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证治简要(上)

 qlxzwx 2016-02-22

 

导读:疾病千般,但却有规律可循,六经便是仲景“御敌致胜的兵法”,通过六经辨证,虽然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可以知道疾病发生的机理、疾病的发展方向、治疗措施等。此文为“经方辨证论治原理”第二讲,后续请关注公众号“伤寒经方问津”。


伤于寒邪后,可以发病为怕冷腹泻,也可以怕热渴饮,这是因为发病后的证候不是由邪气性质决定的,而是外邪和人体正气互相斗争的结果。也就是哲学里讲的“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并且是由内因,也就是正气所主导的。我们治疗疾病是针对发病,而不是针对外邪。

那发病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有,因为虽然邪气名目繁琐、伤人途径众多,但是正气对邪气的抵抗机制是有章法的,这个规律仲景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六经。只要把握这个规律,我们虽然不能治愈所有疾病,但可以知道疾病发生的机理、疾病的发展方向、治疗措施等。正如《伤寒论》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

三焦腠理为人一身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包裹于脏腑经络之外。在拙文“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已讲到:仲景把三焦腠理壅塞不通的一类疾病称为伤寒,并且仲景把腠理的含义扩大到囊括三焦(下文腠理皆包括三焦含义)。寒邪伤人,寒气虽然不会留在人体,但是其引起的人体变化是可以持续存在于身体的,比如津液凝滞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寒邪留于肌体。如此则腠理为邪气客犯,正气和邪气交争于腠理,则腠理壅塞不通。腠理内正气的来源和气化依赖于脏腑、经络,所以正邪交争时,邪气会通过腠理进退而相传于脏腑经络之间。

寒邪客犯于腠理,正气伸张,是出于人体的自我疗能,欲将邪气祛除于人体。祛除邪气有两大主要路线:皮肤路线、胃肠路线。《伤寒论》反复强调在表汗之、在里攻之,便是通过这两大路线祛除邪气。表即指肌肤,里则指胃肠。肌肤和胃肠之间,为腠理贯穿,这样津气可以进出于胃肠和皮肤之间。

1.太阳

若邪气位置在表,则正气将与邪斗争于表,正气与邪气缠结斗争,则在表之腠理壅塞不通。由于在表之腠理正气来源主要为膀胱经,所以机体往往通过膀胱经所管辖的腠理区域祛除邪气。卫气不能敷布温煦体表分肉,则恶寒。壅塞不通,正邪相击,则头项强痛。正气亢奋祛邪于表,则脉浮。以上为太阳区域的发病机制,也就是“太阳之为病”,简称太阳病。太阳病的治疗是顺应正气,帮助正气让邪气从表而解。

2.阳明

若在太阳区域不能将邪气祛除,则机体将把邪气从胃肠路线祛除,因为人之正气来源于胃家,此处阳明经所系,多血多气,正气强大。如此正邪斗争于里之腠理(紧附于胃肠的腠理),里之腠理壅塞不通。里之腠理正邪斗争激烈,热盛于外,则发热、脉洪大,为阳明病外证;津液消耗且壅塞不通而,不能濡润胃肠,则胃肠燥结,为阳明病胃家实。以上为阳明区域的发病机制,也就是“阳明之为病”,简称阳明病。阳明病的治疗是顺应正气,帮助正气让邪气从里而解。

3.少阳

除了正邪斗争于表、斗争于里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正邪互结于体表和胃肠之间的腠理,此处正气来源主要为少阳经,三焦腠理的大部分区域都在此处,此区域为津气升降出入之枢。若正邪斗争于此区域,则会出现化热四窜、津气结滞胸胁等;正邪斗争于表里之间,若偏于表而影响分肉温煦则恶寒,偏于里则热盛而发热,往来于表里之间则现寒热往来。少阳区域往往是由于正气不能祛除邪气而被迫与邪气结缠于此,故正气常在伸张祛邪之前,先养精蓄锐、积累正气而“欲张先合”,表现为先恶寒战栗后发热现象。上为少阳区域的发病机制,也就是“少阳之为病”,简称少阳病。少阳病的治疗是帮助正气解除此处的壅塞,或自汗而解、或下利而解、或散于无形。

以上是三阳经证治的简要说明,三阴经证治,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