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交替,时光絮语,不变的福州情怀

 老呼哈 2016-02-23

岁月交替,时光絮语,不变的福州情怀

2016-02-22 福州市旅游局

清末的中亭街遇到21世纪的中亭街;上世纪40年代万寿桥上的车夫小弟快步穿梭在如今的解放大桥上;民国时期的人在塔亭路沈绍安兰记门前沐浴在如今午后的阳光中;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挑着担子的小贩穿过时光的拐角走进现代......

当新福州与老福州在街头相遇,岁月飞逝,时代变迁,在重叠的照片中看到福州这座城市的变化。让我们跟着照片去看看曾经的福州,是什么模样?

1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这栋气派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前,西装革履的沈友兰与友人合影留念,橱窗中陈列有各类精品漆器,1922年, 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落户塔亭路。沈绍安第四代沈允华的儿子沈幼兰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开办了“兰记”,在这洋人密集、洋行众多的塔亭路起家。

那时,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品“三宝”,脱胎漆器与角梳、纸伞合誉为“福州三宝”,其生产的漆器代表着中国漆器工业的最高成就。

如今,人事已非,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成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两侧橱窗都已被开辟为出入的小门,塔亭路也几次抬高,斑驳的老宅,门前的小摊贩,过去与现在静静地在这里交融着......

2中亭街

清末的中亭街,巨商辐辏,顾客云集。中亭街的形成,经唐、宋、元、明、清诸代。中亭街到双杭一带为台江商业区,肇始于宋代,到明清逐渐繁荣,素有“聚宝盆”、“黄金地”之盛名,到了光绪年间,更是福州会馆云集之地。

民国时期,中亭街因商品以批发兼零售为主,中亭街左右商铺一字排开,有百货行、国药行、银行、棉麻行、颜料行......“三十六行”,行行尽有。百龄百货棉布店、虎标永安堂、 福州中国国货公司更是在大桥头三足鼎立。如今,中亭街依旧繁华。从香港利嘉打造全新的中亭街开始,中博手机城、针织内衣床上用品一条街、福建皮具城.....这里铺上了柏油路,车来车往,商铺不断换着主人,不变的是商业的繁荣。中亭街作为福州特有的老商圈,见证着历史,不断前进。

3万寿桥

1093年(宋元祐八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就发动民众在城南的闽江上兴建浮桥。诗人陆游曾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一诗。赞颂:“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征服闽江的壮举。元代,福州万寿寺僧人法助在1303年奉旨募造石桥,工程浩大,历时20年。1322年(元至治二年),桥梁落成,为纪念万寿寺的法助,就命名为万寿桥。

上世纪40年代,万寿桥上的车夫快步穿梭在万寿桥上。福州万寿桥,是闽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桥,跨过闽江连接中州岛,见证了福州八百多年的历史。如今,万寿桥历代改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解放大桥,并于1970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江水依旧,但万寿桥却早已改变:优美的桥型、平整的桥面、人来车往.....中州岛上,童话般的欧式建筑也早已取代了低矮的平房。万寿桥,承载了福州人共同的记忆,也是西方文明融入福州的历史见证。

4台江汛商业建筑群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抗日情绪高涨,各地都开展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活动。福州中国国货公司是1934-1935年之间建立的,主营各类国货商品。1949年10月,政府将国货公司的官僚资本股份没收,保留私人股份,改称为“公私合营国货公司”,归福州贸易公司领导,这也是福州市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商业企业。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货公司,这是台江汛商业建筑群中唯一一座留存的建筑。这栋四层框架结构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民国“国货运动”的产物。在2010年前后,台江汛地块的改造过程中被保留,转角山花增加了“南星楼”字样。如今,原本生意兴隆的国货公司早已萧条,静静立在桥头,岁月沧桑,最为一段历史的证人,看着福州正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5汇丰银行

1864年,为给与中国贸易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汇丰银行在香港建立。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苏格兰人在仓山大岭顶设立汇丰银行福州分理处,次年改为汇丰银行福州分行。

一百多年前,曾因“五口通商”,汇丰银行成了各国领事办理经济业务的主要地方。这儿商贾云集,名流进出,连旁边的里弄也被称为“汇丰弄”。雪白的墙体,深咖啡色的百叶窗,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楼正中央还悬挂着LED屏,这就是曾经的汇丰银行的现状。汇丰银行大楼在2010年经过修复,如今焕然一新,俨然就是一座新楼,但不能改变的是,他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战火的历史。

6乐群路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乐群路上挑着担子的小贩在这个路口交汇了时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福州被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先后有英国、美国、法国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列强纷纷将领事馆选址于如今的烟台山一带。大量洋人进入福州, 一座座具有西方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如今的乐群路已然一条破旧的小巷隐于阡陌,再度探访,曾经的喧嚣已然散去,仅剩残破的建筑徒留其间,述说着当年的故事。烟台山正在进行改造,希望许许多多有故事的老房子不会在拆迁中逝去......

7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老照片中,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彭氏楼前,一群身穿学士服头戴学士帽的学生们似乎要穿过画面走来,当时的“华南”与“金女大”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典范。

华南女大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女子大学,1914年建成,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马莲彭学院和谷莲堂宿舍和程吕底亚宿舍分别被称为彭氏楼、谷氏楼和程氏楼。如今这栋教会中国式建筑依然静静屹立,培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红砖、绿植,西方教会的建筑风格配上中国宫殿式的屋顶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许多人来到这里感受老福州别样的气息。

8福建协和大学

鼓山之麓,闽江之滨,福建师范大学前身——近代中国著名教会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就曾坐落于此。巍巍黉宇,走出了许多栋梁之才。

中国学者林景润先生(1898——1947)是福建协和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也是中国教会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为使学校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景润任院长后,就着手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先取消基督教学系,将基督教课程改为选修课;又按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安排各系课程,终于在民国20年取得教育部批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名称立案。他主张招收女生,1922年,将协和学院办成一个男女同校的学院。1951年,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合并成为今日的福建师范大学.虽数十载光阴已逝,但照片中的陈景润校长似乎依旧站在教学楼前,斯人斯言仍在耳畔,一代学人风范犹存。

一张张新旧岁月的叠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与一座城市的发展,我们看到,福州这座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现代化。我们也在照片中怀念,旧时的老福州是那样充满着韵味,那样亲切。

岁月交替,时光絮语我们希望留下来的是一座有故事,有人情有灵魂的福州城

来源:网络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