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蹈袭和自由——赵社英书法作品欣赏

 广羽人三九 2016-02-23




赵社英  字坛蒲,号二慎堂主人,19547月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为中国书协第五届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兼行书委员会主任等。现供职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系。



书法观
赵社英


我之书法同所有书法爱好者一样,由摹临到创临再到创作……如此循环往复,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恐走上邪路而不能自拔。初学欧阳询楷书,求其严谨整饬;次学褚遂良楷书,求其秀美遒劲;行书取法“二王”,求其俊秀妍美;后学宋代米芾行书,求其率意恣肆。


赵社英·《读书小札记一则》

至于备受书法界关注和宠爱的王铎、傅山书法,我也曾拜学过,但终究难以沉迷其中,原因是我无法进入他们的书法世界,难以捕捉甚至难以融入他们的思想脉络,如徐渭之书法,我只能高山仰止了。


赵社英·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我喜爱帖学,但丝毫不影响我对碑学书法的青睐。初临碑版时,常常被其所谓“方笔”困扰,甚至担心弄坏笔锋而落得不伦不类。孙伯翔先生说:“临碑版要注意一个原则,用笔要方起圆走,收笔挺拔,干脆利索,不要把眼睛老盯在方形上,那是刀斧所为,要找到其圆处,抽出那根关键的‘筋’来,有了这根‘筋’才能安‘骨’、长‘肉’、灌‘血’,如此线条才能丰满,才能挺得住,也正是启功先生所说‘透过刀锋看笔锋’的道理。”孙先生进一步告诫说,“抽出这根筋是要出大力流大汗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甭想着省劲儿,学碑如此,学帖亦然。”孙先生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也成了我立志走碑帖结合道路的强有力的支点和最终选择,为了这根宝贵的“线”,我还汲取了大篆金文以及汉隶书法中的丰富营养,开阔了眼界和想象力,极大地提高了书写和创作能力。


赵社英·李白《望天门山》

在书法之章法问题上,恩师林鹏先生教诲说:“章法初有所谓定式,或条幅、或横批、或斗方、或扇面,等等,一律竖写(自右而左),排列讲究。而成熟后的书法作品是无章法可循的,即没有章法的章法,尤其草书,如李广之行军、云间之群鹤。即只讲究布白,无所谓整幅上的对称均衡,此时的你,无须装腔作势,仿佛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完全听凭自己情绪的激荡,信手写来,妙趣天成。”由先生的话使我想到这也许就是傅山所言“宁率真毋安排”之意了。所以动人的作品是无章法可循的,而有章法可循的作品则不那么动人。


赵社英·《元代柯九思题赵令穰群鹅图》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就是指读书的好处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五谷杂粮可以养人体魄,读书可以养人思想和心智,读书在明理、在悟化、在充实。读书应力求在读明白、求明白之际又得以丰富和充实自己,使之悟化得更加深刻,因而读书明理,关键在“悟化”。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圣人之语对今天的读书人仍有着无限的开示意义。

写到这里,似乎再无须赘言了,不过我还是想用恩师林鹏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用心去做,学而时习。书为小道,学问第一。


赵社英·《吴昌硕题画诗》


蹈袭和自由
朱以撒


这些年学习王羲之行草书成为风气,学者蜂起,各握灵蛇之珠,各抱荆山之玉,所用方法、所得韵致各有不同。学习王羲之书法是最没有异议的,其境界之高、格调之雅,都被视为学书之首选。《兰亭序》则是必须反复临写的。古往今来临写《兰亭序》的有多少,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肯定很庞大。临学《兰亭序》算是学王书的一个最基本的功夫。赵社英的书法一眼可见是规摹王羲之的,同时还受到如孙过庭《书谱》的影响,都属清新雅致一路。


赵社英书王羲之《兰亭序》文一篇

赵社英与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每一个人一样,有过临写《兰亭序》的经历。在我们面对他临写的神龙本《兰亭序》时,看到了他笔下的功夫。临书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求逼肖。逼肖是多角度的,也是有难度的,如形肖、神肖,或形肖神不肖,或形不肖神不肖,能达到和不能达到的都各有想法,有的只是借船过河。赵社英选择形肖神肖,并不想糅入自己的种种想法,属于忠实临写,忠于原作。不过,我们还是会发现有所不同。首先是清秀和枯瘦。《兰亭序》尽管清秀,也还有肉润这一特征,便显得相应丰腴和华滋。赵社英在用笔上会轻柔一些,控制了一些,显得更为枯瘦清癯。线虽枯瘦却有弹性,整幅作品充满了精神。纤秀且有力道,劲健的线是不容易驾驭的,容易写得纤细而单薄乏力,指上毫无感觉。但在赵社英笔下却能驾轻就熟,写得很轻松,很有力。这就是功夫。当然,读他临的《兰亭序》,还是觉得太新鲜、太妍美了,无隶书遗韵,反而少了一点滋味。书法家把精力都放在一点一画的逼肖上,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也就唯形而临。可是,《兰亭序》毕竟是全社会,尤其是书法家们最熟悉的作品,因此,不论如何临写,还是达不到欣赏者的期望值,总会认为与原作相比还有许多差距,难以满意。因为《兰亭序》只有一件,后之临者,得气得韵,得形得神,所处环境全然改变了,人的感觉改变了,书写的技巧包括姿态全然改变了,似只是相对,不似才是绝对的。每个人临写的愿望都不一样,借此临写而得功夫、得韵味,为深入王羲之行草作铺垫。因此,赵社英临《兰亭序》,虽算不上他的创作,还是使我们见到了他的基本功,在临写中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赵社英·王维《山中一首》

