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沂蒙煎饼

 青梅煮茶 2016-02-23

文 / 刘本新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沂蒙》、《沂蒙六姐妹》《南下》、《红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视剧中,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充军粮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



至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山名)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陈毅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沂蒙老区是个革命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 陈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难吃了



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出门携带也很方便,因此,人称干粮。



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头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 煎饼因是用原粮制作,麸皮没有去掉,所以营养丰富,吃起来香酥松软,且便于存放和携带,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方食品。今年有人认为,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健康,减缓衰老,不失为一种保健食品。






一食一思【原生封面、潮汕肉丸、手工青梅弄】,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接前往特产商城品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