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留在河西的商业符号

 禅 茶 2016-02-22

山西留在河西的商业符号

 (2006-08-05 23:41:02)
分类: 谈古论今

  山西留在河西的商业符号

                            延  风

    由于我是山西人的缘故,时常出差时会对散落在各地的山西会馆都格外关注。
    在处于古丝绸之路孔道上的甘肃,曾有过多处山西会馆,但大多都在历史的烟云中湮没了。而令人欣慰的是,位于张掖市区的山西会馆却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原貌与气韵,是那里大面积保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落,也是旅游观光和历史研究的好去处。

                    会馆的大气派大手笔 
 
    以前我曾多次去过那里,但都没有读出它被尘封着的历史、文化乃至经济的真义。这次却有大的不同,我透过这个山西留在河西的文化符号,看到了近300年前晋商在河西地区的步履。
    这座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是由后多次修茸。如今它是集山门、高阁、戏楼、看台、牌坊、钟楼、鼓楼、大殿、客堂为一体那种颇具三晋特色的完整建筑群。漫步其间人们都会体味到它开合起伏、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参差的宏大气势与严谨设计。精美的木雕、石刻、砖镌和古朴的彩绘,交相衬托、风格独具,都深动地诉说着当年商贸的开拓与繁荣。
    如今,会馆朝东、开面5间的深红色山门紧闭着。大门两侧砖砌的八字墙和顶部的仿木结构显得依旧壮观,墙上分别镌刻着笔势雄奇、遒劲有力的“忠”、“义”二字,不仅道出会馆供奉的神祗关云长外,而且也期望晋商彼此达到讲义气,笃乡谊,共同发展的目的。重檐歇山顶的大门里面底层为两廊及深4.2米的甬道;其上为宽8.25米,深9.6米出将入相的戏台。戏台为歇山顶,双戗飞翘,额枋雕饰龙凤图案,正面悬垂木雕寿桃一对。台顶穹窿藻井、榫卯纹饰,金碧辉煌,两边开着月窗。从戏台两侧的木构天桥可通往前院南、北看楼,戏台(上下两层,上为台,下为通道),看台(上为台,下为廊)。会馆内以一座高大的木构牌坊为中心,分开东、西两进院落。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威严凝重,疏密相间的院落群体。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崇脊筒瓦,精雕细刻,飞金涌碧,宏伟庄重的牌坊集中代表了这座庙堂殿宇式建筑的风格,特别是其上“威震华夏”的匾额,既是对神祗关公的崇奉,更是对晋商自己胸襟气魄的展示。在建筑群落的中轴线两边,构建着南北对称的看楼各7间,上下两层;南北相对建有歇山顶、砖木结构、施以彩绘的钟鼓楼;牌坊后的南北两面各排列5间厢房。这些建筑物都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气势雄伟,格调古雅,布局严谨而考究,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物。轴线上与戏台遥遥相对的是3间大殿,宽13米。大殿前有一座长方形抱厦,檐柱作八角形,前檐券口上雕二龙戏珠,椽枋上立粉堆金彩绘三国故事。所有建筑除陪殿已拆除外,其余保存完好。
    大殿外北面存有连成一气的4幅砖雕,为清代作品。每件面积4平方米,以若干方砖拼接雕刻。内容分别为:“三阳开泰”、“福天富地”、“龙吐宝珠”、“鹿鹤同春”4个吉祥术语,祈愿良好开始,寓意富贵长寿。每幅砖雕由龙、虎、蝙蝠、羊、鹿、鹤等吉祥动物,瑞兽与椿树、兰草、茂竹、水仙、灵芝、梅花等瑞草组成,并间以灵石、祥云、日月海水,以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美好的祝辞及画面。线条粗放简练,刀法古朴浑厚。
   
