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有名的陶渊明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青梅煮茶 2016-02-22
史上有名的陶渊明如何做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只是贫骨气?醒醒吧!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采菊东南下,悠然现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陶渊明除了留给后人丰富的知识食粮——诗词,还留下了一种人人追求的精神——隐居。

可是陶渊明为何敢毅然辞官去归隐,他怎么会有如此霸气,没有了生活来源他怎么生存,他的家境状况又有多少人知道?

这就要说,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亦为地方大员,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家境条件如此优越,必是绫罗绸缎,山珍海味,享用不尽。陶渊明打自小就是一阔绰的公子哥,去做官也就是他生活得的调味品,代代为官,他不去做官,岂不是对不起祖宗,脸上无光。

历史书记载,到了陶渊明这代,家境没落,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乃为生活所迫,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之后的时间里,陶渊明反复辞职,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

数年的仕宦生涯,使当权者也多多少少耳闻陶渊明的名声。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然而很快,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就是历史上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有多少文人志士敬佩他的精神,效仿他的行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是辞职之后的陶渊明,依然“家财万贯”,有这个底气,谁人敢能比?虽然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没落,可是又能没落到什么程度,他们家的家世到底多大,谁又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陶渊明的霸气。据古书记载,在魏晋时期,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家里依然良田百亩,家境还算优越,这就是他的底气。辞职不久的陶渊明生活还是可以的,家里还有仆人,丫鬟伺候。“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此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没事喝喝酒,看看山水美景,锄锄地,采采菊,写写诗,生活也怡然自得。

哪有“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这点俸禄,家里丰衣足食,白送他都不要。我们学学人家陶渊明吧,即使辞职去农村种田,去世界看看,也都给自己存点积蓄,留条后路。可不是人人都可以不要“五斗米”的,隐居,醒醒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