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的分类与操作

 尤里蒙提 2016-02-23
读书笔记是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切相关所得、所想、所疑与所感的材料。读书笔记可以分为许多类别,而每种类别对应于不同的阅读材料。因此,在论述读书笔记的分类之前,有必要首先谈谈阅读材料的类型(本文特指学术类著作)。

  学术类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教材性质的材料,这类著作通常有清晰的行文框架与完整的主体结构,更多地是在传授现成的、系统化的知识,而对思维(主要是指看问题的视角、逻辑论证的方式、研究方法论等)的表达较少;
  第二类,演讲性质的材料,这类著作虽然也以观点(知识)陈述为主旨,但不一定具备清晰而完整的结构,而更多地意在伴随读者一起探讨知识形成的过程,展现问题的发现-表述-分析-结果的脉络,极能引导与激励读者的自主思考,且迁移性、发散性很强。(之所以称其为“演讲”性质,是受到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启发。)

  由此,读书笔记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我将对应上述阅读材料分类,加以简要说明。

  A类:下划线型。此类与B类实属同种,可归入后者。
  B类:摘录型。即简单记录原文中的知识与观点,思维层次较低,从而总体价值也较低。
  C类:复述型。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新的表达方式(如要点、大纲、图表等)将原文转述出来。做此类笔记需要用到认知同化、精细加工、编码组织等学习策略,思维层次比B类略高。在内容组织上,可以采用“理清框架与要点-转述作者观点-重组作者论证过程”的步骤,尽力表达原文的思路。

  ABC三类笔记基本上对应于教材性质的阅读材料,力求的是“学会知识”,吸收并同化原文。

  D类:评论型。无论是记在原文旁边(边注),还是另起纸张,评论型笔记都体现了读者的精细加工学习策略——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形式上来说,评论可以是自己对某观点的心得体会、扩展补充或不同意见等。
  E类:提问型。此类笔记对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类:自由写作型。这是读书笔记分类中的最高级类型,代表着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水平。较之提问型,此类笔记还要求读者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根据原文内容,迅速生成自己的完整观点及其论述,并及时记录下来。读者往往由某段文章——甚至寥寥数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记下篇幅很长的笔记(很多时候比原文还长),这就是自由写作型。

  DEF三类笔记基本上对应于演说性质的阅读材料。理由在于:演说性质的材料往往能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思想的互动,而非机械地铺陈已有知识,因此读者的思维极易迅速提升到较高的活动水平;其次,演说往往并非天衣无缝,作者常会就某一观点产生自己的疑问,甚至在行文中否定自己原有的观点,这将调动读者的批判思维;再次,通过演说性质的著作,读者能够窥见作者思路的缘起、发展、论证与结束的整个脉络,似乎亲身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一般,这也将有助于激发读者的创造力。

  读书笔记的分类与操作就总结至此。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运用DEF类的笔记形式,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以此自勉。

  最后推荐三部极具演讲性质的著作,作为该类阅读材料的范例:
  1. 罗素著:《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 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版。
  3. 弗莱雷著:《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