                    山西商旅为何看中张掖

    甘州商业的繁荣主要有赖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西汉中叶以来,张掖便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和南北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两次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一万人深入河西,击败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收复了河西,打开了东西交通的道路,使汉朝的势力得以向西延伸。我国的丝绸、漆器、铁器、养蚕术、冶铁术等传到欧洲;同时,西方的植物、瓜果、蔬菜、皮毛、名马、音乐、舞蹈等也陆续传人我国。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的是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把这条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形象化地称为“丝绸之路”。而张掖就是丝路贸易的重镇,贸易和物资转输的枢纽。
    丝绸之路南道:从敦煌出发经楼兰(鄯善,今若羌)、于阗(今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即波斯,今伊朗),往西到条支(也叫大食,今伊拉克)、大秦(即罗马帝国,今地中海一带)等国。北道:从敦煌经过车师王廷(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地,越过葱岭到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然后往西南经过安息(今伊朗)西达大秦。两汉以后,在天山山脉以北增开了一条道路,称为北道。从敦煌出发,经过伊吾(今哈密)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渡过北流河水(今伊犁河、楚河)至拂林(罗马帝国),到达西海(今地中海),原来的北道变成了中道。以上三道,即隋代裴矩在《西域图记》中所记的自敦煌至大秦的三条道路。
    据考证,丝绸之路东段,即自长安(今西安)进入甘肃境内到张掖的路线有好几条。其中主要的路线大致也有南、北、中三条。以上三条路线都到张掖会合后,由张掖往西变成一条,经临泽、高台、酒泉至敦煌。这样,张掖就成为丝绸之路上车马辐辏、商贾云集的国际贸易市场,也是东西南北各民族互市的集散地,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其经济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上通清廷,下结官绅,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可“汇通天下”,曾一度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在次情况下,重要的旱码头——张掖自然成为了建会馆的必选之地。山西商人在驰骋全国商界的同时,在全国各大商埠如上海、苏州、天津、三原、西安、汉口、凤翔、聊城、阜阳、开封、洛阳等置田产、建起楼阁、设置了一大批山西会馆。据统计,当时全国有27%的山西会馆为清朝雍、乾、嘉时期所建,其中大都为晋商结成帮伙,捐资建立。甘肃张掖的山西会馆正属于这种情况。
   
                    会馆浓郁的商业氛氲

    张掖山西会馆位于该市小南街上,是由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筹建的。当时从山西、陕西等地来的客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于是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客商募捐。这使得会馆弥漫着浓郁的商业氛氲。
    清代甘州府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据乾隆十八年(1753)到任的甘州府教授王学潜的《甘州赋》称颂当时的情景:“其都市之间,衢  连延,廛市周环。逆旅传舍,轮蹄错盘。酒旗当垆,茶灶蜚烟”,“百物繁颗,争珍斗妍”,“击毂摩肩,袂云汗雨,熙攘往还”,“檀板红牙,觥筹纵横”,“马牧金埒,矢射蒲姑”。有文载:“红灯夜市,依稀槛外之旗亭;画角秋声,隐约城中之箫鼓。”从此二可以看出甘州城(今张掖市)不仅商业繁茂,人员凑集,百业旺盛,而且文化娱乐活动也十分火爆。
    今天,当我们站在会馆牌坊下向戏台方向望去的时候,在钟鼓楼与戏台两侧有4个群青蓝底上的金字“福、禄、财、寿”格外显眼。它们不但表达了晋商对于财富的追求心理,也反映出他们在“五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的驰骋中,对于经济前提的认识。
    商业的繁盛,要以物质为基础。酥油口、山丹的煤炭;哱啰口、梨园营的木料;甘州种类繁多的粮谷。特别是野麝、獐、狐、兔、野马、青羊、黄羊、羚羊等,家畜类如马、骡、驴、牛与牦牛交配而生者)、羊(俗曰绵羊)、胡羊(俗曰山羊)橐驼(异者独峰)等,中药类如枸杞、甘草红花、麝香、鹿茸、锁阳、何首乌、肉苁蓉、羚羊角、紫苏、葫芥、麻黄、石燕、寒水石、紫石英等。各种各样的货源,不仅丰富了甘州市场多种多样的商品需求提高了甘州市场的知名度。尤其是甘州出产的果干、白麦、乌江米、麝香、冬柰、枸杞、野牦牛毛等,使得甘州的产品更享誉海内外,对甘州的商业贸易更是个很大的促进。
    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廷下诏给哈密回族给予往来甘州贸易的特权,促进了甘州与新疆的贸易交往。乾隆元年(1736),清廷和准噶尔再次议和,商定以阿尔泰山为界,重汗肃州市场。肃州距甘州不远,也大大刺激了甘州市场的繁荣。甘州成了他们赚钱的集散地。在晋帮、京帮兴起的同时,们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运来京货、山西的铁锅等,又将甘州的皮毛等货物运往别处。到后来,各种各样的货物,如河南的土布、湖北孝感的府布、江西的瓷器、西湖的茶叶(是伏茶,细茶无人买)、陕西汉中的药材和纸张、苏杭的绸缎、新疆的毛毯、五石、葡萄等,甘州市场都有。甘州的各色各样货物,特别是乌江大米、东乐挂面(含有鸡蛋)、张掖果丹皮、当地皮毛、名贡药材等,有的直运京师,大部分远销各地。在商帮中,实力最雄厚的要算晋帮和陕帮了。此两商帮不仅操纵了甘州市场,而且操纵了河西的市场,甚至影响到兰州和山西、内蒙古等地。据光绪年间的山西和陕西会馆碑记,甘州本地和外来的商号达千余家,仅晋帮的商号就有44家。晋帮的“天成号”与“协同庆”两家,是山西平遥著名商号的分号,财力雄厚,通汇全国。它说明“山西商业贸易的发达、豪富人家奢华的消费,大大提高了所在地的就业幅度和整体生活水平,而那些大商人都是在千里万里间的金融流通过程中获利的,当时山西城镇百姓的一般生活水平也不低。”(余秋雨《抱愧山西》)

