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棣名门望族张家

 抹搭花 2016-02-22

  无棣张家始祖张增,原籍河北省迁安县,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迁居无棣县邓王庄。二世,三世,四世,均无考。从第五世张仲善起,家境富裕,他的4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其中长子张思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万历甲午科(1594年)举人,曾任三河县知县、高邑县知县、陕西巩昌府同知,崇祯四年(1631年)去世。张思桂迁居无棣县城,由此成就了无棣张家。张思桂也有4个儿子,仍然是个个出类拔萃。其中第三子张克家又有4个儿子,其长子张元庆,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顺治辛卯科(1651年)举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去世。张元庆仅有一个儿子张暟,无棣张家的辉煌主要就指这一支。而无棣张家的知名女婿,也产生在这支。张元庆有3个女儿,长女嫁无棣名人、吏部侍郎王清之子;次嫁盐山朱家;小女儿就是在滨州杜家最具威望的太夫人,即杜漺的儿媳、杜亮曾的夫人、杜鼒的母亲、杜堮叔兄弟9人的曾祖母、杜受田等13个叔兄弟的高祖母。

  张暟娶无棣名人吏部侍郎王清孙女为妻,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张可大中进士,次子张可举中举人,两个女儿则嫁到惠民李阁老家。

  张可大考取进士,有4个儿子4个女儿,4个儿子均威名远扬,其中一个进士一个举人,4个女儿则分别嫁与无棣吴家,惠民李阁老家。张可大的5个孙子中有1名进士3名举人。张可举有4个儿子,均取得功名,他的后代又是无棣张家的代表。

  无棣张家故居在无棣城里,民间俗称张宅。其后代也主要散居在无棣城里和邓王庄等村庄。

  张可大,字坤竹,号东峰,康熙八年(1669年)出生,康熙己卯科举人,丙戌科进士,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张可大考取进士后,先任教官,成绩优异,晋升为浙江永嘉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勤勉政事,关心民瘼。临县发生强征百姓粮食,激起民变的事件,上司派张可大前往安抚,百姓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经过张可大的安抚,事件平安解决。为了解决邻县三营的兵米,张可大决定由本县帮助征解,适逢连年歉收,他不忍向百姓摊派,上司催饷又急,他不得不借仓库粮食应急。又逢上司清查仓库,张可大被以挪用库粮罪解职。当地百姓听说后争相缴纳欠粮,张可大遂官复原职。

  张鏐,张可大长子,字完质,号企斋。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内阁中书。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

  张映台,雍正元年(1723年)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去世。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任河南武安县知县五年期间,倡导设立赈济局,振兴文教。再任扶沟县知县,正逢蝗灾,他率民灭蝗。不久,因功调任洛阳知县,再升福建漳州同知,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他担任官职30年,告老还乡时行囊空空,不过数篓图书而已。

  张映汉,字星槎,号筠圃。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户部四川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后升任云南司郎中。因功升为衡永道道员。嘉庆五年(1800年),张映汉因主持科举考试出现失误被免职。湖广总督姜晟爱惜其才,遂奏请发川楚军营效力。当时,川楚白莲教起义尚未平息,上司委派张映汉到军中负责粮草供应,因办理得当,被任命为湖北粮道,后升任山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任湖北巡抚。张映汉任湖北巡抚9年,廉洁奉公,关心民情,政体肃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张映汉升任湖广总督。翌年,奉旨内迁,任刑部右侍郎,再调仓场户部侍郎。不久即罢官,回归故里,道光十年(1830年)病逝于家。著有《毛诗汇参》12卷,《毛诗韵考》8卷,《韵学弟子训》4卷,《奏疏》30卷,诗稿若干卷。

  张洵,字裔苏,号雨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外放为浙江太平县知县。在任职的道路上,他发现有人丢失布匹,立即予以审查,直到水落石出才离开,从此,当地的盗窃行为大为收敛。他在太平县多惠政,被推荐至玉环厅同知,直至病逝于任上。著有《桐华山馆诗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