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华夏民族图腾“龙”背后的故事!

 小区闲人 2016-02-22
  龙,华夏民族的图腾。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并且具有九不像之形象。《本草纲目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外在形象是多种动物的融合,历史上有过多种不同版本的解读。宋代人郭若虚也提出过“龙有九似”说法,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说句实在话,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高度神化和自觉升华。

  龙,作为一种图腾和一般的图腾不尽相同,它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情怀和品质,背后特別寓意是“和”与“合”的思想。远古神话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动物图腾。原始人很难分清楚人与动物的界限,他们认为某种动物是自己的远古祖先或保护神,由此形成动物图腾的概念。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一般是单一的某种动物,氏族部落一旦发生兼并战争,胜利者在俘虏对方之后,往往同时会消灭其原有图腾,新产生的部落氏族拥有的还是单一动物图腾。

  中国的古人体悟到人性与动物禽兽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有意识地扬弃“弱肉强食”的理念和观念,在“龙”图腾的形成过程中最大程度地突出、张扬“人性”精神。每一次战役战争定夺以后,新生成的族群出于安定、平稳、发展的考虑,则会釆取安抚团结、亲近平复那些被吞并氏族和部落人的措施,在击败消灭了某一个氏族或部落之后,并不釆用消灭他们精神崇拜和文化寄托图腾的做法,而是将失败者的图腾中的一部分添加在自己的图腾身上,以示宽宏大度和平定天下。有此可见,龙的形象实质对应一种“和合”团结的氛围,充分表现中华民族远古祖先极其宝贵的品质气度,以及尊重和谐、合作共贏的精神。

  中国古代农业耕种,完全是靠天地“风调雨顺”季节时辰吃饭。“大旱之望云霓”,“久旱逢甘雨”。风雨来临之前,往往是先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闷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浇灌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之时,当听到远方天际边传来的隆隆雷电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这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时刻。从此,古代先人对隆隆之声怀有无限崇敬之意。中国先民们理所当然会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古代先民们创造性地釆纳造就一个大大的“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大声读作“隆”。

  华夏民族有了一个“龙”字,又有了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龙”的形象图腾,并且有意识地借用狂风暴雨前隆隆的雷电轰鸣声,高声发音读“龙”作“隆”声,我们似乎越来越能够深切体会华夏民族先人们的智慧情怀,强烈感受到先人们心底里想要表达的意境,一种与天地大“道”互连相通的意境,一种与自然规律互通相连的意境,一种与“水”相连相生的意境。国人自古以来就笃信天地,笃信自然规律,笃信“天地人”三位一体,“天人合一”和谐融合。

  自然王国中,有天有地有万事万物。天在上,地在下,万事万物位处中间。而在生物链万事万物之中,人类占据着顶层位置,是所有生命体物质中最聪慧的一个族类。按照中国人的世界观理念,天地间有序运行有既定的“道”。所谓道,即是指自然规律。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规范和支配。“天地生阴阳”,天地之下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兴盛与衰败都是受“阴阳”变化之规律所影响。“道”也好阴阳规律也罢,本都是一种无形无影且相对“悬乎”的东西。

  讲“悬乎”,是指“道”无影无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触碰不了感觉不到,但却又真真实实地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那么具体理解体会自然规律,找到一个具象化的参照物理解“道”,自然就成为十分合理的求知要求。中国古代哲学圣贤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上善至善完美;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名利,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或自然规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知我们后人如何了解掌握“道”。

  从此,“道”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幻觉。“水”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成了“道”,或自然规律的化身。老子用“道”形容自然规律,创造性地用有感知的“水”来描述、体认难以感知的“自然规律”。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和谐和平,包容融合。国人心悦诚服于“道”,诚服于“水”。国人尊敬大自然和大自然规律,遵从“天地”自然法则,拜水为聪慧老师,从学习研究总结水品行之中得到智慧的灵性和灵感。

  虽然,古代的先民们有意识用感知的“水”,体会认知难以感知的“道”或“自然规律”。可是要建立拥有个图腾,为中国人世代传承找出一个共同源头和精神象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氏族部落的图腾本身需要有一定的张扬力、震撼力和号召力,构思创造出一个水样图腾似乎有一定难度,不易把握。华夏民族最终想象创造出“龙”,一种与水相通相连,且反映“和合”精神的多种动物融合体,确定成为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统一图腾。《说文解字》这样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具有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包容力,即使潜伏也不失其庞大的威严力量。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龙与水相通,龙与水齐名,龙与水并驾齐驱。今天,我们讲解龙的故事,实质就是在注释、讲解关乎“水”的故事。

  龙的基本神性: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威严……。龙以神的姿态俯视众生,传说中总是居于江河湖海之中。龙,喜善变化兴云布雨,是行善利益万物的神奇复合性动物。古代传说中,龙能藏能显能大能小,能飞能行能潜游,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造福万事万物。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华民族就是“龙的传人”。龙(Dragon)在中国人民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是和谐、和平、和合的中国象征。相反,今天的西方人仍然沿袭陈旧的习惯做法,多釆用单一的动物形象描述一个国家或民族,想象判断其言行举止。

  西方人对于龙,也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看法。西方基督教盛行之前,西方龙(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却认定龙(Dragon)是一种凶残的动物,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恶魔的化身。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启示录中,龙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由于中西方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到西方国家,势必会遇到西方人这样那样的置疑和不信,甚至不解和疏离。讲好中国故事,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的方块文字不容易,理解中文方块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就更困难。相反,全世界所有人观察和了解水则相对容易得多,水在世界各地方都有,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它。国人在理解“龙”背后的“水”故事之后,主动传授些中华文化的常识和知识,特别是“水”智慧给西方人,他们或能了解多一点东方价值理念,比较准确地读懂中国“龙”,读懂中国文化。

  水,既是一种世界性通用语言,又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灵感源头。拿“水”当作媒介说事,或用“水”比喻参照物讲解诠释中国人的故事,分析剖析中国案例,梳理研究中国模式,准确而有趣,新颖而不失严谨。讲者兴趣盎然,听者感同身受。因为,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真切自然,不说教不做作。凡是自然的东西便会触动人心印入心田,自然流畅地讲解中国文化故事,恰似水润物无声,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文/王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