                   早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有些会馆的建立不是为工商业,而是为“同乡贵游”、“士绅”、“薄宦及土人”、“公车岁贡”提供方便,但山西会馆则多不然。从创建者的身份可见,主要作为商人自己的活动场所。正因为这座会馆建立目的比较单纯,商业性质明显,特别是它所据有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应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所说的不仅是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特别是那些布满南北14间看楼上的彩绘,生动地证明晋商在激烈的商业运筹和竞争中,最早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付诸实践。
    会馆在当时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同乡、仕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同时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文化和趋近心理,用文化作载体和平台,相励相慰,相扶相助,“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使彼此“无去国怀乡之悲”。因此,会馆成了山西商人和商业、金融业资本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诚如余秋雨所述,“在清代全国商业领域,人数最多、资本最厚、散布最广的是山西人;要在全国排出最富的家庭和个人,最前面的一大串名字大多也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业回乡的各路商家中,携带钱财最多的又是山西人。”这种会馆现象是山西经济史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采访时,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我:“看楼上的18幅(组)彩绘都是真迹。因为文革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那里都改作为图书馆,壁画被一层泥皮覆盖着。后来清除了泥土层,我们才发现这些彩绘躲过了许多劫难,又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了。”当我们今天再去观览那些丹青彩画,色彩纷呈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它们运用了中国最为传统的中堂对联或四条屏书画样式。画大多为摹仿米芾、八大山人等名家作品,联语多抒心情胸臆,艺术价值并不太高。但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作者多属山西籍人的商贾绅士一类,书画的描摹对象也多为山西籍名人,如米芾、关羽等。这种明显的区域性、非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恰恰说明了当年那些财力雄厚、踌躇满志的晋商们的运作理念和生存状态。墙壁上的几副对联正说明了这一切:“刻竹题诗闲人忙事,横经说法剑侠佛心”、“诗肠酒骨芷兰气味,剑胆琴心龙马精神”、“会集群贤风诗永畅,惓怀古昔情抱同欣”……
    我注意到,在多幅书画提款上都提到了“丁巳年夏”,那是1737年,清高宗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二年,这座山西会馆建立后的第14个年头。那些旅甘的山西乡党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在会馆看戏听曲、作书作画、咏诗对联等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共同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我想,它与王羲之笔下永和九年名人雅士的兰亭聚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次胜极一时的甘州笔会尽管显得业余一些,但那可贵的“弦外之音”却加速着当时当地的商业进程和商业文化的发展。

 

   1、张掖山西会馆大门
   2、布局严谨,密而有秩的建筑群落
   3、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细部
   4、砖、石、木雕和油漆彩绘装饰丰富而华丽。
   5、富丽堂皇、巍峨雄伟戏台
   6、殿堂
   7、楼阁和院中立着的木构牌坊
   8、戏台两侧看楼上的彩绘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