王静安内外合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刁本恕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中医儿科多元疗法。该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医传统外治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预防疾病复发的一套高效治疗方案。刁老临床运用多年,对治疗儿科常见病,尤其是疑难急重症,取得明显效果。该疗法简、便、效、益,特别适合于中医儿科,如能推广应用,对中医儿科的生存和发展有现实意义。

 

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众多,各具特色。中医多元疗法包容广泛,从内治到外治,从针灸到推拿,从身体治疗到心理治疗。刁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这些疗法广泛用于临床,收效颇佳。现仅将中医儿科多元疗法作初步探讨。

 

1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历史渊源

 

小儿易感,且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如能快速控制疾病发展,治愈患儿,是所有医家共同追求的目的。早在千年之前,虽然并无多元疗法一说,却已有多种方法并用治愈儿科疾病的案例和记录。如中国最早的小儿医扁鹊,就运用了砭针、汤熨及服药等综合疗法将病危的虢太子治愈,可谓综合性治疗的奠基人。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内治外治方法,如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除继承前人所用内服、针、烙、药浴、熏洗等法之外,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等法。唐·孙思邈将“少小婴孺方”立为首卷,记载葱茎导尿,药浴退热等,并提出:“内外相扶,病必当愈”。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除内服方药之外还记载了大量外治方药,如用猪胆煎汤浴儿以达“终身不患疮”之效。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也强调使用外治方法,如涂囟法治疗百日内小儿发搐,涂足心法治疗口疮等。南宋·王叔权在其论著《针灸资生经》中抨击了当时针、灸、药割裂的局面,并提出了“针灸同治、针药同治、灸药同治”的重要学术思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许多外治方药,针对某些小儿疾病的治疗,进行合理选方用药,可见其对内服外用都相当重视。同时期的儿科名家万密斋对小儿推拿的运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陈飞霞所著《幼幼集成》中,载有多个内外并治的方剂与方法,如小儿食积证除内服消积丸、木香槟榔丸等,还有药浴、药熨、糯米熨等外治方法[3]。清·吴师机所著《理淪骈文》[4]对清以前的多种外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论述,并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的理论,强调无论内治外治都不能摒弃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多位儿科名家也强调内治法与外治法并重,采用多途径,多方法,更加快捷的治愈儿科疾病[5]。

 

刁老提出,随着气候、生活方式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儿科疾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单一处方用药,很难迅速收效。前辈积累的近千年临床经验和方法,如能有效组合,齐头并进,必能收以良效。经近50年的学习、临床揣摩,刁老以实践证明中医多元疗法是一个方法搭配合理的整体方案,而这个方案的基本要求就是辨证准确,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选用方法,才能扬长避短,互补互助,提高疗效。

 

2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见图1,其优势就在于“多元”二字上。

 

从图1中可见,仅列出的多元疗法就有十三种之多,它涵盖了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和近年逐渐引起重视的音乐疗法。其中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治疗优势,均可独立成法。图1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图

 

在内治疗法中,口服中药似乎被认为是最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年龄偏小的婴幼儿来说,口感不佳的中药汤剂常常令其难以下咽,有时需家长强迫灌服;即使勉强下咽,入量也极少;加之部分小儿脾胃虚弱,药量稍多即吐,造成了内服药剂量明显不足的缺陷。再有某些急重症,若单纯依靠内服药,不待药物配齐,煎好,服下,病情已又有所变化,对及时控制病情的进展不利。中药的饮食疗法,因口感好,患儿容易接受,弥补了汤药摄入不足的缺点。针对内服较为困难的患儿,刁老常酌情配以红茨菇、萝卜、冬瓜、藕等本身口味平淡的药物,加入蜂蜜或饴糖制成“饮料”“糖浆”等,使患儿在心理上和口感上均能接受;一旦病情好转,常给予食疗的炖服方或平素作茶饮的无异味药物,同样达到了善后、预防目的。

 

