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种姓制度

 起舞书库 2016-02-22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在南亚特别是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教与文化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依然弥漫在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形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瓦尔纳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这四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种姓属“再生族”,除了经历过一次肉体的出生外,还经历过一次精神上的出生,他们是“洁净的”,地位较高,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外种姓”或“贱民”,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经过长期演变,印度种姓制度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印度虽然从1948年就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宪法禁止因为不同种姓而有歧视待遇,并且立法保障社会底层的各级“贱民”,包括“表列种姓”(即一般传统贱民,如贩夫走卒)、“表列部落”(指居住偏远地区且不属原种姓制度内的土著部落),以及其他所有“贱民”,被通称为“其他落后阶级”(包括背弃印度教而皈依其他宗教的“贱民”、游牧民族和地方少数民族等)。但在实际生活中,种姓所带来的差别依旧存在。低种姓的人在求学、就业时常常会遇到障碍,供他们选择的工作多数是不怎么体面的。在农村,种姓制度的观念更为明显。不同种姓间通婚被严厉禁止,违反种姓制度而被私刑处罚的案例时有发生。

在印度,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尽管都在法律层面规定了公民享受平等待遇和福利,然而现实离规定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平衡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利益分配矛盾,成为印度政府需要永远面对的棘手难题,特别是在种姓利益深度捆绑政治和选举利益时,种姓问题往往成为阻碍政党选举胜利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享受各种特权的高种姓人群的境况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处于印度社会的金字塔尖顶端上,也有很多“生活不如意”的婆罗门勉强度日。反观长期被压制在社会底层的低种姓群体,在自身不懈努力以及政府“倾斜政策”的保护下,也涌现出了诸多政治强人,比如被誉为“印度民主奇迹”的“贱民女王”、北方邦前首席部长梅雅瓦蒂,“印度梦”的最佳代言人、现任总理莫迪。由于低种姓阶层在总人口中的高比例,印度各政党视该群体为最大票仓,“种姓选票”在每届大选中的地位都至关重要。印度政府也“惹不起”低种姓人群,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实施对低种姓的优惠政策,这也逐渐激起高种姓人群的嫉妒和不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