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女孩的假故事里有啥真道理|时事话题

 liunansong 2016-02-22

春节期间被讨论的沸反盈天事件——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终于被“打假了”。有网络部门通报,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这样的通报不算太出乎意料,从网贴被广泛关注之时起,其真实性就一再经受质疑。不过有一种逻辑强劲支撑着话题的深入讨论——就算这个事实假的,但城乡断裂却是真的。这逻辑看起来很有道理,通过这件事讨论确实普遍存在的城乡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断裂,似乎是好事。但通过“假新闻”真的能讨论清楚“真道理”吗?

现在回顾这个“逃离事件”的讨论,会发现多数都是舆论泡沫,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目的,介入事情的讨论。从这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中,有人分析出感情、婚姻的“真道理”,有人分析出所谓凤凰男的“真道理”,当然也有说城乡差距“真道理”的。但这些“真道理”要么是人见人殊的主观感悟,要么就是空泛的大道理,看似讨论的热闹,泡沫破灭之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城乡割裂当然是真的,但如果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假事切入,非但对讨论真问题无益,还会把严肃的问题娱乐化。事实是讨论问题的前提,弄清楚事实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着莫须有的问题大发感慨,满足的只是自己的正义想象和道德抒情。没有事实依托的建言献策,当然也就发挥不了任何干预或改良现实的作用。“逃离事件”除了加深人们关于城乡割裂的印象,不会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这样的负面印象,可能和现实背道而驰。

所以“就算事是假的问题是真的”是一种坏逻辑,是对假新闻的纵容甚至鼓励。因为任何胡编乱造的“新闻”,都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现实的真问题,难道为了关注真问题,就要容忍那些胡编乱造?显然不行。假事件虽然能吸聚舆论眼球,但因为它呈现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讨论会误入歧途。一个没去过江西农村的姑娘,靠想象端出了几盆农家菜,那几盆菜就成了江西农村的象征,而把当地真正的图景遮蔽了。围绕这个故事讨论得越多,离江西农村的真相就会越远。

事是假的,所反映的问题必然就是假的。一个虚假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和真实的城乡割裂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关注城乡割裂,就不去分辨故事真假,说严重点这是一种善良的懒惰。这种思维惰性在网络时代值得警惕,否则会助长各种别有用心的营销和炒作,会让真正的问题失去被关注和探讨的空间。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