针灸、按摩等方法,则能弥补内服药配制、煎煮耽误时间较长的缺陷,能快速方便的操作,对于某些急重症,如急性高热、惊风、抽搐、疼痛烦躁等,或严重呕吐不能进服药物的患儿,先给予刺络放血、灯火灸、钟罩灸等法,以降温、止痉、止痛、止呕,使烦躁不安的患儿逐渐平静,再予口服中药,达到了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并为内服药物创造条件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操作简便,家长经过适当的学习也较容易掌握,不但达到治疗效果,还能通过身体皮肤的接触,增强与患儿的感情和联系,使患儿的依从性更好。仿若轻柔不经意的经穴梳理和按摩,却能达到与药物相似的良好疗效。中药外洗外敷,不但增加了给药途径,并且无痛苦,小儿极易接受。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如感冒、发热,通过外用药物熏蒸沐浴,使表邪随汗而解,浴后可退热或解除头身疼痛,之后再配合内服药,可缩短疗程,迅速痊愈。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音乐疗法,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这种物理量会使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可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另一方面,它同样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恰当的音乐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家庭因素所造成的紧张、恐惧、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多动症或痉挛症的患儿,对音乐的敏感性极高,在恰当的音乐声中,患儿接受治疗时能更安静,更配合,且疗效更高。

 

3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运用基础

 

吴鞠通在《解儿难》中说:“古称难治者,莫如小儿。”其难,一在于诊断,二在于治疗。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年龄、体质、性格、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即使是同一种疾病,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会有所差异,绝不是单纯的随意叠加。刁老强调,无论是多元疗法中单一方法的运用还是组合运用,其根本点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前提基础,也是其获效的关键。

 

刁老临床常用的自制止咳糖浆,适用于外感咳嗽难愈患儿,而不能用于脾虚痰郁的咳嗽患儿;健脾开胃之食疗方,多用于疾病后期,邪去大半,正气不足的患儿,却不宜用于邪气正盛之时;刺络放血多用于高热、惊风、痉病患儿,却不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患儿;钟罩灸性质温和,多用于脾虚胃弱之厌食及泄泻患儿,却不适用于内热炽盛之证。即便使用同一方法,但其大法中又有多个小法,例如,外用熏洗沐浴法,除了药物性质有所不同,沐浴水温、时间和汗出情况也有不同讲究。辨证属寒、属虚者,多用温热补益之药,水温不宜过高,沐浴时间宜短,汗出不宜过多,以微汗为佳;反之,若辨证属热、属实者,则多用寒凉清泻之药,水温稍高,沐浴时间稍长,可使外邪随汗而解。同样,外敷药也根据辨证不同选用温热药物或寒凉药物,冷敷或热敷,湿敷或干敷等。穴位敷贴药物,具有清咽、止咳、祛痰、行气消胀、健脾和胃、补肾等多种功效,在某时、疾病的某个阶段,选用何种功效的药物,敷贴于哪些穴位,都应以辨证为前提,并非一成不变。

 

张子和曾提出,“为医拘禁,不能变通,非医者,非学者”,认为除了能进行正确的辨证之外,还要求每位运用的医者,必须对中医多元疗法的各个分支疗法相当了解和熟悉,才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随手拈来。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患儿体质、年龄、疾病阶段,甚至包括患儿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养育状况、患儿来诊路程远近等不同,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使病家在治疗疾病同时,心理上也得到相当的抚慰。

 

4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在临床运用简介

 

为更简单明了的说明中医儿科多元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现试列举典型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4.1 病案1 王某,女,19个月。20080503初诊。主诉:发热1 d。患儿1 d前突发高热,体温39.3 ℃,伴咽喉肿痛,无汗,大便未解,纳差,舌质红,苔白厚腻,双手指纹浮紫,过风关。辨证为风热内蕴,饮食停滞。治则:清热解毒,透邪导滞。治法:中医儿科多元疗法。处方:(1)放血疗法:耳尖、少商穴;(2)针刺:曲池、列缺、合谷(不留针);(3)口服紫雪丹每小时1/2支,连续3 h;(4)中药外洗方:麻辛退热外洗方加葱、姜各100 g煎水外洗;(5)中药内服方:清宣导滞散合香薷散加减。经治疗患儿当日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升高,后经中药汤剂内服,食疗炖服,完全康复。

