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重庆的军事防卫

 国之档案 2016-02-22
    抗战爆发,国府迁渝,重庆成为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保卫战时我国神经中枢的安全,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特别重视对重庆的整体防卫与保护,并为之采取了种种措施。
    首先是在重庆外围设置一系列重要军事机构并部署重兵,以从整体上加强对重庆的保卫,严防日军进入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抗战爆发后不久,军事委员会就根据需要撤销了原有的西安、广西、重庆三行营,另组天水、桂林两行营,各自负责南北战场的作战,两行营配置的兵力,基本上占据了整个国民党军队总数的一半以上,并先后组织发动了著名的长沙会战、桂南战役、中条山战役等等,从而阻止了日军沿山西、陕西、四川及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接近重庆的企图。嗣后,军事当局又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先后在重庆的东大门设置第六战区,南大门设置昆明行营及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并配置精兵强将,重重护卫。因此,在整个抗战时期,日本陆军始终未有一兵一卒进入四川。
    其次是制定了一些保卫重庆的作战计划,并于日军企图攻入四川的北面、东面以及重庆市区内构筑各种阵地、碉堡、掩体等防御工事,以便于必要时与日军周旋抗衡。早在1938年秋,军事委员会就决定依托大巴山脉的险峻地势,设立一道拒敌、阻敌、防敌进入四川的国防工事,经过数万名工兵、民工近一年的努力,在川陕边境的广元、碧口、宁羌及城口、成源一带构筑了一条自东向西长达七八百里的防线,且派重兵把守,以防止南宋时期蒙古兵入川历史的重演。至于长江上游的有关防务,则开始得更早。早在1936年1月,就在重庆行营内设有“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诸要塞的拒敌工事。之后又根据形势的需要,先后设有“宜万要塞守备部”、“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等专门机构,以保护长江上游从宜昌到万县段的安全。它们在各个险要地点设置炮台,遣重兵把守;在容易被敌人攻击的水域布放水雷,设置障碍,构筑起保护重庆东大门的坚固防线。
    至于重庆市内各种防卸工事的构筑,大规模兴造是在1940年6月日军占领宜昌之后。到1943年11月止,在重庆市及其附近要隘构筑的阵地、碉堡、掩体、观测所等多达13942座(个),另有交通壕60559公尺。至于专门针对日机轰炸而建筑的防空壕、洞、沟等也很多,大小共进2000余个。
    第三则是对市区所有重要机关、团体、学校、厂库及重要人物及其住宅的防卫。这主要是防止一般的盗贼、土匪以及汉奸的破坏,虽属一般的治安维护,但也属战时重庆防卫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