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拾趣(6)】“一字师”又两例(原创)

 老胡杨图书馆 2016-02-21
读到一些关于“一字师”的文字,觉得还有补充的必要。
以下两个例子,也是“一字师”的古例。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有一次,在馆阁中与同事闲谈,说到“晋于宝”。
旁边一个小官员听到了,对杨万里说:“先生,应该是‘干宝’,不是‘于宝’。”
杨万里问他:“你是如何知道的?”
那位小官员马上跑去取来一本韵书,翻到“干”字,下面有个注:“晋有干宝”。
身为国子监博士的杨万里十分高兴,对那位小官员说:“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这件事,被宋代罗大经记录在《鹤林玉露·甲编》中。

宋哲宗元符初年,姚佑出任杭州学教授。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出题考学生。他出了个有关《易》经的题:《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因为福建刻本上把“坤为釜”的“釜”字,漏刻了两点,所以,姚佑误读为“金”。
考生看了题目,感到很疑惑,便向他请教,他想当然地解释了一通。
学生有人坦诚相告,说应该是“坤为釜”。
姚佑拿来官方刻本一对照,果然是个“釜”字。他惭愧至极,当面向学生们认错,并即刻升堂自罚,一点也不护短。
这个“一字师”的故事,在宋代朱彧《萍洲可谈》卷一、方勺《泊宅编》卷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中都有记载。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杨万里、姚佑这样的大学问家,也免不了出错,这是一;出了错,不是“背着牛头不认账”,而是虚心地向下级官员和学生请教,这是二;不但请教,还能够诚恳地认错,自责和自罚,这是三。有了这三点,他们的人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高大了。
                                       (2009,08,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