 

小儿高热,来势急,病情重,变化快,属儿科急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其热退,不生变证,是医家和患儿家长最为关心之事。张子和曾言:“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提出了放血除热是攻邪祛病最快捷的方法。病例中患儿先行刺络放血和针刺腧穴,使热随血而泄;更因患儿畏针,疼痛哭闹挣扎而汗出,在针刺治疗结束后,体温便有所下降。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点刺少商放血,能清肺疏卫,清胃泻火,清利咽喉。而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尖放血能使脏腑火热毒邪随血外出而泄,而针曲池、刺列缺、合谷、肺经和大肠经穴,则达到了宣肺解表泻热通腑的作用。《内经》有云:“体若燔碳者,汗而发之”,皮毛为肺所主,以药液之温热蒸气开其汗孔,药液中清宣解毒之药引领邪热毒气迅速由皮毛而出。再配以内服清热解毒,辛凉开窍之中成药紫雪丹,既可协同汤药退热,又可入营血分截断病邪深入,并可防热盛动风,清泻血中郁热。

 

4.2 病案2 吕某,男,7个月,20080807初诊。主诉:便次增多、发热、呕吐10 d,伴肛周溃烂4 d。患儿于就诊10 d前因饮食不节制出现便次增多、呕吐胃内容物,伴发热,后经某医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4 d前发现患儿肛门周围有数个红色溃烂点,触之惊哭。继服消炎药,效不佳。后来刁老处求治。母述其进食则吐,每日大便4~5次,水样便,患儿两颧潮红,烦躁,惊啼,频饮水,午后热重,眠差,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查体温38.3 ℃,触其腹部胀满,肛周红赤,数个溃烂点。辨证属暑湿内阻,治则:清热解暑,运脾和胃,利湿止泻。治法:中医儿科多元疗法。处方:(1)灯火灸:天枢穴、水分穴;(2)耳穴压丸:肺、大肠、脾、胃;(3)自拟“苏香芩连饮”加减,另嘱患儿家长加糊米、骨头炭与药同煎;(4)黄连10 g,黄芩30 g,生黄柏、马齿苋各50 g(煎水外洗)。经治体温降至正常,呕吐止,能进食,大便成形,每日2次,不烦躁,肛周溃烂点已痊愈。后经调理完全康复。

 

此案患儿症状多,病情复杂,发热、呕吐、泄泻、外疡并存,若重清热则易损伤胃气而加重呕吐;若重收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嫌;若重通降又恐泄泻难止。患儿来诊时,时值夏至、小暑之间,天气炎热,或阴雨缠绵,或暴晒整日;加之其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以致暑湿之气内停,外发为热,内发为泄泻,扰动胃气上逆发为呕吐,湿热下注则发为肛周溃疡。内服予清热解暑与运脾和胃共进,使脾得运而湿自去,暑得解热自去。再配以清热解毒药外洗,使药物与肛周溃疡创面直接接触,避免苦寒药物内服损伤胃气加重呕吐之弊。予药线对天枢、水分穴进行灸治,此两穴为足阳明胃经穴、大肠募穴,既可通便又可止泻,还能健运脾胃,具多重调节作用;水分穴,为任脉经穴,任脉总督一身之阴经,而湿属阴,灸水分,则能“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多种方法并用,使脾胃得以运化固护,暑湿得以清解,故吐止、泻止、热退而疮愈也。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医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1.

 

[2] 何新慧.伤寒经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13,18.

 

[3] 李俊德,高方柱.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儿科卷[M].2007:86.

 

[4] 朱锦善.儿科心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6.

 

[5] 清·吴师机.理淪骈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