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拾趣(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原创)

 老胡杨图书馆 2016-02-2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明朝朱柏庐《治家格言》里的话。
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佳话。

五代时前蜀诗人韦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他做饭时总是一粒粒数完米再下锅,生炉子也总是先将柴称好分量再烧火,烤肉时如果少了一块他也会发觉。他的一个儿子八岁时死了,妻子用新衣服盛敛了尸体,韦庄马上把衣服剥了下来,拿一条旧席子一裹,等到落葬,又将席子卷起拿回了家。每当想起亡儿,他都十分伤心,呜咽流涕,情不自胜。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评说这件事时认为,韦庄此举“惟悭吝耳”。他的朋友、书画家贯休在《和韦相公见示闲卧诗》中说他“修补乌皮几,深藏子敬毡”,也可以看出,韦庄是个十分节俭的人。

北宋大臣钱惟演,家庭十分富裕,但他本人生性却非常节俭。据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钱惟演对家里的开支管理非常严格,小辈们一般是拿不到一文钱的。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虽然很富贵,但生活极其节俭。他宴请宾客时,从来不预先准备好酒菜,要一直等到宾客到家才开始操办。有贵客来了,他一定挽留,但只在每人面前放一空桌、一空杯,让下人斟酒以后,再慢慢上菜肴果品。每次都是喝过数杯以后,他就宣布由他“献艺”,开始提笔赋诗。这是记载在宋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一书中的。

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是个很节俭的人。他曾在《长安县太君墓表》中说:“衣不求华,食不厌蔬”。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记载,王安石在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到京城来,王安石约他吃饭。第二天,萧氏盛装赴约,以为宰相必定要盛宴款待自己。可是,时间过了正午还一直不见开饭,萧氏感到很饿却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才叫他入席,然而桌子上根本没有什么菜。吃了几杯酒以后,才上了两只胡饼,又拿上来几碟猪肉,就开始吃饭了,下饭的只有一碗菜羹。这位萧某人一向是很骄纵的,心里不快,便不再动筷子,只吃胡饼的中间部分,把周围的留在桌子上。王安石看在眼里,也不说话,拿过萧氏剩下的胡饼就自己吃下去了。这萧某人感到非常愧疚,匆匆地离开了饭桌。

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也非常节俭。清人褚人穫的《坚瓠集》中记载说,朱熹去拜访女婿蔡沈,没有碰到,女儿留他吃饭,用葱汤麦饭招待父亲,心里感到很怠慢而不安。然而,朱熹却不以为然,还写了一首诗来表述自己的心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古语说:“俭,德之共(读作‘洪’,大的意思)也;奢,恶之大也。”上面说的这些人,哪一个的家境都不错,但他们又都非常节俭。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懂得节俭是一种高尚品德,是关乎家国盛衰的大事。这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所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2009,08,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