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前有景道不得 | 二十四節氣很好記

 happywitch336 2016-02-23
http://forum.gfes./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12&blogId=39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

  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

  二十四節氣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

  到了甚麼節氣,就會有甚麼氣候,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

  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

  現代工商社會,人們重視週休二日遠甚於二十四節氣

  但是在民間習俗中,二十四節氣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由於不是現代生活中的必需,學校又沒有教,教了也不會叫人強記

  再加上二十四個名詞若不加以解釋,自然是難解其意又不易記憶

  一般都習慣以一首歌訣來交代二十四節氣的記憶方法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然而現代人對二十四節氣既已陌生,對歌訣就更是丈二金剛了

  對我而言這樣的歌訣別說是背誦了,連一次都沒有看懂過

  因此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多只熟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而已

  直到看到了這張圖,腦子才突然清醒起來,想通了二十四節氣其實很好記

  


  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其實很好記呢?

  前面說過二十四節氣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

  這張圖正好把這個說明給圖像化了

  再者二十四節氣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

  一年有四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正好按著四季排列來的

  古人制定節氣,最先訂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有「二分二至」之說

  按著四季排列,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順序

  然而古代中國人重視冬至,認為「夏至陰生、冬至陽生」

  到了冬至表示寒氣已盡,即將春回大地,該準備農事了


  二十四節氣反映四季變化,所以每一季節的起始稱作「立」

  因此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

  「二分二至」加上「四立」稱為 「分至啟閉」,亦稱為「八節」

  如此二十四節氣已知其三分之一


  那麼剩下的三分之二該怎麼記呢?十六個節氣還是不好記吧?

  二十四節氣其實就是把一年大致分成二十四等分

  所以一個季節有六個節氣,在已知的「八節」當中

  按照節氣的順序,以兩兩為一組分段記憶,就比較好記了


  節氣是氣候變化的分別,所以每一個節氣都有氣候特徵的意涵在內

  「立春」代表春天開始,準備要進行耕作了,而耕作需要「雨水」

  下雨時難免會打雷,春雷響起,會驚醒冬眠的動物,所以是「驚螫」

  驚螫之後到了春季的中段,所以是「春分」

  春分之後總不免春雨綿綿,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

  下雨雖然不利戶外活動,但是穀物生長需要雨水,因此清明之後是「穀雨」

  經過一個春天播種耕作夏季開始就是「立夏」

  作物生長到這時,準備要結果結穗了,剛剛發育的果實是「小滿」

  穀物再長一段時間愈趨飽滿,穗上有芒刺了,所以是「芒種」

  夏天過了一半,太陽走到北回歸線叫「夏至」

  夏至之後天氣愈來愈熱,所以叫「小暑」,熱浪持續就是「大暑」

  再來夏天結束秋天到了是「立秋」,可是秋老虎一樣熱,所以有「處暑」

  然而暑氣終究漸消,天氣轉涼,早晚可見露水,這就是「白露」

  秋天過了一半是「秋分」,天氣更生寒意,這就是「寒露」

  再冷下去不只結露水了,冷到結霜了,所以叫「霜降」

  冰霜出現表示冬天到了是「立冬」,開始下「小雪」,愈下愈大就下「大雪」

  雪花紛飛、嚴冬來臨,太陽也走到了南回歸線,這是「冬至」

  因為降雪所以氣候寒冷,開始是「小寒」,愈來愈冷就成了「大寒」

  如此又過一年,準備迎接春回大地了

  用這種圖像的方式來記住二十四節氣,記住的不單只是名詞而已

  還可以了解古人制定節氣的來由、天文觀測與月令的關係

  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記憶過程中多少體驗些古人生活的樣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