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被南海、番禺一分为二,长达1300年以上

 朱觉超 2016-02-21


“此南海”非“彼南海”

“此番禺”非“彼番禺”

“此广州”非“彼广州”

广州2300多年的历史

广州市仅仅95岁

1300多年来我们的大广州

一直属于南海、番禺共管


广州、番禺、南海谁是老大?



“番禺”得名

“番禺”二字,战国时候就已经有了。


《水经注》里面就有“泿水东别经番禺”,有的书也写成“蕃禺”,就是指现在的广州番禺,当时已经成为岭南最为重要的聚落。


番禺也成为广东境内最早见于古史的地名。


至于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番禺”,比较传统的说法是“二山”之说。


《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誌》及《初学记》等,均认为县治有番山、禺山,因此得名。


秦代,番禺因此成为秦代岭南三郡的政治中心。


当时的一号人物任嚣在现在的广州这个地方兴建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亦为番禺成为南越国的都城奠下基础。



“南海”得名

“南海”二字最早是来源于秦朝。


秦始皇也就是统一岭南后,随即在岭南推行郡县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郡。


其中南海郡就是广东大部分地区。


南海郡为公元前214年所置,番禺为郡治,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设立郡县。


秦帝国海疆实临今天的南海,南海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现广东大部分地区属秦时南海郡。


这就是南海的来历。



“广州”得名

“广州”二字是如何来的,在之前的推送中,小广已经表述过,这里再简单说说。


西汉的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个郡,由交州刺史部管理。交州州治在番禺。


三国时226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区过于辽阔,不易管辖,又因交州刺史士燮势力太大,遂决定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是为“广州”得名之始。


即公元226年,孙权把大交州一分为二:一为交州,二为广州。“广州”从此诞生。



“番禺”得名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

“南海”得名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

“广州”得名距今已经有近1700年的历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番禺是老大

南海是老二

广州是老三



“此广州”与“彼广州”


秦和隋代实行的是郡、县二级制。

从元明时期实行的省、道、路(州)、县四级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现在的广东地区,实行的是市、县、镇三级政区。


在此期间,广州、广州府广州路广州市——尽管都是“广州”,但是“此广州”非“彼广州”。


三国时期,“广州”属于州一级,统辖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


三国时候“广州”的范围。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设十道,广州属于道一级,广州属岭南道并为道治


元代行政区划改为四级制,即省、道、路、县,广州属于路一级。广州路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广州是广州路治所。领七县七县为: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

这个时候的广州范围包括清远、江门、珠海、东莞在内的范围。


明洪武元年(1368年)广州路改为广州府。广州府辖1州15县,即:连州、阳山、连山、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从化等县。


明朝时候的广州是指“广州府”:北到连州、东到龙门新安、西到江门珠海。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仿照明代建制,分省、府、县三级。广州属于府一级。广州府辖14县,即:番禺、南海、增城、东莞、新会、清远、香山、新安、顺德、新宁、从化、三水、龙门、花县。


清朝时候,广州市叫做“省城”



真正属于现在意义上的“广州市”,始于1918年10月23日成立广州市政公所,所址在今育贤坊,筹办市政事项,议定市制,划定市区,这是“广州市”得名之始。


1921215,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是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


广州市政厅成立后,规定“广州市为地方行政区域,直接隶属于省政府,不入县行政范围”,这也标志着广州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型的政区。


第一任市长就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


第一任广州市市长孙科。


这个时候广州才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广州市”




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市上千年


在1921年广州市成立之前,广州城由谁来管辖呢?


古代的岭南地区实行的是“城乡合治”,即城市作为各级官衙的所在地,一般均由管辖全县城乡的县衙门兼管,没有专门的城市行政管理机构,这是近代广州行政区划的一个特色。


从隋唐以来,现在的广州城一直是由南海县和番禺县一分为二,大体范围是城的西部是属于南海管辖,城的东部有番禺县管辖。



这是清朝时代南海县和番禺县在广州城内的大致分界线。


宋元以后,番禺、南海分治广州城的东西两部分。时至明清,保持着这样的格局。


但是在不同时期,番禺和南海在广州城的势力范围是不同的。明时期的史书中,关于番禺县治的具体位置记载较为模糊,只提及其在东城内。


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的南海县和番禺县的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


番禺县的势力范围(红线部分是番禺与南海的县界)



南海县的势力范围,红线部分是与番禺县的县界。


由于明朝,广州城的范围比较小。番禺占据了城里的大部分,南海占据了广州城的小部分,大致为大北门外(今解放北路)向北至三元里,向南入城,沿大北门直街南下,至米市路、小市街、小市门出江边。



清时,逐渐明朗化,而且也记录了番禺县治在城中的转移。


那个时候,番禺县这么大:


红圈出为广州城,番禺县界穿城而过!


那个时候南海县这么大:

红圈处是广州城,南海县界也是穿广州城而过。




番禺县和南海县的分界线是这样穿城而过的。红线标注的就是大概的界限。


南海治西境,内城之正北、正西、归德,外城之太平、竹栏、油栏、靖海、五仙八门属焉。


番禺治东境,内城之正南、正东、小北、文明、定海,外城之永安、小东、永清八门属焉。


所以,一城有两县,红圈处分别是南海县衙和番禺县县衙所在地,



直到1911年11月裁府留县,大行政区不再称“广州”。


南海县和番禺县机构分别迁出广州。


南海县衙迁到了佛山

番禺县衙迁到了现在的新造镇

“广州”之名才归广州市专有




番禺县衙与南海县衙


番禺县衙位于现在德政北路和中山四路的广州图书馆(现在叫广州市儿童图书馆)。


番禺县衙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县衙旁边的番禺学宫,还完好保留下来,就是现在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走进“农讲所”,“番禺学宫”的大牌匾还保留着。


另一个番禺县衙的痕迹就是“禺东一路”“禺东二路”“禺东三路”,在德政北路上,是因为在“番禺县衙旁边”而得名。





南海县衙位于现在的中山六路和六榕路交界处。


有一条很小很窄的街道叫做“旧南海县街”。




现在这里成为广州市的一个社区,









广州市的“南海中学”



在广州市的荔湾区西华路有一所学校叫做“广州市南海中学”。




她确实是“南海县”的中学。


1904年,南海县的士坤在原西湖书院的基础上,创立简易师范科馆,

1910年,学校搬迁至光复中路高第坊芦荻东报资寺,西华路460号为学校的后门。


1912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南海中学”。


1922年南海县政府搬迁出广州城时,希望将南海中学迁入佛山,但遭到学校师生反对,学校才得以保留。后来南海中学成立校董会,筹资办学经费。


从此广州的南海中学与佛山的南海中学各自办学。




编后语

现在南海已经是佛山的南海

番禺一度由县变为市

由广东省辖变为广州市辖

现在的番禺、南海与广州

已经与原来的面目全非

但是生活在此地的人们

是否忘记了这段历史呢?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广州史话》、《广东省志》、《广州市志》、《南海县志》、《番禺县志》、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百度百科等。


如需转载 请在标题下注明“来源:微信gzjiuwen(广州旧闻)字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