赵社英的书法创作主要是在行草书上展开的,仍然是以王羲之书风作为表现形式,所不同的是笔下自由多变,已不是临习时的循规蹈矩了。赵社英的行草书除了效仿王羲之,还有孙过庭的韵致。他对于王羲之书风以降的清新秀逸,是十分细致地接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清秀和柔美,让人欣赏之下,内心甚是恬淡怡悦。这就是“中和”的效果。《礼记》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王羲之书法传递给后来者的就是这么一种中和气息,最适宜个人、集体的感受。取法其上,执两用中,中者,和平之美。赵社英和其他学王书者一样,都在笔下表现了这样的美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赵社英的创作。首先是用笔的细致,讲究每一笔、每一画的完好周到,使笔笔送到,且送到最适当处。笔画中没有残破粗率,显示了创作中的精心营构,不忽略小节,以细节胜。应该对这种精心用笔表示一种好感——艺术表现形式还是细一点好,可以因为细,领悟的更深入、更多,同时也会慢一些,使领悟得过程更绵密一些。因此,细致时仍需细致,书法家就是从用笔开始的,没有理由无视细致。细致在时下的积极意义就是,粗糙的作品越来越多了,细致不下来,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其次是通篇动感。赵社英的行草作品写得很活泼,笔调如水,婉曲回环,虽流畅而不急,跃动不居。这种不激不厉的流动感,使人慢慢读来,如移步换景,如寻芳拾翠,其气柔和,其韵悠扬。一篇读毕,兴致盎然。赵社英更有情调的是他的草书,草书是放开了写,无拘无束,自有一番自由气象,并有一种萧散、疏旷感,不俗。这应该和赵社英书写时的轻松心态有关,心轻松,手轻松,不计工拙,信笔而去,尤其自然。也许会给我们一种结构上的散漫,但其自然程度高,以手写心,令人觉得笔迹有真趣,是赵社英最有特色者,已脱离临写《兰亭序》的规矩,纵横自如了。


赵社英·《晋葛洪抱朴子》

赵社英书法的不足之处就是行草书与当今书家笔下痕迹太相近了。在这一批学王羲之书法的作者中,都有这么一种相似处。具体笔法、结体、章法、墨法无什么可挑剔的,但形、味一致,缺乏与众人拉开的距离,缺乏保持多一些个人的情调,因此找差异也就不易。再写下去,不会有大的改观,也就静止于此——很美、很没有特色。赵社英的草书虽然有些个人意气的流露,但快写中又觉得线单薄、飘忽。为什么时下书家一写快就浮薄?王羲之书法给我们稳定的优美感,使人能恒稳地效仿、创作,它的稳定性、权威性,使书法家耽于其中又难有超越——从观念上一定是这么认为的。这是一条正途,超脱不了,写一笔王书也是颇可抚慰的,足以成名。因此学王也易于守成,写得很好,很有惯性,无可奈何。至少,要做到自己不重复自己。清人邵长蘅认为:“若夫川横驰骛,变化百出,各视工力之所及,巧拙不相师,后先不相袭,此法之至变者也。”赵社英今后的创作,应有如此作为。


赵社英·杜甫《望岳一首》

评说赵社英这一类型的书法家时,经常会有一种很温很绵的不痛快感。笔下字迹都没有什么大不妥,很合规矩、范式,通篇妍美,可就是少动人处,平平也,难以让人大喜或大骇。而有一些不合规矩反常而为之作,可以找寻到许多不足来评说,反而有些亮点在内,使人印象深刻。这真是一种悖律。怎么样写,是很个人的事,都在路上,在发展,最终如何,未可知,不可断言,只说眼前。

赵社英·《终南山》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报》


1.邮局订阅: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1-237

每期定价:3.00

全年定价:150.00


2.邮购订阅: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书法报》社  

邮编:100125

联系人:陈英嘉  朱化杰    

联系电话: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银行汇款户名:《中国书法报》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团结湖支行

账号:0200 2068 0900 0012 936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