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灯具

 夜风2008 2016-02-22

 

溪流瀑布系列日志背景边框-9 - 山间溪流 -     山间溪流的休闲屋 
中国灯具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1  古灯

  灯具的起源难有确切的回答,只能说最初是燃油的豆形灯。“豆”本是盛放食物的食具,由托盘和底座二个部分组成。最初,托盘形如斜壁浅腹折腰式的敞口钵,底座为高柄喇叭形。到了商代,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而底座则变为带有弦纹的高圈足。如此变化,也许是更利于盛放灯油不致外溢,且安置稳重吧。再往后,就更接近于灯具的完形了:托盘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置灯芯,底座旁侧带有把手。由此反映了“豆”从食具到灯具的演化方向,从而粗略推断灯具的出现应不会晚于商周时代。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因不满足于豆灯的粗陋,又有了许多造型别致、设计新颖的灯具。起初的改进,大多仅着眼于底座的造型,从战国中晚期至秦汉,大多表现为人俑手持或头顶灯盘。持灯的方式多姿多采:有站立,张开双臂将灯举过头顶的;有跽坐,两手托灯在前面的;有半跪,左手按膝,右手持灯的;有骑坐在兽背上,双手举灯的……甚至有作游泳状的吊灯:整个身体向下平卧,双手向前平托灯盘,而由背至臂,通体作为盛油之器;顶端为飞鹰展翅状的灯盖,下悬三根链索系住人身,华美之极。这一时期的灯具用材大致为两种:铜制的,大多为生活实用品;陶制的,则大多作为明器(古时对随葬用品的称呼,1)。

自汉代以降,灯具造型渐渐从人俑转向更为真实化的人形或各种动植物等造型:人熊灯,人荷灯,堆塑人物灯;朱雀灯、龙灯、羊灯、狮子灯和狮形烛台、熊烛灯、龟形烛台、雁形烛台;葫芦灯、莲花形油灯和莲花烛台;奁形灯、耳杯形灯、簋形灯、壶形灯、碗形灯……由其名称,即足见其造型的美仑美奂。除美观之外,在设计思维与制作技术上更有长足进步。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2

仅举汉代“长信宫铜灯”为例,此灯高达48厘米,通体用铜制作,外面鎏金,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组成,灯座、灯盘和灯罩均可拆卸。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顶,可从肘部拆卸。右臂内空形成烟道与灯罩相通,籍此将燃烛的烟引入宫女体内,保持室内清洁。左臂伸向右方,手托灯盘。灯盘直壁平底,壁内有凹槽,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的灯罩嵌于其中,可以开合,任意调整灯光的照度和照射方向。盘心有一个支钉,可供插放蜡烛。灯座分上下二个部分,可以拆卸。上部供灯盘底部插放,下部则与底座相扣。其设计之精巧与造型之华美,令人叹为观止(图2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3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4  简式烛台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5  带灯罩的烛台

自隋唐开始,这类造型讲究的豪华铜灯逐渐式微,更趋于大众化的实用性方面。按其措置方式可分三类:台座式、落地式和提挂式。台座式,以燃料区分又有灯台和烛台二种,前者盛油,后者插烛。其形制,简单的就是灯座加上灯盘,即使讲究些,这个灯座也不会过分繁饰。高级些的,就是在灯盘上配以透明的纱绢或纸质制作的灯罩,可供防风并减轻烟尘(图345。落地式,则是台座式的增高加长版,即在灯盘与底座之间加长支架,有的做成活动支架,可以调节高度。一般都配有纱制灯罩。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6  落地灯台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7  连枝灯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8  龙凤灯

另有一种“连枝灯”,是从战国样式中继承下来的,一般用于殿堂、军帐等场合。所谓“连枝灯”,即仿照树木,从中心的铜支架上叉分出多个灯盘,借此达到“灯火辉煌”。不过,此时的连枝灯基本上已从照明用途中退出,出现在元宵一类的灯会节庆中,被称为“火树”。毛泽东诗云“火树银花不夜天”,可以感知其燃放时的盛况。(图6、7)再有提挂式,即灯笼。其形制就是去掉底座,代之以顶端的绳索,或悬挂或用杆棍挑提。在草根百姓,纯为照明之用,当然简陋。或提之行走于野外,称作“风灯”抑或“孔明灯”的。于富贵人家,则以之悬挂于高堂、门楼、廊道,制作华贵又推皇家为最,故将其称作“宫灯”。(图8)而在民间,人们也借灯会欢度佳节。各种形制花式,琳琅满目,可谓争奇斗妍,故又称之为“花灯”。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9  花灯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10  鱼灯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11  莲花灯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元之间出现的“走马灯”:在灯笼罩壁上绘以连续性的图案,灯笼内部装有上下叶片,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巧妙地推动灯罩缓缓转动,借“视觉暂留”的原理,那些罩壁图案就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影像。此种走马灯样式,后来又经由阿拉伯商人辗转传入西欧,最后启示发明了现代的电影,可说功莫大焉(图91011

[转载]施煜:中国灯具


图12  火炬

           灯,以火为源,始于照明,继之以文化享受,最后又重新举起最初的火把——火炬,在世界各地的运动会主场上点燃,熊熊燃烧。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成了薪火相传的精神象征(图12

  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重读之际,更为我们的中华文化击节而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