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在宿舍打过的电话卡,最贵已值300万!

 A探索者 2016-02-21



我国电话卡发展史

●卡式电话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我国电信公用电话网,由此电话卡事业也得到同步发展。

●1985年,我国深圳市率先引进了10台瑞士产的亚斯康磁卡电话机,并发行了国内最早的电话磁卡——深圳绿箭卡。

●1987年,广州开始安装田村式磁卡机,并发行使用田村卡

以后,又有200卡、IC卡等制式电话卡相继问世。


卡市亮点

“一红一绿”闪耀卡市

目前电话卡收藏市场不乏“亮点”。

1985年5月,与深圳首先引进的亚斯康磁卡电话机配套发行使用的亚斯康卡(又称“绿箭卡”),是中国内陆的第一套电话卡。由于该卡发行时间早,消耗量大,当时人们也没有注意去收集,所以存世量很小。现在市场上新卡价格为12万~15万元/套,旧卡也要上万元。(“绿箭卡”,1985年5月发行,发行量为0.9万套,3枚/套,面值分别为12元、25元和50元)

上海“红听筒”卡则属于一种测试卡,发行于1988年2月,当时主要是用来测试电话机的。全套3枚,总面值为185元,因卡面图案都为红色电话听筒而得名。由于发行较早,发行量也不多,消耗量又大,目前存世稀少。其新卡(未使用)现在市价约为50万元/套。

目前,一枚小小的电话卡,也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却仍然炙手可热。除广州开通卡以外,深圳“绿箭卡”、上海“红听筒”卡等,都是现在卡市里的一些“贵价品”。


  背面完全为银色的电话卡,同样也是“稀缺型”电话卡的代表,同时是电话卡中地位极高的地方卡种。这种“银背卡”1987年首次在广州发行,此后才在上海、北京等地出现。由于当时大多用户习惯打公用电话,还很少使用电话卡,手中拥有此卡种的人士也很少,个别卡更以个位数的存世量成为集卡收藏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据称,如今广州市的银背卡大全价值在300万元左右。

收藏贴士

数量少发行早的最值钱

电话卡主要分两大类,联机卡与非联机卡。联机卡包括田村卡、IC卡和亚斯康卡等;非联机卡主要有充值卡和密码卡等。相对而言,联机卡的收藏价值较高,联机卡里,又以田村卡收藏价值最高,IC卡次之。要判断电话卡是否适合炒作、有没有升值潜力,主要看其发行量、发行时间、纪念意义、权威性、题材等。

一 首先是发行量。物以稀为贵的,电话卡也不例外。各省市发行的首套开通卡,发行量极少,所以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二 和其他收藏品一样,发行时间越早,年代越久远的电话卡更为值钱。

三 收藏价值也受纪念意义大小的影响。例如《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卡,非常受集卡者追捧。市场价最高时,曾达1万元以上。

四 中国人喜欢炒第一枚,就像邮市里的《庚申年》猴票(中国邮政发行的首套生肖邮票)一样。“例如2000年发行的庚辰年生肖龙IC卡(1枚/套,面值为50元),这是中国IC卡的第一枚生肖卡。新卡曾经卖到300元/张,现在要80元/张。而旧卡则要20元/张,其他已发行的九枚生肖IC旧卡才要5、6元。”档主林先生如是说。


●1987年,广州开始安装田村式磁卡电话机,并发行了广州开通卡。广州开通卡是中国最早的田村制式磁卡,共4套16枚,各套的面值均为180元,每套的4枚卡同图案。目前市场价已超过20万元,而且是有价无市。

●1999年发行的广东电信200卡(密码卡)“50辉煌”(51张/套),51张卡上的图案分别为新中国建国以来(即1949~1999)每一年的大事件。这套卡每一张的发行量不均等,有些图案的多,有些图案的少。数量较少要100余元一张,数量多的几元就有成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