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佤族音乐简述

 侗乡人1961 2016-02-22

佤族音乐简述

2009-10-19 17:17:46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387 网友评论 0 条




佤族音乐简述

佤族 音乐 简述

佤族音乐简述

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怒江山脉南段的西盟、沧源两地,其余散居在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德宏自治州境内人口298591人(1982年统计)。佤语属澳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3种方言。由于历史条件及环境的不同,形成了3种不同地区,即阿佤山中心地区(西盟、孟连、澜沧等地)、边缘地区(沧源、耿马、双江等地)和民族杂居地区(永德、镇康、风庆等地)。上述 3个地区的佤族音乐在体裁种类、旋律特点、调式音阶等方面,皆有较明显的区别。永德、镇康等民族杂居区的佤族传统音乐已基本消失,这里流传着邻近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沧源、耿马等边缘地区的佤族民间音乐由于受到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在音乐语言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发展;以西盟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则保存了大量富有特色的佤族传统音乐,虽然还处于较原始的形态,但它是研究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佤族传统音乐主要是民歌及器乐。

【民歌】 可分为玩调、习俗歌、宗教歌、情歌、山歌、劳动歌、儿歌等。
DYCMS_info_next

【玩调】 流行于沧源、西盟地区,数量众多,分跳调(边唱边舞)及唱调(只唱不舞)两种。沧源地区常于农闲夜晚由妇女和儿童齐唱或轮唱,音乐结构多是乐句变头合尾的反复,从始至终以同一速度演唱。西盟地区多在喜庆节日、宗教活动及日常娱乐中进行,男女皆可参加。演唱形式主要是领唱和齐唱,音乐结构大都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速度常由慢而快,边唱边舞。

【习俗歌】 佤族人民在盖新房、婚丧、狩猎等活动中都要唱歌跳舞,由歌手领唱,群众随声应和。西盟县马散的盖新房歌中包括迎客歌、起头歌、半夜歌、天亮送客歌等,其间还穿插多种舞蹈歌。佤族成年人去世后,亲友吊唁时要唱丧事歌。一般分独唱、领唱和齐唱两种。速度较缓慢,旋律深沉,有的带有哭泣的声调,婚礼歌一般由老人领唱,群众应和。音乐多为羽调式。男子常聚众入山围猎,猎得虎豹等大兽后,在返寨途中高唱狩猎歌;入寨后举行祭祀、庆祝仪式,围绕场中的猎物边歌边舞,并高声呼喊,表示人们战胜野兽的自豪心情。

【宗教歌】 佤族过去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在宗教活动中,演唱特定的歌曲,如“进木鼓歌”、“剽牛歌”、“猎人头歌”、“巫师歌”等。木鼓被视为神器,进木鼓是佤族的大事,要演唱一系列歌曲。其中《选树伐木歌》是朗诵性的咒语及吆喝声,《拉木鼓歌》类似劳动号子。木鼓进寨后,由男女青年演唱欢快的舞蹈歌;木鼓制成后,巫师带领群众演唱《剽牛歌》等。

【情歌】 佤族未婚青年的交际活动称为“串姑娘”,青年相会时,除了对唱情歌之外,西盟地区男女青年喜用独弦胡边拉边唱(沧源地区男青年喜弹小三弦)。曲调有“串寨子调”、“串姑娘调”等。常用羽调式或徵调式。独弦胡拉唱的音域较窄,音区较低,音程约为五度,旋律深情。

【山歌】 佤语称“勒”,在山野间劳动或行路时唱。歌词内容较广泛,常触景生情即兴编词。山歌的旋律舒展自由,有的高亢,有的委婉,常用羽调式。沧源地区吟唱的山歌,佤语称“劳尼”,演唱场合可以在山野间,亦可在家中;演唱内容包括爱情生活及长篇叙事诗等。青年男女常唱此歌,其特点是旋律优美、开朗,词曲结合紧密,乐句长短不拘一格。

【劳动歌】 包括薅草歌、撒谷歌、找野菜歌、砍柴歌等。佤族有互助共耕的习惯,薅草歌一领众和,旋律悠长、节奏自由。撒谷歌粗犷而豪放。找野菜歌为佤族妇女儿童所唱,和山歌、舞蹈歌等近似,富有生活气息。

【儿歌】 数量较多,旋律短小,节奏活泼,常与游戏形式相联系,内容大多与昆虫、鸟兽、家禽等有关。

此外,还有孤儿歌、奴隶歌、催眠歌、新事歌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