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不懂军事的皇帝 宋太宗

 无为洪建国 2016-02-22

[内容简介]

读宋朝的历史,乍一看去,有很多事情,总是很容易让人“读不懂也想不通”。譬如说,宋朝是一个由武将通过军事政变的形式篡夺政权组成的国家,按理说,这样一个“军人政府”应该实行“军人专政”。然而,它的军事与国防却“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它所实行的却是“文人专政”。尽管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王朝,但这个国家却一直未能实现“富强”,而是极为异常地“富弱”……其中的许多人物与故事,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非常生动。

[上期回顾]

赵匡胤突然死亡,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因为生前没有立皇储,皇位很快就被弟弟赵光义占据了。

最先被赵光义拿来开刀的是一帮太祖的亲信将领。

众所周知,太祖是靠一群把兄弟拥戴登上皇位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义社十兄弟”。在宋太祖死时,“十兄弟”中的王审琦等已死,石守信已被解除兵权,此时仍掌军权的尚有长期镇守北都大名的李继勋和在京负责全军训练的杨信。从史书上看,赵光义即位后,对这些太祖的亲信将领心存顾忌,刚一上台,便立即解除了李继勋的职务,1个月后,李继勋莫名其妙地死去。一年后,听说已哑了几年的杨信突然又能开口说话了,史载:“上闻而骇之,遽幸其第”,意思是说,宋太宗听说后感到很惊骇,急忙赶到杨信府邸去“看望慰问”,谁知,不看望还好,这一看望、一慰问,反倒把杨信第二天就给“慰问”死了。

事实上,这些太祖的心腹即使不死,也等于在政治上已被宣判了“死刑”,因为,自古以来,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太祖死了,太祖的这些心腹重臣自然也就无形中等于成了政治上的殉葬品。

那些太祖的亲信将领相继离奇死亡后,朝中能支持太祖子孙的势力几乎完全被削弱了。如此一来,诚所谓唇亡齿寒,赵光义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太祖的子孙即那些对皇位有威胁的人动手了。

第一个死于非命的是太祖的二儿子赵德昭。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共生有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其中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都早亡,到太祖去世时,实际上只有两个儿子,那便是二儿子德昭和四儿子德芳。

赵光义即位的时候赵德昭已近30岁,被太宗封为武功郡王。刚开始,叔侄两人关系起码在表面上还算不错,但很快便走到了尽头。

那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一心想创造超过太祖功业的赵光义征伐辽国。当时辽国的“国主”是辽史上著名的承天皇太后,史称“燕燕太后”,也就是评书《杨家将》中那位妇孺皆知的“萧太后”。为防肘腋之变,他令赵德昭等所有可能威胁自己皇权统治的大臣全部随军出征,以便始终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

刚开始,宋朝大军直趋辽境,进而包围了南京(今北京市)。兵临城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令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由于协调不力,在南京城外的高粱河,宋军被辽军分兵夹击,一战即溃。混乱中宋太宗身中两箭,乘驴车仓皇南逃,不知所终。

战争结束后,宋军残余部队找不到太宗,有将士以为太宗已被辽军俘虏。由于群龙无首,这时有人主张既然皇帝不知去向,应当速立现在军中的太祖之子赵德昭为帝,并且立即有人开始着手策划兵变。

虽然这事最后无疾而终,但赵光义获悉后颇为恼火,且一直耿耿于怀。回到京师后,尽管朝臣多次建议太宗应当给先前平定北汉立下战功的将士表彰奖励,但太宗因军士在高粱河之战中试图策划兵变,记恨在胸,不予理会。

见此情景,宅心仁厚的赵德昭便主动站出来为这些将士们说情,他劝太宗说,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对那些平北汉有功的将士还是应该论功行赏。对自己这个侄子,赵光义正有气一直找不到机会撒,现在,他赵德昭自己跑来,无异于自找倒霉。一听他要替将士们求情,赵光义顿时就火了,黑着脸冲赵德昭不阴不阳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

赵德昭开始还不明白叔叔为什么突然发火,后来才幡然醒悟,于是禁不住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也许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这些年来本就在叔父阴影下犹如惊弓之鸟一样战战兢兢活着的赵德昭那天一回到家里,便自刎身亡。死时年仅29岁。

据记载,太宗得知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着德昭的尸体,猫哭老鼠似的干号道:“我的傻孩子,你干吗要这样啊?干吗这样想不通啊?”假哭了几声,自觉也算戏演得差不多了,然后下令厚葬,追封魏王。

德昭死后,他唯一的亲弟弟赵德芳也很快遭到死亡追杀,不到两年也突然去世。赵德芳死时才23岁,而且,他的死也形迹可疑,对此,史书自然仍旧是“语焉不详”,有人说他是吃了太多的肥猪肉而死的。

一个出身宫廷从小锦衣玉食的皇子,怎么可能像乞丐那样嗜吃肥肉,没有节制,以致最后活活撑死?想想,也真是天下奇闻,咄咄怪事!

虽说是“皇二代”,但赵光义这个人与其兄赵匡胤一样,也是从小生长在社会底层,算得上是来自民间的“草根皇帝”。所以,他老兄上台后,又是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又是扩大科举取士规模,选贤任能,又是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监督,算是顺应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若说赵光义的缺点就是有时喜欢耍小聪明,这当然是赵宋皇帝的一个共同缺点,也即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

赵光义上台后很想像周世宗以及赵匡胤一样开疆拓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当然没错。但问题是,他这个人不懂军事,不是一般的不懂,而是相当不懂。不懂就不懂呗,领导也不是万能的,当然不能对其求全责备。但从史书上看,赵光义这人常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也许,在他看来,自己当了皇帝,剑锋所指,肯定所向披靡。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两次征辽,不仅毫无所获,而且惨败。

说来,历史有时真的很有意思。想当年,宋太宗当政的时候,辽国正好是萧太后当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初赵光义征伐辽国颇有些“男人欺负女人”的味道。据说,南唐灭亡后,后主李煜及小周后被宋军押解至开封。因为贪恋小周后的美色,赵光义硬是把小周后给强幸了。不知道,在出征前,一向好色的宋太宗是否也有过想强幸人家辽国貌美如花的“燕燕皇后”的欲望和意念?但没想到到头来,赵光义便宜没占到,“燕燕皇后”的屁股没摸到,他自己的屁股倒吃了一箭,还差点成了“燕燕皇后”的俘虏。

这是太平兴国四年,第一次征辽发生的事。雍熙三年,决心报一箭之仇的宋太宗第二次征辽,没想到又重蹈覆辙。

从史书上看,两次征辽,宋太宗都举全国之力,而且,宋辽两国当时力量对比,无论是经济实力、武器装备,还是军队数量,宋朝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是,为什么两次战争宋朝都无一例外招致惨败呢?

时隔千年之后,今天,仔细检视起来,我们会发现,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宋军严重的指挥失误所致。而这两次征辽的前敌总指挥都是宋太宗。所以,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曾极其深刻地说,历史上,最不懂军事的皇帝莫过于宋太宗。

按说,宋太宗这人心术多端,非常精明,但令人“读不懂”也想不通的是,在指挥打仗上他却那么迂腐不堪,愚不可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